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語言學是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其教學現狀和創新人才培養的實施要求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采用研究性教學模式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點和知識體系,發展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求知、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創新。對于激發學生的探知欲,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研究能力、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研究性教學;自主學習;創新能力;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6-0220-02
英語作為一種基本的交流工具,是文化與教學的載體。英語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對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以及今后的發展有著廣泛的影響。英語語言學課程作為針對大學高年級階段的英語專業學生開設的必修課,它不但要求學生能夠了解、掌握語言學的基礎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研究意識、運用意識、創新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授課教師的正確指導下,通過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學習方式對所學課程的主要知識點進行自主學習、深入探究并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事實上,研究性教學就是要在課程教學中給予學生必要的研究性學習訓練,促使學習與發現、探索和研究過程有效結合,使學生能主動地參與到具體的教學環節中,以培養自身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發現問題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讓廣大學生充分培植獨立學習、終身學習與研究問題的能力。
一、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
1.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現狀。目前,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第一,教材難度偏大,教學課時不足。盡管我們為學生選用的是一些簡明教材,如胡壯麟的《語言學簡明教程》、戴煒棟的《新編簡明英語語言學教程》等,但是學生普遍反映理論枯燥抽象,晦澀難懂,內容較多,對課程學習抱有畏難情緒,有的甚至厭煩,更不用說興趣,而教學課時只有34學時,教學任務繁重,往往不能顧及每個章節。第二,學生的基礎和自學能力薄弱。由于高校擴招和普通高校招生的狀況,一些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普遍基礎知識不扎實而且缺乏必要的自學能力,學習目標不明確,被動學習占多數。第三,教學方法單一。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主要采用“滿堂灌”的方式,往往還停留在“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原始狀態,學生往往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因而對語言學的學習的積極性不高。
2.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隨著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越來越多,在中國英語已越來越重要。但有些同學卻認為英語要背的太多,死板,不太愛學。我們希望能找出一種方法,既能讓許多的同學有興趣去學習英語,又能輕松有效地把英語學好,能夠有效地把英語水平提上去。從時代的要求來看,傳統的復制式的人才已跟不上時代發展的需要,創新人才的培養是社會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課題。為了解決問題學生還會主動地去學習的新的知識。把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而學生選的課題往往是平時自己最感興趣的,這樣就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把研究性學習滲透到學生的英語學習中,使單向的、被動的語言知識輸入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主動地探索學習規律、建構知識體系、發展語言運用能力的交互式學習活動。進而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語言交際能力,促使學生自覺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因此,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目標不應只偏重語言理論知識的傳授,還應運用創新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二、研究性教學理念的闡發
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研究性學習不同于綜合課程,雖然在很多情況下,它涉及的知識是綜合的,但是它不是幾門學科綜合而成的課程,也不等同于活動課程。雖然它是學生開展自主活動,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動,而是以科學研究為主的課題研究活動。它也不等同于問題課程,雖然也以問題為載體,但不是接受性學習,而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教學活動,和現有的學科教學不同,研究性學習不再局限于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正如顧錫平所界定的那樣:“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或途徑,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從學習及社會生活中去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和體驗。同時,學會對信息進行收集、分析和判斷,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增強思考力和創造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可概括為:
1.自主性與交互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其個性理應被尊重,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發現問題,通過自主學習,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創造性地得出結論,如聽英語專題講座,觀看英文電影,瀏覽英文網頁,閱讀英文報刊,用英語參與網上討論會等,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與英語有關的活動,進而促使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相互學習交流,共同合作,體現交互性的特點。
2.研究性與開放性。英語是語言文字學科,應該采用的是認知型研究性學習方式,即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對研究對象的描述和認識、理解和記憶、判斷與解釋、探究其認識規律、學習途徑和學習方法,從而加以吸收和掌握的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教學模式的開放性可以是多元的,如在組織形式上,可以進行小組合作研究,也可以是個人獨立研究;在課題選擇上,可以參考教師給出的某項專題,也可由學生自定感興趣的題目;在授課方式上,它不拘泥于課堂上任課教師的授課,也可以專家講座的方式或者是專題研討的形式授課。
3.實踐性與創新性。英語教學首要任務是創造情境,讓學生獲得更多有益的生活體驗,在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困惑,產生并提出問題。教師通過組織各種課內外活動來創造情境,如日常課堂教學、課余興趣活動、專題講座、各種討論會等活動。這個階段網絡平臺的支持作用主要是信息瀏覽和熱點交流。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或校園網上開啟話題,組織學生討論。這樣,教師就可以初步確定面對面交流或者網上交流的基本話題和深入討論的主題。
三、英語語言學課程研究性教學的實施
1.創設情境與提煉問題。作為優秀教學的第一條原則是“盡力創造一種自然的、批判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參與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的全過程,產生好奇心和興趣,從而開啟其積極的思維、智慧與潛能。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背景,尋找與教育教學和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可以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創設問題情境,向學生提出要研究的領域,引導學生確立研究問題、組織學生建立小組、指導學生制定研究方案。學生只有在濃厚的研究氛圍中才能產生學習興趣、激發問題意識、培養研究能力。大部分學生喜歡聽和唱英語歌,通過聽和唱英文歌、可以提高學生對學習英語的興趣,有助于英語聽力的提高,進而培養語感,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跨文化意識。
2.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是研究性教學模式的核心環節。在這一環節中,可以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如對英語語法方面感興趣或有疑惑的同學可以組成語法研究小組,希望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同學組成閱讀研究小組。這樣做有效地突破了單一的以教師講授和學習課本為唯一信息來源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和個別輔導的方式,進一步分析學生所提出問題的明確程度,解決問題所需的背景資料,學生現有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對問題的關注程度,以及知識儲備情況等。而學生也可以調動自身的學習自主性,拓寬必要的信息來源渠道,學會自主思考、自主探索、自主設計,并能與小組成員交流、合作、研討,共同解決問題,完成課題研究。
3.成果展示與評價激勵。“研究”這個詞本身就具有挑戰性,而研究性學習很容易滲透到學生的英語學習當中,使單向的、被動的語言知識輸入轉變為在教師指導下的由學生主動地探索學習規律、建構知識體系、發展語言運用能力的交互式學習活動。進而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語言交際能力,促使學生自覺地進行創造性的學習。成果展現是研究性教學模式中實現自身的研究價值的環節。學生將研究成果以口頭陳述(Presentation)、課題小論文(Essay)、調查報告(SurveyReport)、研討(Seminar)等各種不同形式呈現出來,通過交流與同學們分享其成果,真正實現互相學習、共同提高的教學愿望。
綜上所述,研究性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主動探究和親身體驗,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研究性教學實際上是幫助學生走出課堂,不被課堂有限的知識所限制。這就要求學生不能滿足現狀,要大膽實踐,要廣泛開展活動。同時也要求英語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要更新教育觀念,努力探索教育發展規律。可以這樣講,在英語語言學課程中有效地開展研究性教學,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理解和掌握,也可為學生奠定學術研究的基礎,訓練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并培養學術研究的精神,培養其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大學教育的目標,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顧錫平.研究性學習的特點及實施[J].教育評論,2001(6):16-18.
[2]郭啟華.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建構[J].綏化師專學報,2002(3):77-79.
[3][美]肯·貝恩.如何成為卓越的大學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7-11-29(6).
[4]劉偉忠.高校實施研究性教學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J].揚州大學報,2006(10):92-93.
[5]汪霞.大學研究型教學中的“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07(11):45-47.
收稿日期:2014-07-20
作者簡介:喬亨銘(1992-),男,黑龍江綏化人,本科, 從事外國文學與教法研究。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