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長華
摘 要:玉米適時晚收技術是在不影響下茬作物適時播種的前提下,充分延長玉米灌漿時間,從而增加粒重并提高玉米品質的一項省工、省時、簡便易行、增產效果顯著的技術措施。該技術是當前安陽市重點推廣的農業生產措施。該文系統闡述了安陽市玉米適時晚收技術取得的成效、積累的經驗以及進一步推廣的對策建議,對全面推廣玉米適時晚收技術有著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玉米;適時晚收技術;成效;主要措施;建議;安陽市
中圖分類號 S5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4-45-02
1 安陽市推廣玉米適時晚收技術取得的成效
玉米是安陽市第二大糧食作物,生產地位僅次于小麥,據統計部門數據,2013年全市玉米收獲面積23.39萬hm2,總產152.6萬t,平均單產434.8kg/667m2,種植面積和產量約占全市糧食的40%,在安陽市糧食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為全面提升玉米產量,充分挖掘安陽市玉米增產增收的潛力,2008年起安陽市開始示范推廣玉米適時晚收技術,2014年應用該技術的玉米田達到14.93萬hm2,占全市玉米總收獲面積18.67萬hm2的80%左右,促進了全市糧食生產能力的穩步提升,為實現全市糧食產量“十二連增”作出了重要貢獻。
1.1 玉米生產總量再創歷史新高 2013年,安陽市玉米生產期間,面對復雜多變的氣象條件,中期持續陰雨,灌漿期低溫寡照等諸多不利因素影響,各級各部門通力協作,密切配合,狠抓落實,較好地推廣了玉米適時晚收增產技術,全市玉米收獲高峰平均推遲5~7d,實現了“促灌漿、增粒重、保豐收”的階段目標。從安陽市近幾年不同收獲期試驗數據來看,全市夏玉米每推遲收獲1d,千粒重可增加3g左右,晚收7d千粒重可增加20g左右,每667m2可增產30kg以上。2013年,全市共推廣玉米適時晚收技術14.93萬hm2,總計增產6.72萬t,再創歷史新高,為全市糧食生產“十二連增”奠定了基礎。
1.2 玉米產量構成好于往年 由于玉米適時晚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后期光熱資源得到較為充分的利用,玉米子粒成熟度顯著提高,灌漿程度明顯好于往年。從玉米產量構成來看,產量三要素特征2013年與上年相比表現為“三項全增”,即667m2穗數4 144.5穗,較上年增加89.5穗,增幅2.2%;穗粒數429.2粒,較上年增加8.4粒,增幅2.0%,百粒重33.4g,較上年增加1.6g,增幅5.0%。從分析情況看,在產量三要素中,百粒重增幅較大,對產量貢獻也最大,是安陽市玉米增產的關鍵。
1.3 玉米增收效果顯著 玉米適當晚收不但可以延長子粒灌漿時間,提高玉米產量,而且可以增加蛋白質、氨基酸數量,提高商品質量。此外,適期收獲的玉米子粒飽滿充實,子粒比較均勻,小粒、秕粒明顯減少,子粒含水量較低,便于脫粒和儲放,商品質量會有明顯提高。按照當前玉米價格折算,2013年安陽市玉米平均增收63元/667m2,總計增收1.41億元,增產、增收效果顯著。玉米適時晚收技術在保證玉米灌漿時間,提高產量水平的同時,也有效推遲了小麥播期,較好地解決了小麥早播問題,對統籌全市夏秋茬口,實現夏秋雙豐發揮了重要作用。
2 安陽市推廣玉米適時晚收技術的主要措施
2.1 通過強化技術指導,增強推廣的科學性 在全市開展了以“遲收十天秋,多打百斤糧”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圍繞“千名科技人員包千村”活動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實行專家服務團包縣(市)、高級技術人員包鄉(鎮)、市縣農技人員包村(戶)的技術責任制,指導群眾科學掌握收獲技術要領,切實做到適時晚收。同時,全市技術人員深入基層,積極開展技術培訓、發放技術資料等活動,大力推進玉米適時晚收技術的推廣普及。據不完全統計,2013年“三秋”期間,全市出動各類技術宣傳車200余輛,印發技術明白紙10萬余份、技術模式圖2 000份、技術手冊1萬冊以上,開展各類技術指導培訓4 500場次以上。
2.2 通過樣板示范帶動,增強推廣的積極性 為充分發揮玉米高產創建和高產攻關示范體系的樣板和引領作用,安陽市把適時晚收作為玉米后期增產的關鍵技術納入對全市項目縣(市)的考核指標進行評價。通過對全市55個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千畝示范方”、“百畝展示田”和“十畝高產(超高產)攻關田”進行分包,輻射帶動周邊農戶做到玉米適時晚收,有效推動了玉米適時晚收技術的示范與推廣,全市55個示范方基本做到了100%適時晚收,收獲時間普遍推遲至9月底至國慶節期間,較常年推遲7d以上,有效克服了后期低溫寡照和熟期推遲等不利因素影響。據農技部門測產調查,2013年安陽市共承建了11個農業部和河南省下達的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任務,11個示范片平均單產達到758.9kg/667m2,全部完成單產700kg/667m2的預定產量指標,其中,內黃縣張龍鄉玉米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平均單產達到802.5kg/667m2,突破800kgg/667m2大關。
2.3 通過強化涉農部門配合,增強推廣的協調性 為加強部門配合,確保各項職責落實到位,“三秋”期間,安陽市農業局積極主動加強與氣象、農機、水利等相關部門的協作聯系,及時通報信息,并編制玉米適時晚收技術要點和技術提醒信息,通過氣象短信平臺和網絡信息平臺等渠道及時發布,指導群眾抓好落實。同時,還主動聯系農機部門,結合玉米高產創建和高產攻關競賽活動,組織農機農資專業合作社,按照適時晚收技術要求和當地秋收進度統籌安排機收作業,通過提高集中作業時間和進度,為適時晚收技術的開展創造條件。
2.4 通過大力宣傳發動,增強推廣的廣泛性 為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確保宣傳有深度、有廣度,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傳播途徑,對玉米適時晚收技術的重要意義和技術要領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宣傳與報導。與安陽日報和安陽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專門合作策劃了“玉米晚收能增產”系列專題報道,全力助推玉米晚收技術普及和推廣,并先后開辟了“玉米晚收能增產,干群協力來實現”、“不投工、不投錢,玉米晚收能增產”和種糧大戶談玉米晚收成功經驗等系列報導。在玉米成熟收獲期,播出“不忙收、不搶種,玉米增加千粒重”的專家訪談。同時,還與電視臺、電臺、安陽網、手機報等諸多新聞媒體進行協作,就玉米適時晚收技術的意義和具體操作方法進行了同期宣傳報導。endprint
3 進一步推廣玉米適時晚收技術的對策建議
從目前看,由于氣象因素復雜多變、耕地面積擴大接近極限、玉米品種更新較慢等諸多因素影響,短時間內玉米產量不會大幅提升。而不用增加任何生產成本和勞動投入,僅通過延長玉米生長期、增加玉米灌漿時間的適時晚收技術,將是當前增加玉米粒重、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措施。
3.1 切實轉變農民的思想認識,加大投入力度 在玉米適時晚收技術的推廣中,轉變農戶的思想觀念是關鍵。這是由于一方面農民群眾思想認識不足;另一方面受“糧價低”的影響,部分農民認為晚收推遲外出打工時間不劃算,存在早收割、早騰茬、早整地、早播種的思想,這影響了全市玉米適時晚收技術的推廣。因此,要建立組織專家講師團進村入戶講解,向農民宣傳晚收的好處和必要性,提高農民的思想認識,轉變他們的觀念,讓農民自覺應用晚收技術;同時,要繼續加大對糧食高科創建工作的政策傾斜,加大資金項目的投入力度,把新技術集成應用和示范推廣納入考核評獎指標,強化高產創建的示范引領功能,切實提高這項技術的推廣普及率。
3.2 加強技術指導,廣泛宣傳 要充分做好技術指導工作,既要制定玉米適時晚收技術的技術方案、生產指導等活動,又要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培訓,通過座談交流、現場示范等,手把手講解玉米早收“殺青”的危害及玉米成熟的標志,讓農戶直觀了解玉米適當晚收增產技術。并充分發揮新聞媒體覆蓋范圍全、導向作用強、受眾群體廣、影響力量大的優勢,打破推廣瓶頸,通過電視、報紙、網絡、現場指導、印發明白紙等多種有效途徑,切實把技術措施落實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實際行動上。力爭用3~5a時間,實現超高產攻關有新突破,大面積均衡增產再上新臺階,帶動全市再就業單產突破500kg/667m2,總產躍上160萬t大關。
3.3 強化部門的協調配合,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 農業生產是一項綜合性最強的工作,部門協調配合很關鍵。因此,應建立農業、農機、氣象、水利等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加強部門間的密切配合,切實做到信息資源共享、工作統籌規劃,共同推動玉米適時晚收技術在生產上的推廣與應用。加快推進全市夏玉米栽培與耕作制度改革,實現夏秋一體化,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推進糧食生產領域的土地流轉、土地代管(托管)和規模經營,大力扶持家庭農場和種糧大戶,加快建立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實現對“耕、種、管、收、儲、加、銷”全過覆蓋和全方位服務,著力推動安陽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升級轉型。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