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松溪+汪洪洋+王維屯
摘 要:以強筋小麥徐麥99為試驗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對其產量與品質的影響。結果表明:(1)在較低施氮水平下,產量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當施氮量繼續增加時,增產效果減緩,當施氮量過高時,則因抗性下降、貪青倒伏而減產。產量與施氮量之間呈拋物線關系。(2)籽粒的硬度、蛋白質含量和干濕面筋含量等品種指標均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容重和出粉率在較低施氮水平下表現較高,隨著施氮量繼續增加呈下降趨勢。(3)合理的施氮量是在保證籽粒品質達到優質專用標準的基礎上,取得較高的產量。試驗表明,667m2施17.5~21.875kg純氮量范圍內,即可使籽粒品質達到專用標準,又能取得較高的產量。
關鍵詞:徐麥99;施氮量;產量;品質;影響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4-32-02
施氮量是影響小麥產量與品質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中等肥力條件下,不同土壤質地和追氮方式對強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是極顯著的[1];而提高栽培技術是改善小麥加工品質的重要因素[2]。目前小麥生產中施肥的隨意性較大,氮肥施用不合理現象普遍存在,這不僅影響了小麥的產量和肥料利用率,降低經濟效益,而且影響了小麥的籽粒品質,很難生產出達到國家標準的優質小麥。科學合理的施用氮肥,不僅是小麥生產實現高產、優質、高效目標的關鍵,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要求[3]。為此,筆者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對強筋小麥徐麥99產量和品質的影響,以期為徐麥99優質高產栽培提供技術指導。
1 材料與方法
1.1 供試材料 供試小麥品種為徐麥99。供試肥料:氮肥用國產含量46%的尿素,磷肥用南京產含五氧化二磷16%的過磷酸鈣,鉀肥用俄羅斯產60%的氯化鉀。
1.2 試驗設計 試驗按施氮量的高低設置6個處理,即667m2施純氮量4.375kg、8.75kg、13.125kg、17.50kg、21.875kg、26.25kg。肥料運籌方法按基肥和拔節孕穗肥各占50%施入。試驗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長5.36m,寬2.5m,面積13.4m2,重復3次。
1.3 試驗經過 試驗地設在東海縣農業科技綜合實驗基地,土質為腰黑黃土,肥力中上等,前茬水稻。10月22日耕地整地,10月24日人工條播,行距25cm,基本苗18萬/667m2。基施氮肥在耕耙地時按處理要求施入,同時按P2O5 8kg/667m2、K2O9kg/667m2施入磷、鉀肥。3月24日按處理要求施拔節孕穗肥。11月13日化除,10月26日、次年3月24日及4月17日分別灌水1次,其它田間管理同常規。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施氮量對穗粒結構的影響
2.1.1 不同施氮量對穗數的影響 從本試驗的產量結構來看,單位穗數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即施氮量越高,單位穗數越多;除處理3和處理4間差異不顯著外,其余處理間均達到顯著水平,說明增加施氮量可以顯著提高單位穗數(表1)。
2.1.2 不同施氮量對穗粒數的影響 施氮量對每穗粒數的影響呈拋物線關系,即在較低施氮水平下,每穗粒數隨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當施氮量增加到一定量時,每穗粒數則隨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步下降。本試驗中以17.5kg/667m2處理的每穗粒數最多,其中除最低和最高施氮量與其它施氮處理間差顯著外,從8.75kg/667m2到21.875kg/667m2之間穗粒數的差異不顯著(表1)。
2.1.3 不同施氮量對千粒重的影響 施氮量與千粒重之間呈直線關系,即千粒重隨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漸下降,施氮量越高,千粒重越低,本次試驗也驗證了這一點(表1)。產量三要素中,施氮量對穗數的影響最大,千粒重次之,對每穗粒數的影響最小。
2.2 不同施氮量對產量的影響 本試驗中,以施氮量21.875kg/667m2處理的產量最高。在施氮量21.875kg/667m2以下時,產量隨著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在26.25kg/667m2時產量顯著下降,雖然穗數較高,但植株生長量較大,抗倒降低,發生了嚴重倒伏,使粒重下降較大,產量較低(表1)。因此,強筋小麥應注意合理的氮肥施用量,過高或過低均影響產量。 (下轉39頁)
(上接32頁)
表1 不同施氮量對小麥產量及產量結構的影響
[施氮量
(kg/667m2)\&穗數
(萬/667m2)\&穗粒數(個)\&千粒重
(g)\&實際產量(kg/667m2)\&倒伏面積(%)\&4.375\&27.8de\&30.2b\&40.7ab\&325e\&0\&8.75\&30.5d\&33.1a\&40.2ab\&389d\&0\&13.125\&35.5c\&34.2a\&39.6abc\&457c\&0\&17.50\&37.5c\&35.8a\&38.2bc\&490b\&0\&21.875\&42.2b\&34.8a\&37.1c\&521a\&0\&26.25\&47.7a\&29.3b\&27.6d\&367d\&90\&]
注: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
2.3 不同施氮量對籽粒品質的影響 本試驗中,籽粒容重、出粉率、硬度、蛋白質含量和干、濕面筋含量在施氮量處理間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表2)。其中,籽粒容重和出粉率均與施氮量呈二次曲線關系,在低施氮量條件下,籽粒容重和出粉率均隨施氮量增加而提高,施氮量較高的處理籽粒容重和出粉率均有所下降,以施氮量為17.5~21.875kg/667m2的處理籽粒容重和出粉率較高。籽粒硬度隨施氮量增加略有增加。籽粒蛋白質含量和干、濕面筋含量也均隨施氮量增加而增加,與施氮量呈極顯著正相關(r=0.967 8**、r=0.985 6**、r=0.992 0**),最高施氮量處理籽粒蛋白質含量和干、濕面筋含量最高。表明增加施氮量可以顯著地提高籽粒蛋白含量和干濕面筋含量,籽粒硬度也有一定的提高,但只有在施氮量較低時籽粒容重和出粉率才相對較高,施氮量較高對提高籽粒容重和出粉率不利,這也與已往的研究相一致[4]。endprint
不同施氮量處理籽粒容重變化范圍為731.8~796.5g/L,其中0~17.5kg/667m2處理籽粒容重均在790g/L以上,符合國標一級小麥容重要求,施氮量為21.875kg/667m2的處理籽粒容重為779.0g/L,也符合國標二級小麥容重要求。籽粒出粉率變化范圍為65.4%~73.5%,施氮為21.875kg/667m2處理籽粒出粉率較高,為70.6%~83.5%。籽粒蛋白質含量變化范圍為10.11%~16.59%,濕面筋含量變化范圍為20.50%~39.27%,其中施氮為17.5~26.25kg/667m2處理籽粒蛋白質含量為14.10%~16.59%,濕面筋含量為33.34%~39.27%,均符合優質強筋小麥對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的要求。綜上所述,強筋小麥對氮肥的需求量較高,增加氮量對改善強筋小麥籽粒品質效果十分顯著。本試驗條件下,強筋小麥適宜施氮量為17.5~21.875kg/667m2,籽粒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較高,而容重和出粉率也符合優質小麥要求(強筋小麥國家標準GB/T17892-1999,蛋白質含量≥14%,濕面筋含量≥32%)。
表2 不同施氮量對小麥籽粒品質的影響
[施氮量
(kg/667m2)\&容重
(g/L)\&硬度
(s)\&出粉率(%)\&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4.375\&787.5\&49\&72.7\&10.60e\&22.84e\&7.6ef\&8.75\&795.0\&51\&73.1\&12.29d\&25.80d\&8.60de\&13.125\&796.5\&52\&73.5\&13.00cd\&29.80c\&9.92cd\&17.50\&790.0\&53\&72.3\&14.10bc\&33.34b\&11.11bc\&21.875\&779.0\&54\&70.6\&14.77b\&36.68a\&12.13ab\&26.25\&731.8\&56\&65.4\&16.59a\&39.27a\&12.77a\&]
注: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表明,只有適宜的施氮量才能使強筋小麥達到高產、優質與氮素的高效吸收利用在較高水平上協調,實現高產與優質。拔節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穗數、每穗粒數和產量,且籽粒蛋白質、濕面筋含量和沉淀值顯著提高,這也與以往的研究相一致[5]。綜合上述結果,淮北麥區強筋小麥徐麥99達到高產、優質且氮素吸收與利用率較高的適宜施氮量為17.5~21.875kg/667m2。
參考文獻
[1]吳國梁,崔秀珍,宋小順.不同土壤質地及追氮方式對強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6(03):134-135,141.
[2]顧克軍,楊四軍,張恒敢,等.栽培措施對小麥籽粒主要加工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4(5):84.
[3]王法宏,司紀升,李升東,等.小麥氮肥高效利用技術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08(5):846-850
[4]王志勇,孫笑梅,苗子勝,等.不同施氮水平對強筋小麥產量與蛋白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3(5):762-763.
[5]李筠,戴延波,曹衛星,等.氮肥運籌對不同茬口強筋小麥籽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8,28(1):91-96.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不同施氮量處理籽粒容重變化范圍為731.8~796.5g/L,其中0~17.5kg/667m2處理籽粒容重均在790g/L以上,符合國標一級小麥容重要求,施氮量為21.875kg/667m2的處理籽粒容重為779.0g/L,也符合國標二級小麥容重要求。籽粒出粉率變化范圍為65.4%~73.5%,施氮為21.875kg/667m2處理籽粒出粉率較高,為70.6%~83.5%。籽粒蛋白質含量變化范圍為10.11%~16.59%,濕面筋含量變化范圍為20.50%~39.27%,其中施氮為17.5~26.25kg/667m2處理籽粒蛋白質含量為14.10%~16.59%,濕面筋含量為33.34%~39.27%,均符合優質強筋小麥對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的要求。綜上所述,強筋小麥對氮肥的需求量較高,增加氮量對改善強筋小麥籽粒品質效果十分顯著。本試驗條件下,強筋小麥適宜施氮量為17.5~21.875kg/667m2,籽粒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較高,而容重和出粉率也符合優質小麥要求(強筋小麥國家標準GB/T17892-1999,蛋白質含量≥14%,濕面筋含量≥32%)。
表2 不同施氮量對小麥籽粒品質的影響
[施氮量
(kg/667m2)\&容重
(g/L)\&硬度
(s)\&出粉率(%)\&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4.375\&787.5\&49\&72.7\&10.60e\&22.84e\&7.6ef\&8.75\&795.0\&51\&73.1\&12.29d\&25.80d\&8.60de\&13.125\&796.5\&52\&73.5\&13.00cd\&29.80c\&9.92cd\&17.50\&790.0\&53\&72.3\&14.10bc\&33.34b\&11.11bc\&21.875\&779.0\&54\&70.6\&14.77b\&36.68a\&12.13ab\&26.25\&731.8\&56\&65.4\&16.59a\&39.27a\&12.77a\&]
注: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表明,只有適宜的施氮量才能使強筋小麥達到高產、優質與氮素的高效吸收利用在較高水平上協調,實現高產與優質。拔節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穗數、每穗粒數和產量,且籽粒蛋白質、濕面筋含量和沉淀值顯著提高,這也與以往的研究相一致[5]。綜合上述結果,淮北麥區強筋小麥徐麥99達到高產、優質且氮素吸收與利用率較高的適宜施氮量為17.5~21.875kg/667m2。
參考文獻
[1]吳國梁,崔秀珍,宋小順.不同土壤質地及追氮方式對強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6(03):134-135,141.
[2]顧克軍,楊四軍,張恒敢,等.栽培措施對小麥籽粒主要加工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4(5):84.
[3]王法宏,司紀升,李升東,等.小麥氮肥高效利用技術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08(5):846-850
[4]王志勇,孫笑梅,苗子勝,等.不同施氮水平對強筋小麥產量與蛋白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3(5):762-763.
[5]李筠,戴延波,曹衛星,等.氮肥運籌對不同茬口強筋小麥籽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8,28(1):91-96.
(責編:張宏民)endprint
不同施氮量處理籽粒容重變化范圍為731.8~796.5g/L,其中0~17.5kg/667m2處理籽粒容重均在790g/L以上,符合國標一級小麥容重要求,施氮量為21.875kg/667m2的處理籽粒容重為779.0g/L,也符合國標二級小麥容重要求。籽粒出粉率變化范圍為65.4%~73.5%,施氮為21.875kg/667m2處理籽粒出粉率較高,為70.6%~83.5%。籽粒蛋白質含量變化范圍為10.11%~16.59%,濕面筋含量變化范圍為20.50%~39.27%,其中施氮為17.5~26.25kg/667m2處理籽粒蛋白質含量為14.10%~16.59%,濕面筋含量為33.34%~39.27%,均符合優質強筋小麥對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的要求。綜上所述,強筋小麥對氮肥的需求量較高,增加氮量對改善強筋小麥籽粒品質效果十分顯著。本試驗條件下,強筋小麥適宜施氮量為17.5~21.875kg/667m2,籽粒蛋白質含量和濕面筋含量較高,而容重和出粉率也符合優質小麥要求(強筋小麥國家標準GB/T17892-1999,蛋白質含量≥14%,濕面筋含量≥32%)。
表2 不同施氮量對小麥籽粒品質的影響
[施氮量
(kg/667m2)\&容重
(g/L)\&硬度
(s)\&出粉率(%)\&蛋白質含量(%)\&濕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4.375\&787.5\&49\&72.7\&10.60e\&22.84e\&7.6ef\&8.75\&795.0\&51\&73.1\&12.29d\&25.80d\&8.60de\&13.125\&796.5\&52\&73.5\&13.00cd\&29.80c\&9.92cd\&17.50\&790.0\&53\&72.3\&14.10bc\&33.34b\&11.11bc\&21.875\&779.0\&54\&70.6\&14.77b\&36.68a\&12.13ab\&26.25\&731.8\&56\&65.4\&16.59a\&39.27a\&12.77a\&]
注:表中不同字母表示在0.05水平上顯著。
3 結論與討論
試驗表明,只有適宜的施氮量才能使強筋小麥達到高產、優質與氮素的高效吸收利用在較高水平上協調,實現高產與優質。拔節期和孕穗期追施氮肥,可有效提高單位面積穗數、每穗粒數和產量,且籽粒蛋白質、濕面筋含量和沉淀值顯著提高,這也與以往的研究相一致[5]。綜合上述結果,淮北麥區強筋小麥徐麥99達到高產、優質且氮素吸收與利用率較高的適宜施氮量為17.5~21.875kg/667m2。
參考文獻
[1]吳國梁,崔秀珍,宋小順.不同土壤質地及追氮方式對強筋小麥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6(03):134-135,141.
[2]顧克軍,楊四軍,張恒敢,等.栽培措施對小麥籽粒主要加工品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4(5):84.
[3]王法宏,司紀升,李升東,等.小麥氮肥高效利用技術研究[J].麥類作物學報,2008(5):846-850
[4]王志勇,孫笑梅,苗子勝,等.不同施氮水平對強筋小麥產量與蛋白質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03(5):762-763.
[5]李筠,戴延波,曹衛星,等.氮肥運籌對不同茬口強筋小麥籽粒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麥類作物學報,2008,28(1):91-96.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