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琳
摘 要:“北方領土”問題是日蘇兩國關系的發展的根本問題,決定了兩國關系的走向。“北方領土”問題的成因極為復雜,既是歷史上日本與俄羅斯帝國之間圍繞土地長期爭奪發展的遺留產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不同陣營間利益博弈的結果,至今仍是日本與俄羅斯之間懸而未決的問題。
關鍵詞:北方領土;領土爭端;二戰;《雅爾塔協定》;《舊金山和約》
“北方領土”問題,指的是自二戰以來,日蘇兩國圍繞千島群島以及庫頁島南部領土歸屬權的紛爭,蘇聯方面稱之為“南千島”問題。所謂的“北方四島”,具體指的是北海道根室海峽東北方向的齒舞、色丹、國后和擇捉四島,兩國爭論的焦點就集中在這四座島嶼是否屬于俄屬勢力范圍的千島群島內。日本于20世紀50年代在蘇日兩國恢復邦交正?;恼勁羞^程中首次提出了“北方領土”的概念,當時的日本外務省次官發布通告:“今后為回避南千島稱呼,使用稱呼為北方領土。”①
“北方領土”問題,可以說是蘇日兩國關系發展的根本問題,決定了兩國關系的走向?!氨狈筋I土”問題的形成具有非常復雜的原因,原先它是日本與俄羅斯帝國以及后來的蘇聯在圍繞領土長期爭奪發展演變的結果。日本與俄國同屬于“外源型”現代化國家,國家是在國際環境的影響下,社會受到外部世界沖擊而走上了思想和政治變革并進而推進經濟變革的現代化道路。經過了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和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俄國與日本分別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但是自上而下式的改革使得兩國依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發展較之英、美那樣的“內源型”國家顯得較為緩慢,并且缺乏競爭力。為了彌補本國商品經濟競爭力的不足,日俄兩國都采取了以武力開拓商品市場,通過武力向周邊國家進行殖民擴張。隨著俄國勢力在遠東地區的擴張和后期日本國力強盛后的“北進”發展,兩國勢力接觸后勢必會引起激烈的沖突。
早期沙皇俄國處于強勢地位,對日本勢力采取嚴厲驅趕的態度。當時還處于德川幕府封建統治日本因為自身實力的局限,不得不對俄國做出讓步,集中力量保護北海道地區。1875年5月7日,俄日兩國在1855年《日俄友好條約》的基礎上簽訂了《庫頁島·千島交換條約》,形成以俄國完全控制庫頁島,而日本完全控制千島群島的局面。
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國力日益增強,面對俄國干涉不再表現出妥協和退讓,開始日趨強硬。特別是在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事件中,日本與俄國針鋒相對,并且不惜舉國為此一戰,由此爆發了1904年日俄戰爭。戰爭最后以俄國失敗而告終,在美國總統的調停下,雙方于1905年9月3日簽訂了《樸斯茅斯條約》,俄國方面做出巨大讓步,被迫將庫頁島南部完全割讓給日本。而1917年11月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共產主義的蘇維埃俄國政府取代了沙皇俄國,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對此采取了聯合出兵鎮壓的決策,日本同樣也參與其中,并以1920年“廟街事件”為借口出兵占領了庫頁島北部,最終實現了完全占領整個庫頁島的目標。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蘇日兩國圍繞庫頁島及千島群島的爭奪告一段落。
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后期,蘇日兩國在各自戰場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蘇德戰場上,由于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蘇聯開始由戰略防御轉為占領進攻。與之相反,由于中途島戰役的失敗,日本在太平洋戰場上被迫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御。面對日益惡化的戰爭局勢,日本不得不積極的向蘇聯做出讓步,通過轉讓庫頁島北部和當地資源的開發權利,以期蘇聯能夠在戰爭中保持中立。但是隨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節節勝利,蘇聯對日本的態度也日漸強硬,雙方于1941年4月13日簽訂的《蘇日中立條約》成為一紙空文。而且,“自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對蘇政策的核心,就是設法將蘇聯拖入太平洋戰爭中?!雹跒榱藢崿F蘇聯的對日作戰,在1945年2月11日的雅爾塔會議上,蘇美英三國首腦簽署了一份秘密文件——《蘇美英三國關于日本的協定》,簡稱《雅爾塔協定》。協定中將千島群島、庫頁島南部及臨近一切島嶼移交蘇聯。但是對于千島群島的具體地理范圍,齒舞、色丹、國后和擇捉四島是否被包含在千島群島范圍內,《雅爾塔協定》并未作出明確解釋。而且當時日本也并未參加協議的簽署,在接受投降書前也不知道有這份秘密協定的存在,這為戰后日蘇兩國圍繞“北方四島”曠日持久的紛爭埋下了伏筆。
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順勢便在千島群島包括南千島的國后島和擇捉島登陸,緊接著在島上日本守軍放棄抵抗的情況下一并占領了原屬日本北海道本土延伸的色丹島和齒舞群島,并將其編入蘇聯新設的薩哈林洲。自此,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千島群島成為了蘇聯實際控制的領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陣營之間的對抗開始表面化。面對蘇聯勢力的膨脹,美國否認了《雅爾塔協定》的合法性,拒絕承認條約中有關千島群島和庫頁島南部最終歸屬蘇聯的承諾,將原本秘密協定中許諾的領土割讓解釋為戰時臨時占領權限,竭力抵制蘇聯勢力向日本本土的擴展。
就在美蘇兩國兩國圍繞《雅爾塔協定》是否有效而激烈爭論時,以吉田茂為首日本政府面對日益激化的國際“冷戰”局勢,開始積極地向美國靠攏。日本政府試圖獲得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的支持,以便在蘇聯實際占領千島群島及庫頁島南部的情況下保留對于這些領土的法律主權,為日后的“還島”提供回旋余地。
1951年9月4日,對日媾和會議在美國舊金山召開,9月8日,包括日本在內的49個國家簽署了《舊金山對日和平條約》,簡稱《舊金山和約》。遺憾的是,《舊金山對日和約》中仍然沒有明確“千島群島”的具體地理范圍,也沒有規定條約第二條款中“日本國放棄對千島群島及由于1905年樸斯茅斯條約所獲得主權的庫頁島一部分及其附屬島嶼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和請求權?!雹鄣淖詈髿w屬。蘇聯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在《雅爾塔協定》作為法律依據不被日美明確承認的情況下將北方四島劃入千島群島后一并占領。而日本方面則以接受《波茨坦公告》中不包括《雅爾塔協定》秘密文件為由,多次要求蘇聯歸還北方四島。由于日蘇雙方認可的法律依據不同,再加上美國從中推波助瀾,圍繞北方領土的爭奪因此曠日持久地持續了下去,直至1956年日蘇兩國簽署《聯合宣言》恢復邦交后都未能解決。
參考文獻
[1][日]長谷川毅 著:《北方領土問題與日俄關系》[M],筑摩書房,2000年第1版,第70頁。
[2]李凡 著:《戰后東北亞主要國家間領土糾紛與國際關系研究》[M],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11月第1版,第11頁。
[3][日]鹿島和平研究所編:《日本外交文書·年表》第1卷(1941—1960年)[M],原書房,1983年2月,第42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