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政治參與日益成為我國公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與傳統政治參與相比,網絡政治參與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網絡政治參與的含義及特點出發,分析思考了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為實現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合法、有序、理性的進行提出了若干對策。
關鍵詞: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D668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007-02
公民的政治參與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政治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尺。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在我國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地人們開始接觸并使用互聯網,網絡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到了我國公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國網民總數為6.32億,手機網民總數為5.27億。網絡也為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途徑。這種嶄新的網絡政治參與方式,對提高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增強我國公民的政治行為能力以及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進程都具有積極意義。
一、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含義及特點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是指一個國家的公民,以網絡為媒介,參與政治生活,表達自己的政治意愿,監督政府行為,評論現實政治,并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政府決策的活動。當前,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和傳統政治參與相比,呈現出如下鮮明的特點:
1.平等性。網絡賦予了政治參與主體具有平等性,在傳統的政治參與中,公民參與政治生活表面上看是平等的,但實際上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對稱以及政府對信息的壟斷和控制,網絡話語權常常掌握在政治精英手中,從而便造成了公民政治參與的不平等。但網絡政治參與可以為網民提供平等的政治參與機會,在網絡中可以不受地位、職業、民族、財富等因素的影響,充分利用網上資源,在遵守法律的條件下,自由平等的發表自己的政治見解。
2.開放性。網絡政治參與的開放性是由互聯網本身蘊含著的開放屬性決定的。網絡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隨時隨地的了解正在發生的政治新聞,廣大公民只需要一臺電腦和簡單的上網設備,并掌握些上網的基本技能就可以通過論壇、貼吧、博客、微薄等方式參與到網絡政治生活中來,還可以足不出戶的在網絡上搜索自己感興趣的政治話題,瀏覽政府門戶網站,獲取政府的最新工作動態,監督政府的工作,使政府在廣大網民的網絡政治參與中依法行政。
3.隱蔽性。網絡政治參與通過數字化,虛擬化技術等手段保護了廣大網民的隱私,激發了網民的政治參與熱情。在隱蔽的條件下能夠充分體現網民的真實政治意愿,網民可以放心大膽的表達對某項政治信息的看法和觀點,而且還避免了現實政治參與的諸多條件限制也消除了因害怕被打擊報復而產生的不安全感,使得網民能夠更好地對政府活動進行有效監督,更好地促使政府職能的有效發揮。網絡的隱蔽性也極大地提高了網民對政府官員進行政治監督的勇氣。
4.廣泛性。隨著網絡技術的普遍應用,網絡政治參與的群體越來越多,人數也越來越廣。各階層,各個年齡段的網民都可以通過網絡政治參與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網絡政治參與人數的廣泛性可以使政府能更集中民智,廣泛地聽取群眾呼聲。網絡政治參與涉及內容也越來越廣泛,既有對國家各種政治問題的關注,又有對關系著普通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的討論,還有對各類涉及腐敗、問責政府工作失誤的社會問題的關注。
二、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中存在的問題
1.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非理性化傾向。網絡的隱蔽性易使公民在網絡政治參與中出現非理性化傾向,表達的政治想法和言論缺少自我約束力。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受到身份、道德、法律等條件的制約,公民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但網絡的隱蔽性特點弱化了網民言行的責任感,放松了對自我的約束,其言行也變得無所顧忌。一些網民由于缺乏理性的思考判斷,往往會被虛假的政治信息所左右,從而盲目轉發、評論。這種非理性的網絡政治參與不僅會使政府無法從網民的留言中及時提煉出屬于絕大多數人的真實意見和想法,而且還會造成政府的決策不能及時有效地得到廣大網民的理解和支持。
2.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不均衡化。在網絡發展中產生的“數字鴻溝”加劇了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不均衡化。所謂數字鴻溝,即由于收入、年齡、學歷和地區以及個人興趣的差異,導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乏者的社會分化。正因為數字鴻溝的存在,使我國的互聯網呈現出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城鄉普及率不均衡、網民年齡結構不均衡等特點。這些存在著的不均衡,就會使那些受過良好教育,懂得計算機操作,收入水平較高的群體能夠充分利用網絡進行政治參與,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然而,被數字鴻溝阻隔在網絡之外的群體,則只能被動接受,無法參與到網絡政治生活中來。網絡政治參與的不均衡化,也使網絡民意往往具有局限性。
3.政府對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重視程度不足。政府信息公開的程度不足,影響著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積極性。盡管當前各級政府部門的網站已普遍建立,但部分政府網站過于重視報道領導的講話和展示政績而忽視了為人民服務的項目,網站實用性差,內容更新速度慢。在一些重大事件發生后,由于政府部門未能及時全面公開信息,當片面或虛假的信息在網絡上傳播時,不僅會降低政府公信力,還會引發網民的憤怒,不利于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發展。政府對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回應不足,沒有足夠重視政府網絡互動平臺上的政治影響力,回應網民問題不夠及時、負責,應付性答復的現象比較普遍。這種消極的回應方式大大打擊了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影響了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效果。
4.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公民的網絡政治參與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法有序的進行。我國相繼出臺的法律法規,如《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新聞網站電子公告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等,這些法律法規對于維護互聯網的信息安全,打擊互聯網違法犯罪活動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然而,面對網絡中出現的一系列新問題,如“人肉搜素”“網絡暴力”“網絡謠言”和網絡技術犯罪等情況,僅僅依靠個人的道德自律來進行約束往往達不到效果,必須要有相關強制性的配套的法律法規來進行保障。然而,目前我國法律法規中涉及網絡民主政治、網絡信息傳播的詳細規定還比較少,具體內容也不夠完善,互聯網的相關立法缺乏系統性。
三、完善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對策思考
1.發展公民教育,引導公民進行理性的網絡政治參與。針對當前我國公民在網絡政治參與過程中表現出的一些非理性行為,加強我國公民教育的任務刻不容緩。首先,要加強公民道德教育。樹立網絡道德觀念,倡導公民網絡道德意識,養成良好的網絡政治參政議政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培養公共理性精神,以負責任的政治心態進行網絡政治參與。其次,要加強公民的網絡政治參政議政能力教育。只有具備一定的政治理論知識和網絡基礎知識的公民,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網絡政治信息中,用理性的頭腦,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自己的獨立思考做出判斷,并對自己的言論負責。再次,社會、家庭、學校要充分發揮各自的作用,形成一個龐大的教育網絡。鼓勵并引導廣大公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參與網絡政治生活,敢于同網絡中的反動言論,不道德現象以及危害社會穩定的網絡謠言進行辯論和斗爭,努力做一個理性的網絡政治參與者。
2.縮小數字鴻溝,促進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均衡化。在縮小數字鴻溝問題上,政府必須高度重視,首先,應大力發展經濟,縮小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縮小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推進社會公平,為各階層群眾都能夠有機會接觸到互聯網提供物質基礎。其次,政府應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因為公民的網絡政治參與離不開網絡技術的支持,政府應該有計劃,大規模的進行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針對偏遠地區、農村地區、城市低收入人群等網絡資源相對匱乏的狀況,政府應調撥專項資金幫助其進行改善,逐步提高網絡通信技術的普及率。最后,要消除數字鴻溝還要大力發展教育,通過各種形式的網絡技能培訓鼓勵公民使用互聯網,建立區域性的網絡技術服務站,開展社區網絡信息化建設,提高公民獲取網絡政治信息的能力,讓廣大群眾共享信息化成果,促進我國網絡民主政治的發展。
3.加快電子政務建設,促進政府與網民良性互動。一是應切實加強政府門戶網站建設,加大政務信息的公開力度,及時更新政府網站的網頁信息,注重網站的實用性建設,增強政務網站的專業性,要設置專職工作人員負責網站的技術維護,保證網站正常運行。二是深化網絡參政議政的意識,領導干部要養成關注網絡民意的習慣,增加與網民的良性互動。特別是在重大事件的處理上,政府要在網站上及時、準確地發布權威信息,公布事實真相,全面客觀介紹事件情況,對社會上流傳的不實消息,應第一時間予以澄清,完善電子政務的時效性,避免廣大網民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非理性網絡政治參與。三是完善回應制度,強化政府責任。不但要充分利用網絡加深與廣大網民的溝通與交流,而且要對網民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及時的回應和解答,堅決避免和杜絕應付性答復,政府應積極主動的聽取網絡上的聲音,自覺接受廣大網民的網絡監督。
4.積極推進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法制建設。一是要加強立法。網絡政治參與的良性發展,離不開法制的規范和保障。要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互聯網的特點以及發展趨勢,確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立法內容,要明確并細化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方式、方法,明確網絡政治參與主體的權益關系,同時也要明確政府在網絡政治參與中所應承擔的義務和責任。對一些窺視他人隱私、侵犯國家機密、涉嫌嚴重網絡犯罪的行為,要明確其罪名和罪責,從而使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有法可依。二是要加強網絡監管,提高網絡監控技術,對一些發布虛假信息、政治謠言、煽動違法犯罪言論的非法網站,應依法予以取締,從源頭上切斷違法信息的網絡傳播平臺。加大對各類門戶網站,社交平臺的監管力度,避免低俗、非法的信息傳播。強化網絡輿論引導機制,保障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合法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王浦劬.政治學基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趙鈺.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3.
[3]李宜澤.我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現狀及對策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3.
[4]金毅.當代中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特征、困境與出路[J].中州學刊,2013(3).
收稿日期:2014-10-30
作者簡介:張子奇(1989-),男,黑龍江齊齊哈爾人,碩士研究生,從事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研究。
(責任編輯:李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