李桐 李帥領 謝常領 王偉

摘 要:流域源頭生態補償是確保整個流域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本文通過對淮河源地區的基本情況和生態補償現狀的研究,并結合國內外生態補償機制的制定經驗和相關理論知識,對淮河源頭建立生態補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
關鍵詞:淮河流域源頭;補償標準;生態補償;機制
淮河是國家重點治理的“三河三湖”之首,是我國最早進行水污染綜合治理的重點河流之一。目前淮河的污染依然較嚴重,尤其是源頭區的生態環境保護還面臨極大的挑戰。淮河中下游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生活水平較高。源頭區方面需要對環境、生態等進行保護,錯過較多發展機會,造成經濟發展落后,各方面基礎設施較差,卻仍需要承擔保護源頭區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因此,為了提高淮河流域環境質量,推動淮河流域各地區經濟社會和自然生態可持續發展,實現效率和公平,進行淮河流域生態補償標準體系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生態補償可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緩解不同地區之間由于環境資源稟賦、生態系統功能定位導致的發展不平衡問題[],而生態補償標準的核算是實施生態補償的關鍵環節。
目前常用的生態補償標準核算方法理論有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法、生態保護總成本法、水質水量保護目標法、水資源價值法、支付意愿法,以及生態足跡、條件價值等。這些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與操作性,在各個領域受到一定運用,但是它們也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確定一個具有廣泛適用性且精確的生態補償標準制定方法也是我們后續將要繼續進行的研究工作。
1 國內外流域生態補償理論研究與實踐
生態補償是以保護和可持續利用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以經濟手段為主調節相關者利益關系的制度安排,從而實現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可持續利用。隨著經濟飛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態補償越來越成為協調區域間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重要手段。目前流域生態服務框架已經在許多國家建立,其中美國、哥倫比亞、墨西哥等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相對成熟。在美國,生態補償實踐的典型代表是紐約市與上游 Catskills 流域之間的清潔供水交易。日本為了解決缺水問題,建立了水源地基金制度,采取使用者收費措施,以補償河流上游的林主和增強森林涵養水源。在我國,浙江省是第一個在省域范圍內由政府提出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意見的省份,對生態補償機制做了主動、探索性的工作。
雖然生態補償的理論和實踐在國內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生態資源管理和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生態補償仍停留在個案水平,未能形成一套具有廣泛性的補償理論依據和標準。尤其是在國內,生態補償還停留在定性分析階段,缺乏確切的量化分析,未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區位等因素,而且補償標準過低削弱了民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2 研究區概況
2.1 區位
淮河源頭區位于東經113°00′~114°06′,北緯31°46′~32°43′,在河南省境內,東與安徽省接壤,西南與湖北省相連。行政區劃包括河南省信陽市的10個縣(區)和南陽市桐柏縣,共11個縣(區),總面積為211.09萬公頃。淮河全長1000km,淮河源頭區境內為363km,干流自源頭流經豫、皖、蘇、魯4省,入洪澤湖,進長江和黃海。淮河源頭區內淮河干流河段中大別山麓和桐柏山東部山區共發育了淮河大小支流53條,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km2的支流達49條。
2.2 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淮河源頭區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多樣,中部為丘陵崗地,北部為平原和洼地。淮河源頭區有林地面積70.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34%;耕地面積63.33萬公頃,占源區總面積的30%;濕地面積為25.96萬公頃,占源區總面積的12.3%。淮河源地區的河流主要依靠大氣降水補給,但是由于地形和氣候的因素,導致降水量季節變化大,季節分配不均,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多年平均氣溫為15.6℃,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250mm,屬于亞熱帶向暖溫帶氣候過渡區,氣候適宜,是中國南北過渡地帶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境內共有種子植物5660余種,昆蟲5600種,鳥類396種,分別占中國百分比為13.2%、14%、29.8%。
由于自然氣候條件惡化和人類活動因素的影響,淮河源區目前存在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為生態系統涵養水源能力退化導致的水土流失嚴重和區域水環境污染。由于各種人為活動,導致大面積森林植被的破壞,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降低了生態系統的自我抵抗能力和調節能力。雖然淮河源頭區降水量相對河南其它地區較豐富,但是年內分布極不均勻,汛期降水量約占全年的70%。同時,淺層地下水資源少,水源缺乏,氣候干燥,旱澇災害頻繁發生。農業用水基本上采用漫灌的傳統方式,加劇水源短缺,水資源利用極不合理。區內現有的金礦、紙廠等企業,對淮河水質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2.3 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淮河源頭區中的固始縣、光山縣、桐柏縣等均為國家級貧困縣,從總體來看,該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較低。2012年該區域總人口達 902.21萬人,農業人口為560.81萬人,占總人口的62.2% 。淮河源頭區耕地面積63.33萬公頃,占總面積的30%,糧食產量117.102億斤。2012年該區域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505.68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淮河源頭區人均區域生產總值22183.18元,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3.9%,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 47.7%,與河南省人均GDP和淮河中下游相比(如圖1),均有一定的差距。流域從產業結構來看,淮河源地區的信陽市和桐柏縣的三種產業結構分別為26.8 : 40.5 : 32.7和17.7 : 55.8 : 26.5 ,和河南省產業結構相比,第一產業比重較高,以傳統農業為主,種植茶樹、板栗、蔬菜、水稻等,生態農業雖有實施,但并沒有產生規模效益,產品附加值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差,生產條件急需改善。
3 生態補償的必要性
從整個流域的均衡發展來看,淮河源頭區和流域中下游地區相互間有著較強的利益相關性,發展權也應是平等的。水源是一種公共物品,淮河源頭區為保證給中下游提供充足的優質水源,源頭區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經濟代價,也犧牲了經濟發展的機會。同時為了流域自然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流域中下游受益區更應為源頭區承擔的保護流域生態屏障和支付生態成本的投入“埋單”,以避免源頭區由于經濟落后導致生態環境的惡化,威脅生態安全,最終造成整個流域的利益損失。
從整個流域來講,淮河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也是經濟資源。在全國生態功能區劃中,淮河源頭區是淮河源[1]水源涵養重要生態功能區,同時又是桐柏山淮河源水源涵養重要區和桐柏山常綠、落葉闊葉林水源涵養三級功能區。在全國主體功能區劃中,信陽市商城縣、新縣又是“大別山水土保持生態功能區”的一部分。根據生態功能區劃和全國主體功能區劃,淮河源頭區的主要功能是涵養水源和水土保持。淮河流域源頭區的水資源保護和水環境建設, 對于保持淮河中下游持續的水源和良好水質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必須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參考文獻
[1]陳源泉.高旺盛.基于生態經濟學理論與方法的生態補償量化研究[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4):165-169.
[2]張建肖.國內外生態補償研究綜述[J].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8(1):23-27.
[3]張建肖,安樹偉.國內外生態補償研究進展評述[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8(1):23-27.
[4]張金鳳,何棟材.中外生態補償機制比較研究[J].中國園藝文摘,2011,14(6):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