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
摘要:通過分析網絡文化對高校讀者的影響,指出在網絡環境下,讀者的閱讀需求更具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傳統的文學作品在亞文化圈內不具有話題性,而網絡的普及也極大地分散了讀者對閱讀的關注。鑒于此,應積極開展讀者活動,多主題、多形式地吸引青年讀者。同時,圖書館員還應該有意識地融入到讀者的“亞文化”圈中,了解其需求,進行有意向的服務。
關鍵詞:亞文化;高校閱讀推廣;青年群體閱讀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2-0199-02
高校學生閱讀現狀堪憂已不是個新鮮話題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年輕人不愛讀書了?為什么經典文學名著不再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年輕人現在喜歡閱讀的書真的那么好嗎?我們不可否認,當下的許多情況讓人憂心忡忡:作家富豪榜的關注度已逐漸超過純文學作家榜,老牌純文學獎項頻頻顯現出尷尬與乏力,純文學的閱讀群體漸成小眾,龐大的網絡文學異軍突起,風頭正勁,傳統媒體日漸萎縮,而科普讀物也不斷向著“賣萌”與“抓眼球”靠攏,不復以往的端正嚴肅。這些現象難免讓人心生焦慮,覺得青年一代的閱讀厚度不足,甚或傳統文化的根基不復,但在筆者看來,這不過是一場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對戰與融合,可以通過對在校學生進行閱讀推廣,引導他們進行更為有益的閱讀。
一、主流文化與亞文化的概念
主流文化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倡導的、起著主要影響的文化。每個時期都有當時的主流文化,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文化是儒家文化,西方中世紀以來一直是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我國現階段正處在社會主義建設之中,國家提倡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百度百科)。而亞文化,又稱次文化或非主流文化,是指從主流文化中衍生出來的新興文化,也就是小眾文化。亞文化是一種相對于主流文化的價值、信念,通過對事物的思想、態度、習慣、信仰和生活方式等展現出來,是伴隨著主流文化而產生的另一種特殊的價值觀念和行為(維基百科)。本文所說的亞文化,指的即是網絡文化,它是依年齡這一主要因素產生的亞文化。一般來說,亞文化是對于主流文化積極的改進,或是消極的反抗,但它并不是反文化,并不與當時主流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背道而馳,只有當一種亞文化在性質上發展到與主文化形成對立的時候,才會發展成反文化(維基百科)。
二、亞文化和主流文化的沖突對高校讀者閱讀的影響
高校圖書館的讀者主體多為17~21歲的年輕人,他們深受網絡文化的影響。在紙本圖書日漸式微的當下,吸引他們借閱紙本書的緣由不外以下幾點:
1.帶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借書
高校圖書館借閱量最大的書一定是考試用書。大學生在校四年,需要經歷的考試不計其數,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各種職業資格考試、專業技能考試、公務員考試、研究生考試、托福雅思考試、二學歷考試等等,復習、考試占據了學生們大量的時間,而學生借閱專業書多是為了完成論文和作業。更有甚者,筆者在本校圖書館官方微信平臺上征集四六級考試用書的版本,當時一位學生直截了當地說,我們已經在網上下載了高頻詞匯和模擬試題,圖書館無所謂買不買書了。當然,網絡獲取只是學生獲取資源的一種途徑,每年本校圖書館購入大量的四六級考試用書,但依然會收到大量學生反饋,表示“不夠用”。
2.淺閱讀與泛閱讀風行
讀者正在失去精讀的耐心,許多人學會了讀簡介和目錄,更有人抱怨不帶圖的書根本讀不下去。一位讀者對筆者說過,300頁左右的小說,一天可以看個三四本,這么驚人的閱讀速度大概只能稱為瀏覽,而不能稱之為閱讀了。而可以進行這種“瀏覽”的圖書,多言之無物,缺少內涵,閱讀量再多也對閱讀者素養的提升沒什么益處。但遺憾的是,也正是這些圖書,在圖書館的借閱率偏偏居高不下,導致個別圖書館不分良莠,大量購入,占據了有限的采買經費。
3.段子體蓬勃興起
段子體經微博發揚光大[1],已成為社交網絡中不可忽視的內容。140字內將話說清楚、將故事編圓滿、將意見表述完整,短小精悍,妙趣橫生,微小說、微話題、微語錄等方式,使習慣于網絡刷屏的青年群體倍感有趣,樂此不疲,怎么還能讀一本十萬字的、不那么輕松有趣的書呢?
4.純文學或學術類作品在大學生的社交群體中不具有話題性
這類作品多具有思想高度或理論深度,使它們在青年群體面前顯得晦澀艱深,令他們望而卻步,而許多作品的跨時代性及跨文化性,也都意味著它們無法得到當下青年的青睞,因而它的受眾群體非常狹小,無法得到廣泛的關注。
5.網絡和多媒體的發展分散了對閱讀的關注強度
網絡信息的更新速度按秒計算,微博隨便刷一下就有25條更新,朋友圈里轉載著各種養生知識、防騙技巧、急智笑話、美食照片、旅游貼士、求助信息,喜歡的網文總能保證每日更新……人們習慣轉載、留言、點贊,被新出現的詞語吸引,生怕一不小心就“OUT”了。電子書的錯別字、排版錯誤和信息疏漏很容易被原諒,因為它們只有在等人和追文的時候才派得上用場。而正兒八經讀一本書的時間,或許可以刷過上萬條微博,看過2部電影或5集電視劇——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為什么要用這么低效率的方法?當搜索引擎連作業都能幫忙完成,還有什么信息是無法獲取的呢?
三、亞文化狀態下高校閱讀推廣的方式
使青年讀者重新回歸到傳統閱讀,這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傳統的閱讀正在消亡,不管是閱讀載體還是閱讀方式,我們所能做到的只是通過多種方式把更值得閱讀的作品推薦給讀者。
1.舉辦校園讀書活動
讀書活動是個古老的活動項目,因而具有某種儀式性的莊嚴感。在讀書活動中,通過選取主題,推薦閱讀書目,指導學生們進行演講、征文、讀書報告,以院系為單位進行競賽,可以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然而,在選題與推薦書目的問題上,一定會出現亞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沖突。館內借閱量很大的網絡文學絕不會成為讀書活動的主題,而經典的人文社科類作品,以大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審美水平也無法對其進行精準的概括和闡述。筆者所在圖書館自2000年始,主辦過的二十余場讀書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在已成為校園文化的品牌活動,其中求學勵志圖書、優秀人物傳記圖書多次被列上推薦書單,而辯論賽、演講賽和知識競賽則是最受歡迎的比賽方式。這些活動對大學生閱讀水平的要求并不算高,但是需要參賽選手進行廣泛而深入的閱讀,掌握知識、體悟情感、厚積薄發,獲獎的選手充滿了自豪感和榮譽感。而在進行初賽選拔的過程中,每個院系都會有大量讀者參與其中,他們也同樣進行著閱讀、思考、競賽,這便是開展讀書活動的目的之一。endprint
讀書活動的好處是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得到密切的關注,但隨著活動的結束,學生們依舊會沉浸在網絡中。這就需要充分地利用網絡平臺。
2.利用多種媒體、多個平臺進行呼吁、推介
網絡發達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日常的頻繁的號召一定會受到關注[2]。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舉國沸騰,各大書店、網店的存貨在短時間內就被搶購一空。同理,茅盾文學獎、魯迅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的歷屆獲獎作品,也會走進人們的視野,得到讀者的關注。多渠道、多媒體、多平臺地宣傳,就能使好書受到更廣泛的關注。中國圖書網的官方微博經常推薦圖書,被認為是微博營銷的成功案例;當當網等知名圖書販售網站也一直保有五星圖書榜,向讀者推薦長銷不衰的好書;《百家講壇》系列圖書也是電視媒體與紙質媒體的高效結合。不管在哪種文化下,人們都有好奇心和趨眾心理,只要圖書能成為話題,讀者便不會吝惜時間地去閱讀。而真正的好書是具有讓讀者“不忍釋卷”的魔力的。
3.權威的個性化推薦
一些出版社深諳權威推薦的好處,在腰封上印滿了名家名嘴的名字,更有名人作序傾情推薦,可翻開書一讀,卻大有受騙之感。還有《一生必讀的100本名著》之類的書,具書名、作者、內容簡介,輔之以精美圖片,立意甚好,或者銷量也可,但這樣的書只夠掃中小學生的盲,對大學生的閱讀毫無益處。沒有讀者會按圖索驥,一本一本讀完所謂的“必讀書”,這類書更多的意義大概只在于幫助讀者界定哪些書是“名著”。在文學推薦類書中,現代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張永義先生的《夜無虛席——與文學大師相愛》堪稱表率,這是一本完全個人化的閱讀筆記,作者以其海量的閱讀為底,絕不進行死板的簡介與節錄,而是以充滿靈性的筆觸活化每一位作家及其作品,有描述,有推介,有聯想,有評議,沒有空談。讀者閱讀后,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尋找原著,甚至不找原著,也能將作品的氣質理解得極為到位。所謂權威,縱不是大師,也需要博覽群書,具有獨到的見解和審美情趣,讀百家書,立一家言,其觀點有理有據,可爭可議,倘能觸及讀者的興趣點就更好了。
有人說,網絡文化是一場無序的狂歡,可它恰與當下青年群體的精神狀態有切合之處。要向高校中的青年讀者推薦圖書,圖書館便不能否定亞文化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亞文化是一種群體的認同和共享,作為高校圖書館的圖書推介者,就應該積極融入到青年學生的“亞文化”圈中去,認識亞文化,利用好網絡媒介,了解青年群體的喜好與需求,創立關于讀書的話題或組群,甚至可以聯系一些粉絲眾多的網絡“公知”,有意向性地向青年讀者推薦更多好書,使亞文化能夠成為青年閱讀的“引導力”,而非“逃避所”。
參考文獻:
[1]陳霖,馬中紅.亞文化:無法忽視的另一種力量[J].南方周末,2011,(1).
[2]王貴宇.我宅故我在:校園“御宅族”亞文化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