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王美玲
摘要:新世紀以來,互聯網的興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及時把握新的機遇并迎接新的挑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研究的一部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值得深入研究。通過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機制、特點的簡要論述,發現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議,取得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的結果。
關鍵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綜述
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提出以來,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逐漸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并開始不懈的努力和艱難的探索,因此,近年來出現了不少研究成果,這些研究成果已經逐步付諸實踐,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21世紀以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概述
1994年互聯網正式進入中國市場,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知識全球化即外來文化的影響,互聯網的興起和蓬勃發展不僅帶來了信息傳播技術的根本性變革,而且強烈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語言方式,對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人自身的生存發展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一)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研究
各學者從不同視角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工具視角、價值視角,在其他文章中已經詳細介紹,除此還有以下兩種:
1、發展視角。在馮春芳等人看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既包括網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網下針對網絡影響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化?!盵1]
2、載體視角。即把網絡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平臺。在潘敏看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社會網絡化的條件下,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從理念到內容、手段、機制的發展和創新?!盵2]
(二)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研究
學者根據現有研究成果提出了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的新看法,比如,胡樹祥認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運行機制主要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有效運行的控制性原理和操作流程,包括領導機制、引領機制和互動機制。[3]
(三)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特點的分析
1、導向性和互動性。
網絡對人們的社會行為具有一定的導向性,“無論在哪個國家、無論怎樣定義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都無法掩飾它的政治功能,因為它總是圍繞著一定的政治目標展開、為一定的政治集團利益服務的?!本哂姓畏较蛐?。
互聯網可以將信息傳遞給網民,網民也可以隨時隨地發表自己對某一件事情的見解,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具有雙向互動性。
2、開放性和覆蓋性
網絡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互聯網將整個世界連在一起,使教育不再受時空的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廣泛地覆蓋于社會的各個階層、各群體乃至每一個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隨著網絡的覆蓋性遍及全員網民。
3、隱匿性和虛擬現實性
網絡改變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之間信息溝通的模式,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向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轉變,網絡人在網絡上從事的一切活動從方式上看都是不切實際的。
4、即時平等性
網絡傳播是一種即時平等的傳播,網絡開放性的特點使網絡信息稍縱即逝,更新速度越來越快,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網絡的信息資源豐富而且更新速度很快,信息資源能平等普遍地流動到網絡上的每一個人,并且是同一時間內同等地傳播相同信息。
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引起和保持了理論界高度的關注,成功開辟了新的理論研究領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具有寶貴的借鑒意義??偟膩碚f,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套理論已經逐漸趨于成熟,但仍有研究盲區需要逐步克服。
(一)研究過程存在的問題
1、缺乏研究理論的深度和廣度。對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應是緊隨網絡的變化而變化的,目前的研究理論成果需要不斷借鑒日新月異的網絡科技進行深入研究
2、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們的學科跨度較小,造成研究視角的單一化。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從教育學、政治學角度取得,只有曾令輝、胡廣成等少數研究者從信息技術學和傳播學角度展開研究。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從教育學、政治學、信息技術學角度展開,僅有曾令輝、胡廣成等少數研究者們從信息技術學和傳播學角度展開研究,這說明研究者們的學科跨度較小,造成研究視角的單一化。
3、重復論述的文章數量占了研究成果的大部分。從中國知網搜索結果來看,近兩年來出現不少以“實效性研究”為關鍵詞的文章,大多數相關理論研究的實際價值與預期價值差距很大。
(二)研究中出現問題的對策
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完善是每一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的使命,也是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巨大任務和前沿性課題。
1、在理論研究中抓住重點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點是運用網絡這一載體對網民的思想動向進行積極引導,使其符合社會要求的活動。要不斷跟上網絡技術革新的腳步,努力減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套用思想政治教育宏觀理論的現象發生。
2、在實踐研究中提倡方法的多樣性和視角的全方位。要更多地結合管理學知識、生物學知識、社會學知識等多學科知識進行系統研究,填補空白、掃除盲區,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更厚重,為后來研究者提供更具參考性的借鑒,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一步體系化、系統化。
3、在實踐研究中緊隨研究對象的變化
隨著網絡發展的日新月異,研究對象在心理和認知上更具有變化性,他們更加容易接受網絡上不斷更新的信息,而這些信息有時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捕捉不到或者不能及時獲得的,這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就會出現主客體之間的信息差,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事倍功半。
參考文獻:
[1]馮春芳,成長春.理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涵義的新視角[J].江淮論壇,2004(6)
[2]潘敏,陳中潤.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綜述[J].高校理論戰線,2006,(11)
[3]胡樹祥主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
[4]陳萬柏,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王玉,(1989—),河北省秦皇島市人,牡丹江師范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
王美玲,女,(1986—),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人,牡丹江師范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