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蘭
摘要:眾所周知,現階段特色文化產業正在以掩耳之勢迅猛發展,在黨的十八大四中全會中提出了戰略性的發展方向。為進一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對進一步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特色文化產業;農民書畫文化品牌;發展方向
廣西桂林市臨桂縣具有兩大優勢,那就是厚重的文化和歷史資源。這些寶貴的資源,為我們做活文化產業這篇文章提供了最直接、最管用、最看好的保障要件。近年來,臨桂縣緊緊圍繞“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全面提升具有臨桂特色品位,以“臨桂五通農民繪畫引領文化產業發展”模式,建設五通“中國農民畫第一村” 打造廣西農民書畫文化品牌,實施好“千村萬戶文化惠民工程”兩大產業,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培育主體,產業化經營,實現富民增收”的基本思路,加快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打造廣西農民書畫文化品牌促進經濟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一、 基本概況
臨桂縣五通鎮位于廣西桂林市西郊,距桂林市中心20公里,距桂林兩江國際機場18公里。公元943年至1951年是原義寧縣府所在地,為桂北四大古鎮之一,更是臨桂縣北部經濟、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鎮區交通發達,新建的高等級公路——321國道橫穿鎮區,桂海高速公路和湘桂鐵路也鄰近鎮區,集陸運、航空為一體的現代工貿綜合發展的中心小城鎮,全鎮總人口6.2萬人,全鎮面積260平方公里。五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習文弄武之風,自古以來就有善于書畫的美好傳統。從明朝開始,當地農民就已經開始繪制門神、財神,通過父教子、夫帶妻、朋友傳朋友,使習字繪畫的人逐步遍及全鎮及周邊鄉鎮的村村寨寨,形成了以五通為龍頭的農民書畫產業。經歷了近百年的艱辛歷程,已經在中國現代民間繪畫藝術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三皮畫”遠銷海內外而被稱為“中國民間油畫之鄉”;2002年,臨桂縣五通鎮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授予“廣西民間特色藝術之鄉”稱號;2004年2月,國家文化部部長孫家正到五通鎮視察,并給予高度評價。2006年11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到五通鎮視察,并建議農民畫走“公司+農戶”的道路;2007年,五通鎮獲文化部、中國美術家協會聯合授予的“文化(美術)產業示范基地”榮譽稱號。2012年,臨桂縣又以五通鎮農民畫為龍頭的文化產業被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授予“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產業項目示范縣”稱號。2013年,獲文化部授予創建“臨桂五通農民畫引領文化致富模式”示范項目創建資格。如今,五通鎮從事繪畫產業的有1000余戶,繪畫隊伍已達5000多人,其中20人以上的畫坊有40多家,繪畫內容分20多種,尤以畫本區域特色的風土人情、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等而出名。目前,五通農民畫已打開了日本、英國、俄羅斯等外國市場。2013年,五通農民書畫產值達2.35億元,成為五通鎮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之一。農家女沈運香、沈英妹兩姐妹更以其獨特的藝術視角,另辟蹊徑創造出“三皮畫”即:豬皮、牛皮、樹皮,更是深受公眾喜愛。
二、特色文化產業發展方向
(一)領導重視,提高思想意識,加強文化產業發展建設力度,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強硬件,重實力,塑造特色品牌。
如何傳承保護好“農民畫”這一特色品牌,是實現五通“中國農民畫第一村”文化產業化發展的關鍵。以五通鎮農民繪畫產業為中心,采取“傳”“幫”“帶”等多方面措施,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用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農民加強書畫產業的規范管理,“成立五通農民書畫藝術協會,共創品牌”。如何打造這一文化品牌?已成為臨桂縣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五通農民畫作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龍頭產業,以制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市場運作(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形成與臨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與文化發展規劃相配套,充分展示區域文化特色,著力打造廣西乃全國重點民間藝術品牌項目。
為加強五通農民書畫產業的發展道路,用好“五通農民書畫藝術協會”的功能作用,通過協會促動、基地輻射,提高五通農民畫師、畫工的技藝,帶動周邊畫農的繪畫創作積極性,提升農民書畫的質量,拓寬農民畫銷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二)改革創新,文化產業實現跨越發展。培養一流人才隊伍,打造一流文化品牌
為做大做強五通農民畫產業,打造一流五通農民繪畫文化品牌,加快農民畫產業的發展,實現五通農民繪畫引領農民文化致富, 2012年年底,占地350畝的“中國農民畫第一村” 在321國道劉三姐茶園旁崛起。由桂林劉三姐茶園度假村有限公司投資3.9億元,創建集創作、銷售、展覽、培訓、旅游為一體的農民書畫文化產業基地。使之成為嶺南最大的農民書畫集散中心,桂北最大的農民書畫藝術教育基地。
(三)抓特色、立創新,打造“五個平臺” 實現“五項效應”,助推文化產業繁榮發展。
“五個平臺”:
1.打造農民畫藝術人才培訓平臺,成立農民畫培訓中心
2.打造農民畫優秀成果展示平臺,建設農民畫展示館。
3.打造農民畫技藝生產性保護傳承平臺,開展農民畫大師評級與作品評比活動。
4.打造農民畫藝術創作指導志愿服務平臺,促進藝術家參與創作指導,吸引藝術院校師生參與創作交流活動。
5.打造農民畫藝術交流服務平臺,積極參加國內外交流與推介活動。
“五項效應”:
1.公共文化涵養文化產業的效應。
2.政府主導激活社會參與的效應。
3.專業創作帶動群眾藝術的效應。
4.文化培訓提升群眾繪畫創新能力的效應。
5.文化傳承進入百姓生活的效應。
(四)打造產業鏈、形成產業群,在市場中不斷發展壯大。五通農民畫不僅僅指農民畫藝術創作,更是指與農民畫相關的產業發展,以農民畫的文化品牌為輻射源,多渠道,多領域地輻射發展相關產業。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一重要戰略決策為五通農民畫產業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我們要把握時機,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市場運作的方式,走“農民為主體,政府當后盾,市場為導向”的發展道路。
隨著臨桂特色文化產業項目建設發展方向的推進,進一步推動廣西農民書畫產業快速發展,傳承和發揚農民畫產業特色文化,建設五通“中國農民畫第一村”打造廣西農民書畫文化品牌蓬勃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