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華
摘 要:眾籌自從2011年從進入中國以來,大批的眾籌網站陸續成立并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創新正在改變以往創業投資的傳統理念,各種眾籌形式的興起使大眾投資多元化,拓寬了投資籌資渠道,解決了許多中小企業資金來源問題。比如咖啡廳眾籌、房產眾籌、創業眾籌、影視眾籌等,近期權益類眾籌形式的農業眾籌也進入人們視野。由于進入期較短,各個方面發展并不完善,也存在了一些問題。基于此,本文以聚土地為例分析了農業眾籌的發展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結合現狀提出了相應策略。
關鍵詞:權益類眾籌;農業;聚土地
2015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繼續鎖定“農業”,而去年一號文件重點定位土地流轉政策,一改以往農業與資本無緣的歷史,賦予了農業更廣闊的想象力,今年的主題則是改革創新,提高農業競爭力,發展可持續農業,在這些大背景下,國內的“農業眾籌”項目蓬勃興起。
1 基本概念界定
1.1 眾籌
眾籌即大眾投資或群眾籌資。由發起人、跟投人和平臺構成。包含多個方面,如創業募資、設計發明、競選活動、公益募資等。需籌資的項目要在發起人預定的時間里達到或超過目標金額才算成功,發起人才可獲所募集資金;相反,則資金全部退還給支持者。發起人在項目完成后,應按承諾給支持者以相應回報。現代眾籌指通過互聯網方式發布籌款項目并募集資金,方式更為靈活多樣,更開放,為平凡人創業提供了更多可能。
眾籌的興起源于美國網站kickstarter,通過搭建網絡平臺面對公眾籌資。它打破了傳統融資模式,讓普通人可通過該種模式獲取從事某項創作或活動的資金,使得融資來源不再局限于風投等機構,而可以來源于大眾。
國內眾籌與國外眾籌最大的差別在資金的發放,國內為了保護投資者,會先付50%的啟動資金,項目完成后,確定投資者已收到回報,才把剩下的錢交給發起人。
1.2 權益類眾籌
也稱獎勵類眾籌或商品眾籌,指投資者對項目或者公司進行投資,獲得產品或服務。是對股權眾籌的發展。
1.3 農業眾籌
農業眾籌同樣起源自美國,商業模式分為三種類型:平臺型眾籌、消費型眾籌和權益型眾籌。在本文所涉及的是權益型眾籌,模式是建立一個垂直的土地流轉的平臺,投資者通過購買選定的某區域的某塊土地的股票間接擁有一片土地。土地由發起公司運營管理,并依承諾返還投資者相應回報。
2 公司概況
2.1 基本情況
“聚土地”,也是首個“互聯網私人訂制農場”,就是把農村閑置的土地流轉到電子商務公司名下,電子商務公司再把土地流轉給消費者,消費者通過網上預約,對土地使用權進行認購,并獲得實際農作物產出。在這種形式下投資者不僅可獲得私人農場的健康蔬菜,也可以獲得去當地旅游的免費門票和住宿等。
2.2 籌資過程
它實質上相當于一種訂單農業,發起者將土地使用權分成若干份,通過電商平臺出售,投資者認購,將來購買者得到的回報是對應的農產品和一定服務。消費者自愿認購,并提前預付款項,期限為一年及以上,方式較靈活。關于土地流轉的運作,是在不改變土地用途和性質前提下進行的,流轉主體是發起方,而合作社主要從事生產管理,負責提供農產品。
該項目上線僅幾天時間,就有來自江浙滬皖京等地的3560名投資者認購了土地。認購面積430余畝,項目銷售額200余萬元。
2.3 經營模式
聚土地開啟了“農業+電商+旅游”的新模式。
1.項目形式
所屬浙江儂聯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運作,項目屬于權益性眾籌,融資和眾籌相結合的新形式。若以聚土地為公司來講,則其類似于股份有限公司,認購期內由消費者按照其出資比例分取紅利,認購期限內不得抽回出資,但其股東沒有公司重大事務決策權。
2.合同訂立方
發起者與農民簽訂土地流轉協議獲得土地使用權,并將其分拆出售給消費者。消費者根據自身認購的土地享受相應權益。發起方不得擅自改變土地用途,否則合同無效。
2.盈利模式
消費者認購的費用將被分成土地租金、土地修整成本、水利設施改造成本、農民工資等部分。發起人統一購置管理農業農品,集約化經營,減少小戶耕種由于資金等不足引起的各種問題,提高了生產效率;在交付的過程中,由發起人通過物流鏈直接送貨,減少了中間環節耗費,提高了整個供應鏈效率,降低了成本。但由于項目首期因為成本過高,估計不會有投資回報。
3 成敗分析
3.1 經營成果
“聚土地”借助電商平臺,聚集了社會零散資金,為農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創新了眾籌的模式,拓寬了眾籌領域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專業化分工。同時導致了A股市場上土地流轉概念股大幅上漲。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不斷改變,對健康食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人們日益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這也為“聚土地”的誕生提供了市場。
“聚土地”到目前運轉雖然正常,但出現了產品質量安全、配送瓶頸等問題。并且因項目首期因為成本過高,估計不會有投資回報。
3.2 面臨問題
1.土地問題
經營模式涉及多個主體,必須把握好利益分配問題。其中,核心問題是土地。雖然目前農民接受了土地流轉價格,但是,隨著農業補貼政策力度加大和農業效益的提升,項目盈利也會增加,部分農戶可能會要求提高流轉價格,發起發和農民利益沖突凸現出來,有的農戶可能會選擇退出,不利于項目的持續良性運作。
商家是否能夠在消費者購買的土地上種植其指定的農產品,事實上很難證明,也很難監督。從另一方面看,土地上的產出是否全部都給了特定的認購者,也是一個很難量化和監督的問題。
2.市場問題
2014年7月發布的《2014年中國眾籌模式上半年運行統計分析報告》指出,農產品具有生產周期較長、客單價較低、保值期短、產品滯后性強等特性,以及生長過程中種植戶還需承受災害風險和市場風險。使農業的“互聯網化”模式發展舉步維艱。目前火熱的眾籌模式,對農產品來說,只能走高端小眾的路線。
4 對策
4.1 政府方面
農業眾籌是新形式,按照“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的政策要求,健全土地流轉服務體系,為流轉雙方提供信息發布、政策咨詢、價格評估、合同簽訂指導等便捷服務。引導鼓勵家庭農場經營者通過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土地經營權入股保底分紅等利益分配方式,穩定土地流轉關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將土地確權登記,在不改變集體所有性質和土地用途前提下,進行適度規模經營的探索。
4.2 企業自身
堅守法律底線,盈利應以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為基礎,加強公司運營監督,提高效率。不斷完善經營模式,開拓市場,防止急于求成和盲目擴張心理,以免給項目的可持續性帶來挑戰。
4.3 股份制改革
發起者應和農民合作,讓農民以土地、勞動入股,與農民建立起混合所有制的聯合體,讓農民既可獲得土地收益,又可從公司獲得分紅。這種“利益均沾,風險共擔”契約關系的存在,不僅有利于穩定項目投資方與農民之間的租賃關系,同時也將增強農民的責任感,有利于項目的可持續發展。
5 結語
目前,雖然農業眾籌比較流行,但其仍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不管是回報類的農產品眾籌還是投資類的農業股權眾籌,都存在著較大的風險。但由于中央對于農業發展的支持,以及土地流轉的漸趨普及的可能,農業眾籌發展前景廣闊,我們應保持樂觀態度。
參考文獻
[1]中國國土資源報網http://www.gtzyb.com/ [DB/OL].
[2]中國法院網:http://www.chinacourt.org/ [DB/OL].
[3]時代周報:http://www.time-weekly.com/ [DB/OL].
[4]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http://www.cqvip.com/ [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