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永強+阮宜斌
摘 要:簡述了肥東縣現代農業發展成效、主要措施,并提出了下一步發展思路。主要包括: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水平,大力發展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示范園區建設等。
關鍵詞:現代農業;成效;措施;發展思路;肥東縣
中圖分類號 F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4-09-03
肥東縣是合肥市東大門,現有耕地8.07萬hm2,人口109萬,主要耕作制度為一油(麥)一稻。近年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省市支持發展現代農業的有關政策,以市場為導向,因地制宜,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不斷推進規模農業和高效農業發展;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創新農業發展機制,努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使現代農業發展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1 現代農業建設的成效
1.1 積極培育主導產業 近年來,我縣把發展糧食生產作為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性工作來抓,通過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田旱澇保收水平;推進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種植等措施,穩定糧食生產面積;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機具,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重點在提高糧食單產水平上下工夫,糧食生產連年獲得豐收。預計,2014年全縣糧食總面積11.35萬hm2,比上年增加0.29萬hm2,增長2.7%;總產72.2萬t,比上年增產4.1萬t,增長6.1%。其中,水稻7.39萬hm2,總產53.6萬t,較上年增產2.58萬t,增長5.1%。2013年我縣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1.2 大力發展蔬菜生產 近年來,我縣充分發揮近城近郊的區位優勢,圍繞城市需求,大力發展蔬菜生產,調整和優化種植結構。今年以來,已新增規模蔬菜基地0.12萬hm2。預計,全年蔬菜面積可達2.13萬hm2,總產45.6萬t。蔬菜規模化種植基地逐步形成,全縣規模蔬菜基地達0.67萬hm2;涌現出店白路沿線、合蚌路沿線、店忠路沿線3個“萬畝設施栽培產業帶”和店埠、梁園、撮鎮和長臨河等鄉鎮的“萬畝露地蔬菜、水生蔬菜基地”。
1.2.1 設施栽培強力推進 截至目前,全縣建成以鋼架大棚為主的設施栽培基地0.26萬hm2;圍繞蔬菜基地建設,建立以育苗中心為主的溫控連棟大棚13.4萬多m2。全縣形成了牌坊鄉546.67hm2,撮鎮鎮李六、瑤崗、華光、河濱等村居266.67hm2,白龍鎮長王、同心,八斗鎮大張、小普,長臨河鎮星二、羅店等村居一批133.33hm2以上規模設施栽培基地。特別是牌坊鄉已成為合肥市最大的反季節蔬菜基地,也是上海世博會期間合肥市唯一的供菜基地。豐寶食用菌生產基地已發展成為合肥市最大的單個食用菌生產基地,也是全省最大的平菇生產基地之一;元疃豐寶公司、長臨河田豐合作社蔬菜基地還被評為“國家級設施栽培蔬菜標準化示范園”,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
1.2.2 露地蔬菜基地不斷集聚和擴大 隨著生產集約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我縣露地蔬菜基地通過多年的市場選擇,不斷得到集聚和擴大。規模較大的生產基地有梁園鎮柯崗村133.33hm2青蒜,店埠鎮花灘和趙崗村200hm2青蒜、雪里蕻、平包菜等,撮鎮鎮李六、長樂、旭光等村的333.33hm2香蔥、絲瓜等,撮鎮趙光、唐安、龍塘等村的266.67hm2青菜等。
1.2.3 水生蔬菜生產潛力得到挖掘 沿巢湖圩畈區以撮鎮鎮建華、趙光、河濱和長臨河鎮姚埠、施口、東紅等村居為中心,已形成規模蓮藕基地2萬hm2,既促進了環巢湖生態農業發展,又提高了農民收入。其中建華合作社蓮藕基地達到333.33hm2,被認定為“國家級露地蔬菜標準化示范園”。
1.3 特色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隨著農業特色產業的不斷發展和壯大,全縣形成93個市級“一村一品”示范村、85個市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園,以瓜菜為特色產業的市級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達到45個,總種植面積達1萬多hm2。其中,牌坊鄉牌坊、三王村的杭椒,梁園鎮柯崗村的青蒜,撮鎮李六村的香蔥和建華的蓮藕等,通過多年培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聲譽,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牌坊鄉牌坊村的“千柳”牌杭椒,產品熱銷南京、北京等大中城市,2013年該村被農業部認定為“第三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在特色產業發展中,我縣的食用菌產業規模越來越大,市場份額逐年增加。全縣大棚食用菌規模基地面積達266.67hm2,品種主要有平菇、香菇、金針菇等,其中,豐寶公司的食用菌生產面積達80hm2,成為合肥地區最大的單個食用菌基地;合肥福泉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占地4hm2,建有1萬m2生產廠房,配套生產機槭、溫控設備,常年進行工廠化栽培金針菇,平均每天出成品菇5t以上,年產量可達2 000t,成為合肥地區主要金針菇生產基地。
1.4 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高 一是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要求新建規模蔬菜基地全部實行標準化生產和管理,制定生產經營管理制度,開展“三品”認證,建立生產檔案,逐步建立蔬菜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全縣“三品”認證數量達到90多個,建立市級以上標準化基地26個,元疃豐寶公司、長臨河田豐合作社建立的蔬菜標準園被認定為國家蔬菜標準園。二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形成了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為龍頭、18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為主體、12個蔬菜基地農殘檢測室為補充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年檢測蔬菜樣品達到5 000個以上,農殘合格率達到99%以上;切實加強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自律,做到檢測不合格的,不采收、不出售,確保為市民提供安全、合格的“放心菜”。三是積極開展蔬菜產地準出試點。在金色大地蔬菜專業合作社等5個蔬菜基地開展產地準出試點,制定了產品準出制度,實行持證上市;還選擇撮鎮作為試點,積極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鄉鎮,積極探索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新途徑。
1.5 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得到加強 通過近年來持續不斷的打造,我縣白龍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主導產業規模壯大,農業經營方式發生較大改變,示范區面貌有了明顯改觀。整個示范區,包括核心區和輻射區,以現代牧業(肥東)公司為龍頭的奶牛養殖年存欄達到1.85萬頭以上,設施栽培面積達到0.07萬hm2,經果林和花卉苗木面積達到0.14萬hm2。落戶示范區的規模企業達到20多家、種養殖大戶68個、農業合作社23家,示范區的規模經營比例明顯提高,達到50%以上。此外,全縣各鄉鎮都建立了1個核心區在200hm2以上的現代農業示范區,規劃面積達到2.33萬hm2,其中核心區0.6萬hm2,輻射區1.73萬hm2,共流轉土地0.89萬hm2,占38.4%。目前,這些示范區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高效產業發展達0.73萬hm2,占耕地面積的31.4%。
1.6 農業規模化發展加速 全縣土地流轉穩步推進,規模經營大戶逐年增加。目前,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3.69萬hm2,其中流轉耕地3.19萬hm2,占耕地面積的39.7%。全縣6.67hm2以上規模經營540戶,經營面積1.87萬hm2;33.33hm2以上規模經營192戶,經營面積1.33萬hm2;66.67hm2以上規模經營72戶,經營面積0.82萬hm2。
1.7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增加 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558家,其中市級以上示范社達到61家,入社成員3.1萬戶,帶動非合作社成員農戶4.75萬戶;全縣注冊家庭農場241家,被評為市級示范家庭農場6家,省級示范家庭農場4家,對本地家庭農場的發展發揮了促進和引導作用。
1.8 龍頭企業發展勢頭強勁 全縣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135家,其中省級15家,有7家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在我縣投資發展,龍頭企業集聚度位居安徽省前列。2013年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217.2億元,今年1~9月份,全縣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81.3億元。肥東縣食品工業園創造了農產品加工快速集聚的“肥東模式”,已形成食品加工、飼料加工、糧油加工、畜禽加工4大產業集群,分別被授予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全國第二批農產品加工創業基地、首批安徽省農業產業化示范區,成為全省首個農產品加工產值超百億元園區。2013年園區實現營銷收入143億元,今年有望達到180億元以上。
2 發展現代農業的主要措施
2.1 堅持規劃引領,有序推進 肥東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現代農業的發展,把現代農業發展目標納入肥東縣“十一五”和“十二五”發展規劃,縣農業部門根據規劃,分別制定了蔬菜、糧食、土地流轉、農產品加工等具體的產業發展規劃。我縣白龍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8個鄉鎮現代農業示范區都制定了各自的發展規劃。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中,切實做到規劃先行,有序推進,從而保障農業結構調整的科學性、持續性,促進了農業產業的聚集和規模發展。
2.2 創新土地流轉機制,積極推進規模經營 大力推進農業經營機制創新,探索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實現的新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的新路徑、主導產業發展的新模式,不斷激發和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縣出臺土地流轉監督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土地流轉預警和風險防范機制;積極推進土地確權登記試點,為在全縣推廣積累經驗;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強化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積極穩妥地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一批規模經營主體,努力把小農戶經營引入現代農業集約化、市場化發展軌道。
2.3 創新服務體系,提高科技服務水平 推進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創新,一是全面建成7個農技服務區域中心站和18個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實現農業服務窗口前移;開通“農技110”,為農民提供技術咨詢,答疑解惑。二是結合實施新型農民培訓、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大力開展各種形式的農民培訓,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管理水平;同時安排200多名農技人員全面參與,開展包村聯戶,為農民提供面對面技術指導。全縣每年培訓農民6萬人次以上,為2 200多個農戶上門提供技術指導。三是大力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機具。農機農藝融合,通過統一品種、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施肥和開展病蟲草害防治,集成技術,大力開展糧油高產攻關,全縣建立糧油高產攻關示范片20多個、面積2多萬hm2,推廣測土配方施肥5.33多萬hm2,實行病蟲害綜合防治16萬多hm2次;建立標準化育秧工廠13家,推廣機械化插秧近2萬hm2。此外,在現代農業示范區內還積極引進農業物聯網、設施二代大棚、光伏溫室大棚等新設備新技術,努力提高科技含量,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4 加大投入,強化考核 我縣連續多年制定農業產業化、蔬菜產業發展、農業機械購置等扶持政策,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有關項目,縣財政拿出專項資金給予獎補;對白龍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縣財政也拿出專項資金給予扶持,確保市級投資項目配套資金的兌現。縣政府將發展現代農業納入鄉鎮年度考核,對土地流轉、設施栽培、示范區建設、技術推廣、農產品加工、品牌培育、質量安全等現代農業發展進行全面考評,促進了全縣現代農業的發展。
3 發展思路
3.1 進一步提升糧食生產水平 重點是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生產面積,依靠科技,提高糧食生產技術到位率,努力增加糧食單產,提高糧食總產,確保糧食穩定增產。
3.2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 主要發展店白路沿線、店忠路沿線、合蚌路沿線等鄉鎮的蔬菜瓜果生產,進一步推進規模種植,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集約化特色產業,全力打造全省蔬菜生產大縣。
3.3 推進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建設 繼續打造肥東白龍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包公石塘、撮鎮建華仙臨、八斗大張3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各鄉鎮現代農業示范區。重點在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招商引資上尋求新突破,培育示范區主導產業,引進和培植農業龍頭企業、農業經濟合作組織、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探索示范區建設管理新機制。
3.4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加強農業投入品的管理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質量安全保障。
3.5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 進一步加快發展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能力;搞好土地確權登記,積極培育和規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基礎。
3.6 創新農業服務機制 創新農業科技服務機制,實現農業科技服務窗口前移;積極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提升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管理水平,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支撐。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