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 劉帥
【摘 要】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涉及知情權、隱私權、選擇權等諸多內容,加之金融消費者與金融機構在經濟實力、專業知識、產品信息方面的不對稱,金融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極易遭受侵犯。本文從我國金融消費發展與現狀出發,研究分析當前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監管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金融服務領域和客戶群體日益擴大,金融也越來越多地融入普通民眾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對于我國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也逐漸為社會所重視。雖然從近幾年全國消協受理投訴情況的分析報告來看,目前對于金融保險行業的投訴占整個投訴的比重仍不是很大,但隨著金融服務在廣度和深度上的發展,金融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的情況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商業銀行服務,而是趨于多樣化復雜化,并且隨著金融消費人群的擴大,一旦發生嚴重的侵權案件,其損害可能會被放大數倍,進而對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極為惡劣的不利影響。綜上所述,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從一開始就重視金融消費者保護這一問題,以期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出防范與規避。
一、對我國金融消費發展歷程與現存問題的基本的認識
從縱向上看,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經濟交易需要依托金融業來完成,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們在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保障之后傾向于投資回報頗為豐厚的金融產業。在新需求的刺激下,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充滿生機,富于創造力。
從橫向上看,一方面,大眾的金融消費對象逐漸發生轉變,由原有的單一的傳統銀行服務,如定期、活期儲蓄,向多元化新型化轉變,信用卡、證券、保險理財產品以及各種新興的金融衍生品也走入平常百姓家;另一方面,進行金融消費的人群也在不斷擴大,從金融理財的專業人士到對金融知之甚少的普通人,投資理財成為了越來越多的人們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股票行情、投資心得也成為了茶余飯后的談資。
然而,金融業的蓬勃發展和金融消費人群的與日俱增,對于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雖然金融業的蓬勃發展為整個國民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但金融服務范圍的擴大與內容的創新也給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等部門以及相關行業協會的監管增加了難度。如:舊的監管體制難以對新出現的金融創新產品進行規范、管理與監督,這些產品質量良莠不齊,魚目混珠,造成市場秩序混亂,降低市場效率;監管職責劃分不明確,各部門互相推諉責任,金融消費者投訴無門;信息不對稱,某些情況下金融消費者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合法權益已然受到了侵犯。由此可見,我們仍需大力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工作。
二、目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存在不足之處
通過分析近年來典型的金融消費者維權案例,總結我國目前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不足之處:
1.缺乏相關立法法律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同西方一些金融體系相對成熟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沒有專門、清晰、完善、可行的相關法律來維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雖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所涉及,但是金融消費不同于傳統消費行為,現行的法律法規對于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沒有界定好范圍,因此當出現金融消費者的權益遭到侵害的情況時,缺少相應的法律依據作為維權的依據,消費者的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法律保護。
2.消費者“維權無門”金融監管不完善
(1)與西方金融監管體制相比較,我國金融監管體制不夠完善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金融創新飛速發展,金融業務之間相互摻雜滲透,混業經營成為一種趨勢,然而現有的“一行三會”是采取了分業監管的模式,分業監管“一行三會”缺乏聯動效果,管理領域交叉混亂,不能跟上金融市場發展的腳步,導致一些領域存在漏洞,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使處于弱勢地位的金融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害。
(2)現有“一行三會”自身體制運行存在問題
我國金融市場近幾年才發展到了一定規模,金融監管體制積累經驗不足,加之我國地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在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金融監管機構沒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能,從而使消費者權益難以得到很好的保障。
(3)缺乏專門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機構
目前我國對金融業的監管同西方相比,沒有將維護消費者權益提升到金融監管目標的戰略高度,缺乏專門維護消費者權益的機構。在傳統消費領域,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可向工商管理部門和消費者協會投訴,以尋求維護權益,但金融消費與傳統的消費定義不完全一樣,并非工商部門管轄范圍,令消費者感到維權無門。
3.金融消費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
(1)金融機構同消費者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
與金融機構相比,消費者在經濟實力、專業知識、產品信息等多方面相對處于弱勢地位,金融消費者往往遭受蒙蔽或無奈接受一些“霸王”條款。如某些金融產品銷售人故意夸大理財產品的收益,有意忽視投資風險的行為和金融機構中存在的亂收費等不合理現象。
(2)內幕交易使得不同金融消費者群體之間獲取信息的能力不相同
某些金融機構內部的從業人員將內部信息泄露給自己的親朋好友或利益相關方,直接侵害了金融消費公眾的平等知情權和財產權益,對公眾投資產生消極影響,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影響市場功能的發揮。近年來內幕信息知情人范圍有擴大趨勢,內幕交易更加隱蔽、復雜,給內幕信息的防控與罪行的認定增加了困難。
4.金融知識沒有得到很好的普及
金融產品本身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專業知識的匱乏往往會使金融消費者在交易中處于劣勢地位。然而在越來越龐大的金融消費人群中,掌握專業知識的消費者只占到少數,大部分普通人存在“跟風”心理。生活中對于金融知識的宣傳仍然十分欠缺,特別是在經濟欠發達地區,人民大眾雖然已經在進行金融消費,但此中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盲從性,不合理的投資和對風險的不正確認識最終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甚至會對金融機構產生“設局騙錢”的誤會,對金融業產生厭惡和抵觸情緒。
三、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1.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借鑒金融體系相對成熟的發達國家經驗,研究其法律法規的合理性,取其精華,結合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特點,運用到對金融體系的制度更新和監管上,更好地維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促進金融業的發展。
2.完善金融監管使消費者投訴有徑可循
探索“一行三會”的合作監管模式,合作之中各有分工,既聯動統一,又職責明確,加強力度,提高效率,嚴格執行,不給不法分子任何可乘之機。同時,成立金融消費者投訴專門受理機構,建立有效的投訴渠道,及時、合理處理投訴人的投訴請求,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3.盡可能縮小信息不對稱保障平等公正
嚴格規范金融機構行為,打擊“霸王”條款現象,使金融機構收費合理化;提升金融機構工作人員職業素養,對使用欺詐、蒙騙等惡意營銷手段的人員進行嚴厲處罰;嚴格執行金融行業準入資格及銷售人員審批,防范內幕交易,提高辦案人員查案水平,加大懲罰力度,適當提高犯罪成本,形成震懾作用。
4.普及金融知識、權益意識、相關法律法規以及投訴辦法
金融監管部門、投訴受理部門應廣泛拓展投訴渠道,利用標語、報刊、電視、網絡等媒體進行金融消費權益宣傳;有條件的社區可以嘗試與高校合作,由相關專業的師生組成志愿服務隊進入社區為居民進行金融知識宣講,提倡理性投資,普及法律知識;鼓勵社會專業人士組建社會團體,提供相關咨詢和維權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