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梅霞+王剛獅
摘 要:通過野外考察、樣本收集等方式,對山西省龍城森林公園內的陸生野生動物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進行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生態價值、觀賞價值、物種多樣性以及生態平衡可持續性等分析,為龍城森林公園陸生野生動物種群監測、物種保護和有效保護性開發利用提供依據。
關鍵詞:龍城森林公園;陸生野生動物;資源利用
中圖分類號 Q9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24-91-03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Resources Utility of Wild Terrestrial Animals in Longcheng Forest Park in Shanxi Province
Lian Meixia et al.
(Shanxi Forestr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Taiyuan 030009,China)
Abstract: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kinds,the number and analysis situation of the wild terrestrial animals in Longcheng forest park of Shanxi provi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s,sample collection methods and other methods,and then analysis the result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ecological value,ornamental value,species 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balance sustainability,etc,provide supporters for population monitoring,species protection and effective protective exploitation of the wild terrestrial animals in Longcheng forest park.
Key words:Longcheng forest park;Wild terrestrial animals;Resources utilization
山西龍城森林公園位于山西省太原市以東20km處,是2006年經山西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立的省級森林公園,總面積5 435hm2,園內生態環境多樣,生物種類豐富。2013年6~9月筆者對該區域的陸生野生動物種類進行了調查研究,以期為該區野生動物的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提供科學依據。
1 龍城森林公園概述
1.1 地理位置及氣候狀況 龍城森林公園屬太行山中段系舟山脈,地理坐標為東經112°41′15″~112°48′45″,北緯37°51′00″~38°00′10″,林分面積1 400hm2,森林總覆蓋率90%以上[1]。氣候上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溫10.1℃,年降雨量462mm。山脈走向由東北向西南延伸,東北高,西南低,海拔1 200~1 710m,南北長17km,東西寬7.5km。
1.2 區域野生動物生存環境 山西省龍城森林公園內主要有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灌木林、農田、草地等生態環境,植被類型以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山楊(Populus davidiana)、遼東櫟(Quercus liaotungensis)、黑樺(Betula dahurica Pall)、蒙椴(Tilia mongolica Maxim)、北京丁香(Syringa pekinensis Rupr)、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等為主,總體上為“林疏、草豐、灌密”。據1986年文獻資料可知,龍城森林公園共有哺乳動物11種,兩爬動物2種,鳥類9種。筆者在原有資料的基礎上,采用樣線法、樣點法、樣方法、紅外自動數碼照相法、訪問法等多種調查方法,對山西龍城森林公園內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及哺乳類動物進行了調查,以期對目前龍城森林公園內陸生野生動物種類進行進一步更新。
2 龍城森林公園野生動物資源及其評價
2.1 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分析[2] 根據調查結果,山西龍城森林公園陸生野生動物物種資源豐富,現有陸生野生動物37種,隸屬17目29科,占太原市陸生野生動物的9.0%。其中,哺乳動物5目11科15種(食肉目貓科3種,犬科2種,鼬科2種;偶蹄目豬科1種,牛科1種,鹿科1種;猬形目猬科1種;嚙齒目跳鼠科1種,松鼠科1種,鼠科1種;兔形目兔科1種),占35.7%;鳥類8目11科15種(雞形目雉科2種;鴿形目鳩鴿科2種;隼形目隼科1種,鷹科1種;鸛形目鷹科1種;鴷形目啄木鳥科1種;鸮形目鴟鸮科1種;雀形目鴉科3種,百靈科1種,文鳥科1種;鵑形目杜鵑科1種),占8.7%;爬行類3目4科5種(蛇目游蛇科2種,有鱗目蝰科1種,壁虎科1種;蜥蜴目蜥蜴科1種),占62.5%;兩棲類1目2科2種(無尾目蛙科1種,蟾蜍科1種),占40%。它們分布于森林、水域、灌叢、農田等不同生態環境,在動物地理區劃上屬于古北界東北亞界華北區黃土高原亞區。龍城森林公園有國家Ⅰ級保護動物2種,即金錢豹(Panthera pardus)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s),國家Ⅱ級保護動物2種,分別是燕隼(Falco subbuteo)和長耳鸮(Asio otus)。本次調查中金錢豹和金雕是通過訪問當地居民及林場工作人員得知存在,數量不明確。
多樣的生存環境,給動物提供了適宜的棲息繁衍環境,如一些未成熟林和灌木林對野豬、野兔、野雞等動物的生長發育比較有利,加之這些動物的適應和繁殖能力強,天敵種類和數量少,使其數量上升很快,這與龍城森林公園境內地形復雜、地貌類型多樣、森林生態系統完整等因素有關;鳥類以森林鳥類居多,尤以雀形目居多,水域鳥類較少,主要是由于龍城森林公園自然流動水源較少,僅黑龍潭、占道、阪寺、王興坪有較少不流動水源;本次調查結果中,兩爬動物種類明顯增加,這與天敵少、食物豐富、環境適宜等因素相關;本次調查由于調查時間、季節、強度等多個限制因素,可能還有一些陸生野生動物未能得以記錄,尤其是鳥類,下一步可開展專項調查。endprint
2.2 野生動物資源分析與評價
2.2.1 保護物種生態環境 據調查結果,龍城森林公園野生動物種類相比較1986年資料,種群類別有所增加。主要原因是該森林公園自從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以來,林間植被類型豐富度提高,種間密度增加,公園周邊公路的拉煤車等機動車減少,對動物生境的破壞減小,從而影響了野生動物種群的動態變化。但與此同時,隨著近幾年龍城森林公園的旅游開發與規劃建設,公園內景區環境資源也有了破壞:林間游步道的拓寬和增設勢必要砍伐樹木;游亭等建筑物的建設對森林區域空氣、小氣候、植物精氣、負氧離子等大氣環境也有極大影響;景區的過度開發及低利用率也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社區居民生產活動、農藥的使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大氣污染,這些均使得野生動物的生境被割裂或縮小,棲息地受到直接干擾,影響其種群密度的發展。
2.2.2 維護生態平衡可持續性 大自然中的每個物種都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部分,它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每一個物種的減少或者滅絕都會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影響,當這種影響暴發時,就是整個地區的生態災難。比如,當各種食蟲鳥類因為環境污染、人類大量捕殺等原因大規模減少后,許多害蟲因為天敵減少而大量繁殖,導致發生大面積蟲害,給人類造成巨大損失。調查中,筆者發現龍城森林公園整體的生態平衡保持較好,與往年資料相比,森林公園內蛇和哺乳類動物的種類有所增加;鳥類以食蟲鳥類居多,且多為留鳥,這些均對促進公園生態物種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的生態意義。但是,中國林蛙(Rana chensinensis)、中華蟾蜍(Bufo gargarizans)、燕隼(Falco subbuteo)等種群資源下降明顯,蟾蜍物種資源幾近枯竭。因此,在兩棲類動物的保護上需要加大力度,減少人為干預破壞,有效促進生態平衡。
2.2.3 有效利用動物價值 龍城森林公園的布谷鳥(Cuculus canorus Linne)、百靈(Melanocorypha monolica)等鳥類,鳴聲婉轉、悠揚動聽,帶給游客生氣勃勃的聽覺享受;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等鳥類華麗的羽色和漂亮的長尾極具觀賞價值;喜鵲(Pica pica)等鳥類象征意義佳,其音、韻、美等成為人們觀賞的主要目的;壁虎(Gekko japonicus Dumeril et Bibron)、袍子(Capreolus pygargus)、山斑鳩(Streptopelia orientalis)、石雞(Alectoris chukar)、松鼠(Sciurus vulgaris Linneaeus)、王錦蛇(Elaphe carinata)、野鴿(Streptopelia chinensis)等物種均可以入藥,對于我國的傳統中醫來說,是重要的藥用材料;赤狐(Vulpes vulpes)、黃羊(Procapra gutturosa)、山雞(phasianidae)、野兔(Lepus capensis)等動物的毛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是制作高檔皮革制品、高檔服飾等重要原料;啄木鳥(Piculus)、蛇(Dendroaspis polylepis)、中國林蛙(Rana chensinensis)、壁虎(Gekko japonicus Dumeril et Bibron)、山雞(Phasianidae)等物種是森林害蟲的天敵,對于病蟲害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態作用;完整的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動物則有序的保障了食物鏈的生態平衡。
但是,目前人們對于物種的價值認識還處在低層次水平上。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許多物種還將被發現更多的價值。保護野生動物是為了讓野生動物與人類和諧共存,但是如果物種在被人們認識之前就已經滅絕,就談不上開發利用價值了。因此,在旅游開發中,要充分考慮資源開發對生物物種的破壞,盡可能將破壞減少到最低,以更有序地保護利用,享受動物為人類帶來的快樂和永續利用的價值。
3 野生動物資源保護性利用的對策建議
山西龍城森林公園眾多的動物資源,加上美麗的植被風景、宜人的氣候,是太原及附近地區居民消閑避暑的好去處,同時也是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學生開展動物、植物、生態、昆蟲、旅游等教學實習的理想基地。盡管一些野生動物的直接價值非常有限,但它的存在給當地人們帶來了親切的大自然感受。目前,大多數民眾都有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但仍有一些不法分子存在非法狩獵行為,因此,還需要多方面加強森林公園的管理工作。
3.1 加強野生動物保護的宣傳教育 杜絕非法狩獵、破壞森林生境等行為,不亂砍亂伐,保護動物的棲息地不被破壞,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因此,要充分利用網絡、電視、報紙、廣播等媒體,宣傳保護野生動物的重要意義和措施,引導民眾保護生物生態多樣性,成立動物保護宣教組織,開展“愛鳥周”、“野生動物宣傳月”等活動,通過科普宣傳教育,提高游客的動物保護意識。
3.2 加強監測和保護力度 及時監測野生動物數量、種類的動態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對重點物種進行專項調查,保持生物鏈的連續性。對受傷動物及時救治,對孕期動物加強保護,在食物匱乏的冬季,適當設立若干食物投喂站,以維持生態群落穩定性。對經濟價值大的種類,建議相關管理部門建立人工圈養基地,鼓勵城市居民進行認養,由公園專業人員代理養殖和繁育,既可增加游客對動物的關愛、加大動物保護力度,又可開發專項旅游,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娛樂放松的場所。
3.3 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性開發利用景區資源 一是減少公園內的人工建筑,節約成本、杜絕浪費、提升效率、創造價值;二是加強植樹造林,尤其是果樹的栽植,為動物提供豐富的食物來源,延長生態旅游的生命周期;三是鼓勵游客參與植樹、除草、耕地、采摘、果木銷售等活動,這一方面可以改造林相,豐富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游客體驗性旅游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為生活增添情趣,提高游客重游率;四是旅游線路的設計要避開野生動物核心活動區,公園內統一使用環保電瓶車,較少空氣污染;五是在鳥類大量聚集地附近設立野外觀鳥平臺,但在動物生產及哺乳期間禁止游客靠近和前去觀望;六是在景區建設施工時,盡量減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工程結束時,應盡快恢復原生境面貌。
3.4 加強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景區要發展,人才是關鍵。為此,公園要大力實施“人才工程”項目,加強專業隊伍建設。一是建立人才培養體系,加大人才培訓力度,增加崗位鍛煉機會,梯度開發人力資源,提高管理者、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全方位培養管理型、研究型、信息型、設計型和操作服務型人才。二是引進國內外先進的森林公園管理經驗,引進人才競爭機制,創造人才競爭和激勵環境,提高規劃開發和服務水平,有效調整森林公園景區服務與開發前后臺結構的功能和工作效力。
參考文獻
[1]韓軼君.太原市龍城森林公園旅游開發研究[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9.
[2]山西省動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山西省野生動物野外調查識別圖鑒[M].太原:山西省人民出版社,2013.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