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嗣金+歐陽承+方甜
摘 要:該文對寧國市2014年穗頸瘟發生情況、發生特點及重發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穗頸瘟;發生原因;防治對策;寧國市;2014年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4-88-02
寧國市地處皖南山區,稻瘟病是該市水稻常發病害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發生,一般年份發生程度較輕,發生面積不足5%,只在局部田塊發生較重,個別田出現絕收現象。但2014年由于遭遇特殊氣候,加上其它因素的影響,一季中稻穗頸瘟發生嚴重,全市普遍發生,個別鄉鎮部分農戶損失嚴重,是繼2006年以來發生面積最大、程度最重的一年。
1 穗頸瘟的發生情況及發生特點
2014年寧國市穗頸瘟發生面積1 333hm2,占水稻種植面積的16.6%,發病田塊平均病穗率為8.29%,病指7.69,個別感病品種局部嚴重的平均病穗率達75%~100%,病指63.0~98.4。發病嚴重的品種主要有Y兩優6號、Y兩優302、Y兩優1號、川香優9號、華安501、中優85等。其發生危害程度及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是寧國市2006年以來最嚴重的一年,因水稻穗頸瘟減產70%以上幾乎絕收的約24hm2,造成了部分水稻嚴重減產,部分農戶損失嚴重。
其發生特點:一是發病品種多,分布廣泛。大田7月上旬開始在局部地區發生葉瘟,比歷年略遲,全市發生面積300hm2,發病田塊平均病葉率4.96%~13.52%,病指1.53~4.79;個別品種發病田塊病情嚴重,如中溪鎮、竹峰街道發病田塊病葉率8.16%~87.10%,平均40.56%;病指2.55~52.82,平均19.61,且個別田塊出現急性病斑;后期穗頸瘟幾乎全市所有鄉鎮、街道均有發生;發病品種多達十余個。二是發病田塊田間病情差異較大,局部老病區部分品種發生嚴重。田間調查,一般輕發病田塊病穗率不足2%,病指在1.5以下,但在方塘、中溪、寧墩等山區鄉鎮山沖田部分感病品種發病嚴重,以Y優系列品種最為嚴重,發病田塊病穗率達10%以上,重發田塊達90%以上。三是發病較遲,但發生快、程度重。前期有葉瘟發生的,均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穗期病情較輕;但大部分品種前期無征兆,齊穗后才突發穗頸瘟,防不勝防,輕則影響結實率和千粒重,重則病穗率達100%,幾乎絕收,損失慘重。
2 重發原因分析
2.1 稻瘟病菌源廣泛存在 寧國市地處皖南山區,是稻瘟病常發區,每年都有一定面積的穗頸瘟發生,特別是在一些山區山沖田,如方塘、寧墩、中溪、胡樂等鄉鎮,是稻瘟病老病區、常發區。每年從苗期開始,均有一定面積的稻瘟病發生,稻瘟病病原菌廣泛存在;有的田塊苗期就發病嚴重,該市從7月初開始在很多鄉鎮出現了苗瘟,發病田塊平均病葉率4.96%~13.52%,病指1.53~4.79,個別品種發病田塊病情嚴重,平均病葉率達40.56%,病指19.61。這些發病田塊的病原菌不斷產生分生孢子,繼續再侵染,使病害加重和發展,為穗頸瘟普發、重發提供了充足菌源,這是2014年稻瘟病普發的基礎條件。
2.2 氣候條件有利 寧國市山沖田多、水冷田多,霧露重,濕度大,2014年在抽穗揚花期恰遇連續陰雨天氣,寧國、中溪、方塘、寧墩、胡樂5個自動氣象觀測點資料顯示:8月1~31日雨日數為18~22d,降雨量為128.7~244.9mm,平均為198mm,日平均氣溫21.6~29.5℃;特別是8月17~25日,全市境內連續5d是雨天。這期間正是大部分中稻的抽穗揚花期,溫度適宜,田間濕度大,十分利于病菌分生孢子的侵入,這是2014年穗頸瘟普發的重要誘因。
2.3 品種抗性不強 寧國市種植的水稻品種大部分為兩系優質雜交水稻,產量高、品質優,但抗病性差,特別是對稻瘟病都沒有較好的抗性,而且很多是高感稻瘟病品種。再者,有的品種雖為中抗,并不能代表在每個種植地都表現抗病,這是因為稻瘟病病原菌有上百個生理小種,致病的生理小種每個地方可能不同,致病小種群體在某地可能表現為優勢小種,導致抗病性顯著下降或喪失。在抽穗揚花期又恰遇多日連續陰雨天氣,因而造成稻瘟病大流行,這是造成2014年水稻稻瘟病流行的內在原因。
2.4 防治不力 據調查了解,當地農戶在防治稻瘟病使用的藥劑品種選擇上、藥劑用量上、防治適期上大多存在一定問題,表現為藥劑不對路、有效成分不足、未抓住防治最佳適期等,從而降低了防效。如有的農(下轉90頁)(上接88頁)戶雖多次進行了防治,但使用的藥劑是16%井·酮·三環唑、20%多菌靈·三環唑、20%硫磺·三環唑等低含量的復配制劑,有效成分明顯不足,嚴重影響了防治防效或根本起不到防治效果;有的農戶根本沒有預防意識,只是在發病后才用藥,為時已晚,導致防治效果差;2014年破口期遇連續陰雨天氣,有的農戶沒有搶晴、搶雨停間隙期施藥意識,錯過了破口前3~5d最佳預防適期;還有的農戶則沒有進行防治。防治不力或未防治,這也是穗頸瘟重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3 防治對策
水稻稻瘟病是一種常發性病害,“選用抗病品種,重視種子處理,加強肥水管理,預防為主、及時施藥防治”是防治其發生危害的有效措施。
3.1 選用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選用抗病豐產良種,是防病保產的關鍵。寧國市是山區縣市,是稻瘟病常發區,因此要高度重視兩系雜交稻品種的選擇。要選用在本地種植對稻瘟病表現抗性較好的品種,任何新品種第一年都不要種植面積過大,應先試種,再推廣。感病品種品質再優,產量再高,也不宜在稻瘟病老病區、常發區推廣,否則風險極大,一旦抽穗揚花期氣候異常,極易導致穗頸瘟暴發流行,造成嚴重損失。此外,單個品種連續種植4~5a后抗病性會減弱或衰退,要及時更換。
3.2 重視種子消毒處理 種子消毒處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田間的初次侵染源,并極大地減少惡苗病的發生,同時對種子所帶的青枯病菌和立枯病菌也有一定的殺滅作用。因此,播種前要使用咪鮮胺或二硫氰基甲烷2 500~3 000倍液浸種,殺滅種子上的病菌,以防種子帶菌。
3.3 加強肥水管理 注意氮、磷、鉀的合理配施,避免偏施、遲施氮肥,提倡葉面噴施含鉀、鋅、硅、抗逆誘導物質等多種有效成分的葉面肥;實行淺水勤灌,適時適度烤田,實行健身栽培,增強稻株抗病性。
3.4 及時施藥防治 秧田期要注意苗瘟的防治,對感病品種要打好送嫁藥,提倡秧苗帶藥移栽,在移栽前2~3d噴施一次送嫁藥,每667㎡用有效成分肟菌·戊唑醇7.5~11g或咪鮮胺12.5~15g對水30kg噴施;或在移栽前用75%三環唑可濕粉劑2 000倍液浸秧30~60s,堆悶30min后移栽,可以有效控制前期苗瘟和葉瘟發病,減少田間病原菌量;大田前期要注意防治葉瘟,一旦發現中心病株,立即施藥防治1~2次;水稻破口期、齊穗期是預防和防治穗頸瘟的最佳適期,山區、老病區感病品種要嚴格做到破口前3~5d噴藥預防,齊穗期再補治一次。防治時要選擇好對路藥劑,兌足水量均勻噴霧。推薦藥劑用量:每667m2用有效成分春雷霉素2~3g,或肟菌·戊唑醇7.5~11g,或稻瘟靈40g,或咪鮮胺12.5~15g,或三環唑30g,或1 000億芽孢/g枯草芽孢桿菌可濕粉20g等,機動噴霧器兌水30kg,手動噴霧器兌水60kg均勻噴霧。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