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鳳
摘要:創意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全球經濟現象。近年來,福建省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創意產業已經成為福建的支柱產業,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鑒于此,運用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理論來對比閩臺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并從生產要素、市場需求條件、相關支撐產業、企業戰略規劃、政府等五個方面提出對策建議,以期提升閩臺創意產業的競爭力。
關鍵詞:創意產業;閩臺;鉆石模型;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06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4)12-0203-02
近年來,福建省日益重視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各市都在規劃建設創意產業園區,創意產業已經成為福建省的支柱產業之一,但是福建省的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中依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而臺灣的創意產業發展良好,可以通過閩臺創意產業對接與合作來提升兩地創意產業的區域競爭力。
一、相關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福建創意產業的研究始于2008年,從中國知網上統計有將近70篇文獻,大部分學者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的:一是結合福建的特有地理、文化、政策優勢,探索福建創意產業發展的途徑(吳春華,2008;余輪,2008;陳美霞,2010);二是探討閩臺創意產業的發展和對接(黃鑫英,2009;黃向陽,2010;林秋玲,2010);三是分析福建創意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辦法(馬曉紅,2013;林劍,2013);四是探索福建創意產業的發展模式(林孔團,2013;陳湉,2013);五是從創意產業的細化入手,探索福建創意農業、創意旅游產業、茶文化創意產業、數字創意產業等的發展(毛文正,2010;林炳坤,2013)。綜上可知,目前國內學者對福建創意產業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研究的角度也不夠多,而對福建創意產業競爭力這方面的研究則更少,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二、基于鉆石模型的閩臺創意產業競爭力比較
1990年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一書中提出鉆石模型理論,分析了影響一個國家的某種產業競爭力的四個關鍵性因素:生產要素、市場需求條件、相關支撐產業、企業戰略與結構,以及兩個輔助性因素:機會與國家。波特認為,這四個關鍵性因素同時存在才能有效影響和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高,而機會和國家這兩個輔助性因素也不容忽視,在特定情況下甚至可以對企業產生毀滅性的影響。因此,本文借助該模型來對閩臺創意產業間競爭力水平進行比較[1]。
(一)生產要素
1.文化資源
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一是福建具有多元的本土文化形態,如媽祖文化、閩學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僑鄉文化等。二是福建的武夷山、土樓、媽祖信俗等都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同時,福建還具有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戲劇上福建有梨園戲、莆仙戲、閩劇、南音、歌仔戲等;在工藝上為人所知的有福州的脫胎漆器、壽山石雕,泉州的提線木偶、花燈,惠安的石雕,漳州的木板年畫等,這些都是文化創意產業的良好資源。
臺灣由于其地理和歷史上的獨特性,也具有多元的文化形態,如眷村文化、臺客文化,臺灣還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有高山族、雅美族、布農族等,在儀式活動、飲食、歌舞、刺繡上都具有民族特色使得臺灣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2]。
2.人才
在福建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總數69.27萬人,僅占總就業人口的3.2%。而這些創意人員中絕大多數為高中、大專文憑,本科或研究生所占比例不到兩成。并且在區域上主要聚集在福州、廈門和泉州,多分布在咨詢策劃與電信軟件行業。此外,福建省創意人員中多為加工類的初級人才,而高端創意、策劃、營銷等中高級人才以及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極端匱乏。
臺灣的創意人才總數超過100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10%,且受教育程度較高,有一半人員是大專以上的學歷,在區域上多分布在臺北、臺中,主要從事創意生活產業,臺灣創意人才中多為中級和高級管理人才,在這一點上剛好與福建省相反[3]。
(二)市場需求條件
從收入水平看,福建省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8055元,臺灣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367元,在消費能力上遠超福建省;從人口總數看,截至2012年底,福建省常住人口為3748萬,而臺灣常住人口為2331萬,從消費市場上看福建省領先。從消費者的綜合素質看,臺灣消費者對創意產品的需求更為多樣化和個性化,因此在這種多樣化需求下,臺灣文化創意企業具有更快速的反應和調整能力。
(三)相關支撐產業
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起步較早,已經形成完整的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化流通組織形式,并構建出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為配套,貫通城鄉文化的產品流通網絡。而福建起步較晚,近幾年來雖然創意產業發展速度加快,但是還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與其他產業的互動和融合還比較少[4]。
(四)企業戰略與結構
福建創意產業的發展始于2005年,對創意產業的分類還不明確,工業設計、軟件設計、動漫等相關領域得到優先發展。在福建創意產業發展較快的是福州、廈門和泉州三個城市,都已紛紛建立多種類型的創意產業園區,吸引多家企業落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集聚發展的態勢。但是存在同質化嚴重、資源浪費的現象。而臺灣早在2002年就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其核心產業,將“文化創意產業”列入“挑戰2008:臺灣發展重點計劃”之一,臺灣的創意產業大部分是創意生活產業類。臺灣創意產業相對于福建而言,結構上偏向小型化,但是數量眾多,且風格各異。
(五)機會與政府作用
一是從機會上看,2009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大力發展創意產業,努力使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重要的文化產業基地。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建設賦予福建“先行先試”,“設立兩岸文化產業合作中心”的政策機遇,而臺灣隨著與大陸之間交流的深入以及進一步的開放,利用廣闊的大陸市場將是目前臺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方向。endprint
二是從政府的作用上看,福建和臺灣都對文化創意產業高度重視,并相應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但是兩地政府在以下兩個方面存在不同:第一,就管理方式而言,福建以政府主導為主,臺灣則扮演低度管理、高度輔導的角色;第二,就政策的效果而言,福建省的政策大多停留在戰略目標和發展方向的制定上,而臺灣的政策在具體實施操作上指導性更強,并且其發展戰略的階段性與當地人民生活密切聯系。
三、提升閩臺創意產業區域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一)促進閩臺生產要素流動
福建與臺灣僅一水之隔,文化上具有很多共通性,隨著交通的不斷便利,人才、資本、技術的流動性將會不斷加強。福建省文化資源豐富,勞動力相對廉價,但是人才極端匱乏、資金不充裕、技術水平較低,因此可以通過閩臺創意產業的對接與合作,吸引臺灣的中高級創意人才、資金來福建,這不僅能有效彌補福建在人才、資金方面的不足,吸收臺灣先進技術,而且臺灣通過在內地投資也能獲得更多的收益。這對于兩地來說是一個互利共贏的結果。
(二)把握閩臺市場需求動向
福建與臺灣相比,潛在消費市場更大,但是消費者的消費能力較低,消費偏好不強,企業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上應對能力較差,因此通過閩臺創意產業對接與合作,福建可以開發有閩臺特色的創意產品來強化消費者對創意產品的偏好,并提升本地創意企業滿足客戶多樣化、個性化需求的能力,而臺灣由于人口較少,需求有限,把銷售目標轉向大陸才能使其創意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
(三)扶持相關支撐產業
波特指出:“形成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當這個國家和其他國際競爭對手比較時,能提供更健全的相關和支持性產業。”可見要提升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必須大力發展創意產業的支撐產業。福建創意產業還未形成頗具規模的支撐產業,與其他產業沒有明顯的互動,而臺灣由于較早發展創意產業,已形成完整的支撐產業。因此,福建應借鑒、沿用臺灣模式,通過高效的政府支持,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培育良好的創業環境,以形成相互完整的創意產業鏈條。
(四)制定明確的企業戰略規劃
福建創意產業在發展戰略和產業結構布局上還不夠合理,應借鑒臺灣的成功經驗制定明確的戰略規劃。政府可以通過設立相關部門,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并根據各地的特點進行合理的產業布局,發展有閩臺文化特色的創意產業。同時,政府還應該通過展銷會、博覽會等形式,為閩臺創意產業的交流與合作搭建良好的平臺[5]。
(五)聯合制定扶持政策
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機遇下,福建與臺灣政府應該擱置爭議,掃除障礙,秉持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原則,共同制定相關政策以促進閩臺創意產業的對接與合作,如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完善融資體系,建立人才培育體系等等。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66-68.
[2]陳美霞.福建文化創意產業的SWOT分析[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29.
[3]林劍,張向前.閩臺創意人才開發合作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4):40.
[4]周靜.基于“鉆石模型”的滬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比較[J].商業時代,2014,(1)::124-125.
[5]林炳坤,呂慶華.雙鉆石模型視角下閩臺創意農業合作研究[J].財經問題研究,2013,(4):115-1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