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夢野
摘要:語法教學在語言學習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語法教學旨在訓練學生習得語言內部結構的基本規則,同時它也是學生發展聽說讀寫技能的基礎,是幫助學生達到英語較高水平的重要途徑。鑒于此,在對師范專業英語語法教與學的現狀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指出英語語法教學的薄弱之處和改進的要點,以期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語法教學;師范學生;語言能力;交際能力
中圖分類號:H319.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2-0171-02
對于中國的學習者來說,英語是一門第二語言,在缺乏自然語言環境的條件下,學生更傾向于把語言看作為一個受規則制約的形式體系,渴望從語言的學習中找出語言形式的組合規律并歸納出語法規則來,從而達到準確掌握語言的目的。而英語語法教學正是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和需求,力求幫助學生縮短對語言形式掌握的過程,促進語言技能的發展。因此,正如胡壯麟(2005)指出的,語法教學在任何時候、任何階段、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淡化[1]。
一、調查對象及工具
筆者于2014年3月至5月,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南校區)師范專業中的282個學生及教師進行了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對象包括在校學生及專職英語教師,每年級隨機選兩個班,在共6個班級共發放調查問卷282份,其中無效卷2份,回收有效問卷280份。
二、調查方法及內容
本次調查問卷分教師問卷和學生問卷,兩份問卷的問題基本上是相應出現,以便相互印證。其中,師生問卷各包括六個主要問題:
1.師范英語教學/學習中,教師/學生對語法教學/學習的地位、作用及目的的認識。
2.語言學習參與者(即分別以教師和學生為調查對象)的語法學習動機和學習態度如何。
3.教師/學生更傾向于哪種模式的語法教學/學習。
4.語法學習中教師/學生對語言知識的鞏固情況。
5.教師/學生對目前課堂語法教學/學習效果的評價。
6.教師/學生認為目前語法教學/學習中的難點/困難所在。
三、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
對師范專業語法教學現狀調查結果進行分析后發現,目前該校英語語法教學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突出的問題:
1.“注入式”的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影響學生學習語法的情感態度及學習效果
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師生都認識到了語法在師范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97.5%的教師和72.4%學生認為語法對聽、說、讀、寫技能培養的作用比較大,且66.25%的教師和57.65%學生都認為語法學習對語感影響比較大。但同時調查也發現,有53.54%的學生對學習語法的興趣較低,對語法課有排斥心理。那么如何會產生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呢?原因在于該校師范專業目前班級容量普遍偏大,如小學教育專業平均每班人數超過42人,而學前教學專業某年級的班級學生數甚至超過50人[2]。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教師主導課堂,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并且師生間的互動極少。
2.語法教學脫離語境,忽視了學生對語法規則的自主歸納和實踐運用
盡管譯林版牛津高中英語中每個單元都獨立地設置了GrammarandUsage這一板塊,在語法呈現中比較關注意義和形式的結合,在練習中對形式、意義和運用三者都比較注重,并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但是調查發現,在教授語法時結合語境和情景的教師僅占35.62%,36.04%的學生很少通過上下文學習語法知識,38.13%的學生很少通過語言情景學習語法知識。
調查也發現只有26.56%的學生對所學的語法知識經常進行歸納總結,只有20.83%的學生經常在說、寫中有意識地運用所學過的語法知識。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完全成了學習的被動者,造成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降低,結果是46.04%的學生經常知道語法規則卻不會運用,這就形成了學生談“語法”而色變,語法教學“費時低效”的惡性循環[3]。這與新課標所要求的培養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教學目標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改變教學觀念,探索新的語法教學方法是一線教師面臨的挑戰。
3.對語法教學的認識偏差,導致學生缺乏對學習的正確認知態度
交際法引起了人們對語法教學方式的誤解,其中之一是有些外語教師想要發展學生用英語做事的交際能力,使其在語言使用中包含對語法項目的習得,但最終未能達到既定的教學效果;另一些教師意識到交際法不適合在真實的課堂環境中實行,而又重新使用起了語法翻譯法,在課堂上語法仍舊是被分解成零碎的結構,以教師為中心灌輸給學生。這些不同的做法導致了學生在師范專業的學習過程中,其認知方法也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化。有些學生習慣于教師注入式的講解,學生被動地模仿、記憶和進行機械的句型操練、句子翻譯等訓練,而很少主動參與討論,自主地歸納發現語言規律;有些學生不注意對課文中出現的語法形式的分析,導致其對整個語篇的理解不足。由于對交際法的錯誤理解,大部分學生忽視了從記憶單詞,打好語言基礎做起,而急于在真實的情境中使用語言;學生在課上獲得了語言知識后,課后也只花很少的精力去復習鞏固。
調查顯示,只有31.25%的學生課后對所學的語法點進行反復練習,而52.5%的學生普遍缺乏學習英語語法的自信心和恒心。語言學習是一個需要明確目標,確立自信和長期堅持的一個過程。外語教師應重建學習者學習語言的自信,在課內外積極創設情景,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語言輸出,在輸出該語言形式中檢驗錯誤并提高準確性,從而加速語法知識的內化與吸收。
同時,形成正確的認知態度也是學習者迅速掌握語言的要素。根據認知理論,語言習得是一個學習者運用策略來發展二語知識系統,并在交際中運用該系統的心理過程[4],是輸入與輸出相互影響的過程。只有當被學習者的大腦吸收的語言輸入被融合后,這些輸入才會成為學習者隱性知識的一部分。學習者應了解自身的學習風格,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并聚焦于語言的使用。endprint
四、教學啟示
1.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語法教學可創造性地將各種教學方式運用到不同特色的課堂中,使其適合不同的類型的語法項目和不同特征的學生群體
不同的語法項目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語法教學模式實施的效果。如在講解某些構成和漢語的語法結構相似的語法項目時,學生稍經教師的指點就能理解所教語法項目的意義,進而在真實情境的上下文中進行交際訓練,這時隱性教學的比重占得多一些;在講解一些復雜的與漢語對比性較強的語法項目時,學生可能通過“可理解性輸入”和真實情境的上下文交際這兩個教學階段后,對此語法項目還未真正理解和能夠使用,這時教師就應加大顯性教學的比重。
2.新課程理念背景下的語法教學必須打破“注入式”教學模式,通過趨于真實的交際活動和語言實踐,引導學生注意語法結構,發現語法規則,從而致力于“語法知識”的內化
語言學習的最終目標是運用這一載體進行信息交流、學習,而掌握言語交際能力是一個雙向積極主動的協調創造過程,學生作為英語語法學習的主人,也自然是積極主動的協調者和創造者。新課程理念背景下的語法教學必須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單向的封閉的“注入式”教學模式,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背景知識和語言水平,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的反饋意見的前提下,調整教學重點,使語法教學成為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一個重要環節。學生通過具體的語境、語篇,在反復接觸和應用語言的實踐過程中,主動發現語法規則,從而提升“語法意識”。通過師生的反饋、對話和交流,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地體會、感知和歸納語言的規律性,并在新的情境下舉一反三地靈活運用語法規則,逐步將“語法知識”內化為“語言能力”,從而有助于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動性,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
3.在新課程理念引導的交際法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遵循“交際原則”“任務原則”“意義原則”,致力于將平衡語言的流利性和準確性相結合,促進學習者將所認識的語法規則轉化為交際能力
片面地關注語言的形式和準確性,或者意義和流利性都會走向一個極端——學習者中介語石化現象和課堂皮欽語現象。因此,在如何調和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和準確性之間的矛盾上,正如PaulSeedhouse(1997)所說:“把關注語言的形式和意義結合起來,平衡語言的流利性和準確性,是最明智的教學方法。”
在交際法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遵循“交際原則”“任務原則”“意義原則”,圍繞所教語法項目來組織有意義的課堂交際活動,使學生自然地融入到了教師創設的交際情境中,在活動中擁有了大量體驗使用語言知識的機會,并從中獲得了同伴和教師的鼓勵和肯定,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學生在用中學,教師根據活動中語法形式運用的正確性和交際的適合性,對學生的語法和語用錯誤給予及時糾正,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語法形式、意義和用途的統一,將平衡語言的流利性和準確性相結合,最終促進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章兼中.外語教育學[M].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2001:255-259.
[2]董秀清.成人英語語法教學現狀及思考[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
[3]高遠.增強語法意識,加強語法教學——談大學英語語法教學[J].外語界,2007,(6):15-24.
[4]胡壯麟.外語教學理念的發展[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