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
摘 要:五四時期陳獨秀思想轉變的原因和典型意義一直是學者致力于研究的經典課題。本文將通過比較分析的方式來研究說明其思想轉變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那么該如何更好地把握陳獨秀在哪個時期里前后的思想轉變和理念取舍,這不僅僅是與時代思潮的轉變息息相關,更是一種內因和外力相輔而成的順勢改變,本文將從陳獨秀的民主主義思想分析,打破以往對于其思想單向研究的套路,從多反面多角度來看待其思想轉變的典型意義。
關鍵字:五四運動;陳獨秀;思想轉變;典型意義
從1915年9月《青年雜志》創刊到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段時間中國的歷史被我們稱為五四時期。五四時期的前期,愛國青年知識分子主要追求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也就是所謂的舊民主革命,嚴厲打擊封建主義專制思想。在五四運動之后,在國外各種思潮不斷涌入中國的背景下,中國先進青年經過一系列的對比研究之后選擇了認為合適中國國情可以用來救亡圖存的道路,從而引發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也就是社會主義革命。
關于五四時期,一直是學者們致力于研究的課題。這是一個璀璨的時期,期間發生的社會變革給現代中國社會帶來了最本質的歷史性轉換。在這個時期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變革,本文將以此出發來詮釋愛國主義知識分子思想上的深刻變革。這種深刻是最初從世界觀出發,隨之影響行為,再影響了社會變革。
1 陳獨秀的民主主義思想
陳獨秀是中國近代史上偉大愛國知識分子和革命先驅,他不僅倡導了新文化運動,在思想文化領域也啟蒙了一大批愛國青年,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他以進化論作為理論的基礎,宣揚“德先生”、“賽先生”兩位先生,批判封建禮教腐朽文化的同時,對國人進行文化啟蒙救亡圖存。
在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思想主要經歷了從一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到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的巨大轉變,而陳獨秀思想的轉變,經歷了一個復雜、艱難的過程。而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思想轉變也正是以當時五四運動興起、新民主主義革命替代舊民主主義革命為主要背景完成的。
就是在這一時期,各種思潮、各種主義、各種學說蔓延,對他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影響,而外部環境中,民初嘗試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失敗、尊孔復辟的發生、巴黎和會的失敗在一定程度上對陳獨秀對資產階級共和體制的信念造成極大的打擊,而另外一方面,社會主義革命在國際上卻取得了較大勝利,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和當時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都對他的思想轉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陳獨秀身上既有新派知識分子的特點,又算不上真正的新式革命家。他身上交織著新和舊的交替痕跡,一方面崇尚新的文化思潮,追求民主科學和革新,一方面卻依舊帶著舊派知識分子的氣質。因此,陳獨秀的思想轉變過程并不是簡單而快速的,他經歷了一個復雜且充滿矛盾的過程。
在五四時期的初期,陳獨秀只能算是一個“激進”的民主派。雖然提出了對于封建制度的批判卻也無法真正得到改進的門路。然而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重要的并不是他在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同時還存在的思想上的謬誤,而是在他的思想轉變的過程中他所表達的鮮明的觀點和獨具思考力的思想水平。
從新文化運動的早期到深入發展的過程中,陳獨秀對于民主的傳播也由理論層面向制度層面發展,這是其思想轉變中最本質的特點。正是隨著新文化運動從思想啟蒙逐漸向政治層面的轉變,陳獨秀的民主思想也逐漸從理論價值層面向制度層面、國家學說轉變。陳獨秀重視個體的獨立性和自由行,認為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個人獨立的人格,推崇個人在政治上的獨立和平等。他認為保障人權和自由才是革命的目的、建國的根本。由此,他提出民權高于一切的理論觀點,認為主權是屬于人民的,因而保證民權才是立國的根本,國家應該保障人民的權利并謀求人民幸福。立憲共和政體是
陳獨秀高揚科學的大旗,力圖證明科學是可以用來替代宗教的信仰,將科學理解為客觀的事實和主觀的理性相統一。
2 陳獨秀思想轉變的慎重特點
陳獨秀的民主思想雖然比起李大釗等人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但也能從中反映出來他在這個過程中內心的斗爭和慎重態度。在1901年到1914年的13年間,陳獨秀曾經五次前往日本留學。當時的日本正式社會主義思潮蓬勃發展的時期,并且他與社會主義活動家新德秋水也有交往,他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可以猜想必然是很早就產生了社會主義的思想萌芽。然而陳獨秀認為,中國的國情還不具備發展社會主義,這在他寫過的一封信里面可以看出。他認為社會主義的理想太過于崇高,其中的內涵也過于深刻復雜,要實現社會主義的理想是需要國家有良好的基礎,中國并不能在如今發展遠遠落后于歐洲,工業化和民主尚未盛行的背景之下家貿貿然開展。這樣的想法雖然只是他的誤解,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謹慎態度。
而其對待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的態度也是值得思索的。他是在十月革命一兩年以后才公開稱贊這一次的革命是“人類社會變動和進化的大關鍵”。我們可以想見,對于一個原本推崇資本主義的人而言,得出這個結論所要經歷的思索和矛盾是合情合理的。而正是他對于個人主張的不輕易動搖才使得他在思想轉變后的堅定性,使得他的思想轉變更為珍貴。
3 陳獨秀思想轉變的典型意義
由一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轉變成為了一個馬克思主義者,陳獨秀的思想轉變具有其典型性。在完成這樣一個思想轉變的過渡之后,他才真正走上了組織創建共產黨等等一系列的道路,他的思想轉變奠定了他在中國社會主義革命歷史上的重要地位,而更為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轉變其中包含著深刻的典型性。
五四時期由一大批愛國青年知識分子經歷了這種思想觀念的轉換,但其轉換的過程卻不盡相同。由直接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解放出來的,類似李大釗、陳獨秀、也有經過各種新思潮的影響之后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比如毛澤東、還有一種是經過國外思想熏陶而形成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而陳獨秀的思想觀念轉變在五四時期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陳獨秀早在20世紀初留學日本之時,深受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影響,還曾經主辦國報紙以宣傳民主主義思想,對開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投入了身心的力量。這是他作為資產階級推崇者所付出的行動,與后期他成為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形成鮮明的對比。也由此可見,在陳獨秀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精神力量。
陳獨秀在五四期間思想轉變的過程,其實是一種新舊世界觀的沖突和融合,這種新舊的轉換是出于一種自我審視和自我追逐,是一種內心的考量,是在舊觀念上先進行的自我否定,在否定資產階級之后再形成的社會主義新觀念。在陳獨秀身上所體現出來的思想轉換的典型性也能夠從側面反映我國近代新舊民主革命的轉變所經歷的過程。在五四時期,在各種思潮的沖擊下陳獨秀等人對馬克思主義的選擇有其歷史必然性,無產階級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代資產階級所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也是必然的趨勢。而其中的意義通過類似陳獨秀這樣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得到了更有力的證明。
參考文獻
[1]齊衛平,王效賢. 論五四時期陳獨秀思想轉變的典型意義[J]. 江淮論壇,1996,03:64-70.
[2]俞祖華. 離合之間:中國現代三大思潮及其相互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2014.
[3]劉峰. 陳獨秀傳播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