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崇明 彭昌家
摘 要:介紹了選用適宜品種,培育適齡壯秧,適時早栽,促進分蘗早生快發,稀植強化栽培,平衡施肥,節水灌溉和綜合防控病蟲草害等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規程,以及推廣應用取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關鍵詞: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成效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4-49-02
水稻強化栽培是馬達加斯加和美國康乃爾大學的水稻栽培專家經20a潛心研究,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水稻栽培新理念[1-3]。與傳統栽培技術比較,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有嫩秧早栽、稀植壯株、濕潤強根、控苗壯稈、足肥高產等特點。此外,三圍立體強化栽培技術,即移栽時每窩栽3苗,呈三角形分布(苗距6~10cm),行間錯窩,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促進分蘗,提高有效穗數[4]。為了落實中央關于提高糧食生產能力、確保糧食安全的精神,從2004年開始,試驗示范了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在省市區農業主管部門的支持下,依托四川省糧食增收“三百”科技示范工程項目,優化、組裝了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路線,已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集成應用體系,通過近9a的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得到了全鎮農民群眾的普遍認同。現將該技術體系闡述如下。
1 技術規程
2004-2006年,鎮農業服務中心根據省市區農業部門的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參數,結合本鎮生產特點,進行了品種、秧齡、密度試驗示范,經篩選,確立了“南充市嘉陵區集鳳鎮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集成技術方案”。
1.1 選用適宜品種 選用分蘗力強、抗病性強、耐肥力高、生長旺盛、穗型偏大的高產雜交稻。2006年以來,共選用了Ⅱ優7號、602、岡優188、富優1號、4號、優質的宜香2115、川優6203、川香優系列、Q優系列等。
1.2 培育適齡壯秧 采用濕潤保溫育秧,視秧齡長短確定適宜的播種量(一般用種量1.5kg/667m2),加強肥水管理,培育適齡壯秧。移栽冬(囤)水田的在3月10左右育秧,移栽2季田的于3月底育秧。
1.3 適時早栽,促進分蘗早生快發 冬水田或早熟蔬菜田,一般移栽秧齡25~30d,葉齡2.5~4葉的中小苗。油-稻或麥-稻兩季田,移栽秧齡35~50d、葉齡4~7葉的中大苗。
1.4 稀植強化栽培 在秧齡25~35d(3~4葉時,拉繩定距,采用三角形強化栽培:較低肥力、中等肥力和肥力或施肥水平較高的稻田,分別以(25~30)cm×(25~30)cm、30cm×30cm和(30~50)cm×(30~50)cm的移栽密度,每窩3苗呈三角形栽培(株距6~10cm)。
1.5 平衡施肥 施肥原則是前促、中控、保后,根據稻田肥力確定施肥量。一般情況下,全生育期總施純氮12~16kg/667m2,氮、磷、鉀按2∶1∶2配置。施肥方式:底肥多用有機肥(一般2 000kg/667m2),化學氮肥施用方法是底肥∶分蘗肥∶穗=7∶2∶1,磷肥全部作底肥,鉀肥按底肥∶穗肥=8∶2比例施用。
1.5 節水灌溉 采用淺水灌溉方式。移栽返青期淺水層灌溉(不超過3cm);分蘗期保持濕潤管理,“夠苗曬田”,即當全田總苗數達到15萬~18萬苗/667m2時排水曬田,但長勢很旺或排水困難的田塊,在全田總苗數達到12萬~15萬苗/667m2時開溝曬田;幼穗分化及抽穗期間歇性地建立薄水層;灌漿期到蠟熟期維持跑馬水,采用干濕交替管水方式持續至水稻黃熟。
1.6 綜合防控病蟲草害 實行預防為主,綜合防治。采用頻振殺蟲燈、性誘劑、春雷霉素、阿維菌素、BT乳劑、井岡霉素、井·枯草芽孢桿菌等生物農藥,或按綠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允許使用的高效、低毒、低殘留安全的化學農藥;并根據雜草發生情況,在分蘗期進行1~2次人工除草,或前作收獲及移栽返青成活后酌情施用國家標準允許使用的化學除草劑等病蟲草害綜合防控技術措施。
2 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
2.1 經濟效益顯著 2006-2014年,9a全鎮累計推廣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1 578hm2,平均單產653kg/667m2,比常規栽培增產103kg,增產18.7%,每kg稻谷單價按2014年國家定的最低收購價2.7元計算,則每667m2凈增產值278.1元,共增產值658.26萬元。其中,6hm2高產攻關田單產達726kg/667m2,比常規栽培增產176kg,增產32.0%,每667m2凈增產值475.2元。
2.2 節約生產成本 應用超高產強化栽培技(下轉65頁)(上接49頁)術,雖然在施肥、灌水和除草環節增加了一點勞力投入,但在其他環節節約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一是省種30%,省膜40%;二是節約農藥投入品費用25%;三是整個生產過程節約用水50%,節省費用30%。據測算,此3方面節省費用減去新增投入費用,每667m2節省生產成本至少30元。9a共節省費用71.01萬元。
2.3 社會效益顯著 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的應用,確保了全鎮水稻和糧食生產安全,實現了水稻和糧食產量連續11a增產,并多次創歷史新高,真正讓農民得到了實惠。
2.4 生態效益顯著 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的應用,有效地降低了病蟲發生和為害,減少化肥、農藥和農膜投入量,降低農業污染,提高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生活環境質量,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生態效益顯著。同時,該技術減少了灌溉用水,增施了有機肥,通過稻株理想的冠層分布,高效利用太陽光能,有利于改善稻田通透性和土壤含氧量,增強土壤微生物活動,促使土壤地力得到活化,建立起資源利用率高、無污染、高效益的水稻生產系統,有力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永川,熊洪,徐富賢,等.中國水稻強化栽培技術的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1,27(5):10-17.
[2]梁南山,馬均.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體系在四川的應用[J].中國稻米,2005(4):22-23.
[3]隋亞云,王宇.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體系[J].河北農業科學,2008,12(11):9-10.
[4]馬均,呂世華,徐富賢,等.雜交中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0(5):17-18.
(責編:徐煥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