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慈珍
摘 ?要:公共文化服務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及其重要意義。近年來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公共文化建設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同時,也面臨了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要認真研究探索如何推進福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問題。
關鍵詞:福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科學發展
一、福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良好態勢
(一)政策規章體系不斷健全,引領科學發展。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行政部門高度重視公共文化服務政策制定工作,科學引領了公共文化的發展。確定了“文化強市”的城市發展戰略,出臺了《福州文化強市建設綱要》,并在“文化強市”的發展框架下,先后制定了《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進一步扶持福州地方傳統藝術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區文化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福州市街道綜合文化站考評暫行辦法》、《福州市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考評暫行辦法》、《福州市鄉農家書屋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政策規章文件,對城鄉文化建設提出了具體的指導性意見,有力地推動我市公共文化事業發展走上制度化、規范化的軌道。
(二)經費投入不斷增長,保障了發展的資金。建立健全財政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公共文化事業建設投資逐年增加。2011年市區兩級財政共投入文化(文物)事業經費9653.6萬元,比上年增長9.7%,占兩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169.11億元的0.57%。2012年福州市本級財政對于文化(文物)事業經費投入23997 萬元,占市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2.34%,比上年增長31.1%,2013年市本級財政對于文化(文物)事業經費投入25130 萬元. 占市本級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1.71%,比上年增長4.72%。市政府還設立文化事業發展專項資金,每年投入1000萬元支持文化事業發展。同時,還積極引導,鼓勵社會力量捐贈文化設施建設。如福州海峽圖書館募集資金4億元。長樂市利用民間資金興建農村文化中心覆蓋所有行政村,多樣化投入機制的逐步形成,成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力保證。如福清市2009年啟動了博物館、體育館、文藝中心等“兩館一中心”建設,總投入達5.5億元,總占地260畝,投入185萬元,完成新增123家“農家書屋”建設,全市438個行政村全面實現一村一家“農家書屋”目標,在全省提前兩年實現一村一農家書屋目標,投入2395萬元,深入實施農村健身工程,建成農村水泥籃球場358個、健身路徑750條,率先在全省實現了“一村一健身路徑”目標。
(三)服務設施網絡初具規模,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務平臺與載體。目前,福州市共有群藝館(文化館)13家、公共圖書館13家、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173家,農家書屋2195家及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級支中心1個、縣級支中心12個,市—縣(市)—區—鄉鎮(街道)—行政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初具規模,為公共文化服務產品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載體。2012年省、市為民辦實事項目將各地三館的提升和改造情況列入重點項目。截至2013年底,福清市、閩侯縣等大部分縣區文化館、圖書館均已完成內部裝修并投入使用;永泰縣三館已完成可研并動土施工。我市還全面統籌主城區和新城區文化場館建設與文化資源配置,市藝校新校區一期、臺江區文體中心、福清文化藝術中心和連江文體中心等一大批重點項目相繼落成并投入使用。我市公共文化設施重點項目海峽圖書館已于2012年底開始投入建設,由北京市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項目設計工作,目前已建設結構4層,預計2015年元旦前后正式開館投入使用。逐步推進“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項目建設,于2014年在五城區建成24臺“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此外,到2013年12月止全市已建有410個圖書流通點,方便市民借閱。為了提升農家書屋和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的建設管理,表彰先進,鼓勵創新,福州市于2013年6月—9月開展“十大特色農家書屋”和“十大特色綜合文化站”的評選工作,經過嚴格的考評,評先出倉山區臺嶼農家書屋等“十大特色農家書屋”,鼓樓區安泰街道綜合文化站等“十大特色綜合文化站”,并給予每家獲獎農家書屋5000元,綜合文化站3萬元的獎勵經費。同時,各縣(市)區也大力加強場館建設的力度,如鼓樓區加強街道文化站、社區文化中心建設,不斷加大對街鎮綜合文化站(室)的業務指導力度,完善24小時自助圖書點建設,深化與省圖書館合作,以街道為單位,在全區設立10個省圖分館。長樂市新建了75座公共文化場館、200多個文化主題公園,完成了18個鄉鎮(街道)的綜合文化站改擴建,建成243家農家書屋,實現村村有公園,文化服務站點也實現全覆蓋,被授予“福建省第三批省級文化先進縣(市)。羅源縣加強 “三館”設施配套建設,先后完成縣文化館館內裝修及設備購置;完成縣博物館中央空調安裝,全面更新館內布展,并成為中國民族博物館分館博物館。
(四)抓好文化惠民五大工程建設,構建了廣播影視公共服務體系。(1)高度重視抓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將村村通工程建設納入年度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 先后完成了50戶以上行政村、20戶以上自然村、20戶以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提前兩年多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十二五”建設規劃,受益農戶超10萬戶;(2)重視抓農村廣播村村響工程,2012年在
全市2197個行政村均建成廣播室,新增遠程應急插播預警語音信息和警報信號功能,突出了廣播防災救災等應急作用,
2013年在8個縣級廣播電臺建成聯播聯控系統,在全市131個鄉鎮(街道)建成廣播室,目前已實現全市農村有線廣播縣鄉村三級聯播聯控;(3)重視抓農村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廣播電視節目無線網,2010年在全市7個縣(市)均建成高山發射臺,基本實現中央、省、市廣播電視在全市農村的無線覆蓋。(4)重視抓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扎實做好農村電影放映工作,實現“一村一月一場電影”的目標。2012年起各縣(市)區放映補貼均超過200元/場。2013年我市農村電影共放映27762場、完成年計劃總數的105.3%,受眾人數達315萬人次。還在推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方面,率先在全省開展“電影進校園”活動,2013年共深入到50多所學校,放映300多場次觀影學生達7萬多人次。(5)重視抓縣級城區數字影院建設工程。目前,全市七個縣(市)城區均實現建有一所以上數字電影院目標,其中福清4家,連江2家。目前全市共有數字影院29家,屏幕數147塊,城區平均三萬人一塊屏幕,超過國家規定的文明城市五萬人一塊屏幕的要求。endprint
(五)公共文化活動多,文化品牌影響廣,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年來,福州市按照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原則,堅持點、線、面結合,推動主題品牌文化、常規群眾文化、民俗特色文化等各類文化活動協調開展。積極開展不同層次的文化活動,全市已形成“激情廣場大家唱”、“走進美的小區”、“海峽兩岸民俗文化節”、“新福州人歌手”等品牌活動,這些品牌活動有的已經連續開展十幾屆,在省內外具有較大影響,參加人數達幾萬人次,并多次獲獎。各縣(市)區也因地制宜,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活動,開成特色品牌文化。如鼓樓區的南后街元宵燈會、福清市的石竹山夢文化節、倉山區的陳婧姑文化節、長樂市的顯應宮民俗祭祀活動等活動已成為獨特的城市名片。2013年,倉山區以“天下娘奶回娘家”、馬尾區以“兩馬同春鬧元宵”活動入亂蓬蓬選文化部春節文化特色地區項目。2013年組織市屬院團在全市開展50場文化惠民公益性低票價演出,按每場1.5萬元向完成演出場次的市屬院團購買演出;2014年市里結合省為民辦實事項目將扶持2—3個非遺劇團劇目展演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各劇團分別開展50場演出,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還利用每年元旦春節等各種節日,廣泛組織文藝匯演、曲藝演唱、老年人文藝表演、廣場文藝演出等文化活動,大力弘揚民俗文化內涵,豐富城鄉群眾的文化生活。
(六)文藝精品創作成果豐碩,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在文藝精品創作生產上,充分利用三坊七巷文化國家級文藝創作基地作用,加大對特色文化、對臺題材、歷史題材挖掘創作,推出一批高水平的本土原創作品。著力打造富有“閩都文化”特色的廣播電視節目和品牌,大膽嘗試,精心策劃選題,拍攝反映閩都文化的多部大型電視紀錄片。共有1件作品獲得中國電視“金鷹獎”,3件作品《天趣人意——福州脫胎漆藝》、《三坊七巷》、《百年上下杭》三部紀錄片獲得了中國紀錄片十優作品獎,
2個節目獲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2件作品獲得中國廣播影視大獎提名獎,3件作品獲得中國電視新聞獎。閩劇《紅豆緣》榮獲第十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福州評話《網上情緣》在第十四屆全國群星獎決賽上榮獲“群星大獎”(含創作獎)。在省第二十三屆戲劇會演出中,新編歷史劇《王茂生進酒》一舉獲得5項大獎,榮獲了福建省“水仙花劇本獎”一等獎和“百花文藝獎”二等獎,并被第二屆中國戲劇獎評選中,榮獲“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原創雙人舞《已是月滿時》在華東六省一市專業舞蹈比賽中獲得金獎,為我省榮獲的唯一金獎。《功德碑》獲得了中國“映山紅”杯民間戲劇獎。《紅裙記》2011年第12屆國家戲劇節獲得優秀劇目獎。林瑞武的《別妻書》2012.9.13獲得第四屆中國戲劇獎.曹禺劇本獎(每屆全國只評8部)。
(七) 扎實做好文化名城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堅持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交流”為原則,完善文物及非遺保護機制,采取有效措施,著力對打造以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曇石山文化和壽山石文化為重點的省會城市文化及相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先后啟動、修復了福州文廟、林則徐紀念館系列文物、船政系列文物、三坊七巷歷史建筑群等,啟動朱紫坊、煙臺山、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開發保護工作。全面更新林覺民故居、辛亥革命紀念館、鄧拓紀念館、嚴復故居等館所內部陳列展覽,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建立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四級保護體系。目前,我市有閩劇、福州評話、福州伬藝、茶亭十番音樂、壽山石雕和脫胎漆器等1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有禪和曲等5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有林浦安南伬、畬族山歌等71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級傳承人13、省級61人和市級
132人;我市還有7個國家級、15個省級和27個市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從羅源縣來看,堅持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充分挖掘、整合畬族自然文化旅游資源,科學規劃、合理開發,扎實推進霍口畬山水旅游景區、福湖畬族風情園等項目建設。大力扶持霍口福湖畬族民俗風情陳列館、松山八井畬醫畬藥傳習所等畬族文化平臺建設,大力弘揚畬族文化。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先后有圣水寺棲云洞十八羅漢石造像、中房陳太尉宮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中房旗桿林、鄭氏祠堂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天后宮、黃氏祠堂等27個文物單位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今年縣政府還公布了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名錄
403處,提高了文物保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目前全縣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7項,國家級文化藝術之鄉1個,省級文化藝術之鄉2個,市級文化藝術之鄉2個。
二、福州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需求表達不足,機制不健全。在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內,還過多地強調文化產品的意識形態宣傳屬性,更多地把人民群眾當成“受教育者”。在這種情況下,群眾的文化需求包括公共文化需求當然不會受到應有的尊重和體現。一些領導人和部門習慣于拍腦袋替公眾決定他們有什么“公共”文化需求,結果提供了完全不受歡迎的產品;一些脫離群眾的獎項,往往按照領導的好惡評出一些“叫好不叫座”的文化產品,而這些產品評獎結束直接進入倉庫,既浪費了公共資源,又敗壞了公共文化服務應有的信譽。
(二)服務設施運行不佳,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1)公共文化設施不“公共”。一些采取市場化運作的文化設施,由于對管理方缺乏相應的監督制約措施,管理方往往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忽視大眾性文化娛樂項目的設置,造成其性質異化; (2)公共文化設施不“文化”。一些設施名為文化設施,實無文化內容,導致人氣不旺,群眾參與度不高; ( 3)公共文化設施監督管理缺位。文化設施建成后,其性質定位、由誰管理、由誰監督、考核評估、配套經費等一系列問題都沒有明確規定。(4)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缺項較多,建設工作力度有待加強。福州市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缺項也較為嚴重,市美術館和市群藝館等標志性項目建設滯后,無法發揮該公共文化場所的功能和作用;農村文化建設長期以來投入相對不足,歷史欠賬較多,農村公共文化資源總量仍然偏。endprint
(三)建設發展不平衡,差別較大。經濟條件好的地區,如鼓樓、福清、長樂、閩侯等對文化工作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較大,各種文體設施配套齊全,有管理人員、有活動經費,文化活動常年開展;相對比較偏遠、經濟不發達地區,如永泰、閩清等山區,文化工作比較薄弱,文化設施的功能作用沒有很好地得到發揮。
(四)投入經費偏低,投入構成不合理。由于各縣(市)區,經濟發展水平、年度文化項目工程情況、領導重視程度的不同,公共財政對文化投入情況有很大變化,發展很不平衡,馬尾、福清、閩侯、長樂、連江相對較好。福州市、縣兩級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投入仍有隨意性,沒有形成穩定增長的機制。從文化投入增長情況來看,近四年來,全市對文化的投入占全市財政決算的比例偏低。福州人均文化事業費與全省及全國均有較大差距,縣級政府用于文化事業發展的財政投入占財政收入比例偏低,尤其是鄉鎮、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經費投入較低,與全國其他城市相比,也有較大差距。從人均文化事業費看,近年來,市人均文化事業經費及增幅遠遠低于全國、全省人均文化事業經費。從財政投入體制來看,近年來公共文化服務用于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經費比例逐年增加,而用于公共文化管理與服務體系完善的經費則沒有增加,投入構成不合理。
(五)創新意識缺乏,對文化活動的引導不夠。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廣播電視、電腦網絡的迅猛發展,各地逐漸普及了有線電視,再加上高清數字音像制品、家庭影院和家庭電腦、個人上網手機的日益普及,群眾的信息大大增加,文化消費觀念、消費群體結構發生著深刻變化,傳統的簡單文化服務(吹拉彈唱和讀報)已難以滿足廣大群眾的需求。但由于經費投入有限,文化活動場地少,目前可提供的文化服務內容和文化資源仍然較為匱乏,許多文化活動形式沒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部分基層文化部門創新意識缺乏,組織文化活動的手段過于簡單,形式過于陳舊,活動內容也缺乏創新,對群眾缺乏吸引力,不能較好地滿足和適應廣大群眾的文化消費需求。
三、福州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動力。思想觀念上要真正認識到,公共文化事業對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及其重要意義。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改革,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協調機制。二是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法人治理結構。三是大力培育文化非營利組織。四是著力創新服務運行機制。積極探索縣圖書館、文化節館、博物館的運行機制,著力建立完善的經費保障、績效評估和監督機制。積極探索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運行機制。注重互聯網、手機等現代傳播技術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應用,不斷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二)要盡快研究出臺公共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標準化、均等化” 這樣的課題,要加快研究出臺相關政策,便于各級政府在實踐中更好的操作參照,起指揮引導作用,以解決公共文化建設過程中的隨意性、不平衡性問題,提供一個剛性衡量考核指標體系。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把公共文化事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一同部署、一同實施、一同推進、一同考核,使文化工作在“五位一體”的布局中凸顯應有的作用。
(三)要在“統籌”上下功夫,推動科學發展。首先要統籌文化事業與(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強調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的同時,不能忽視文化事業的建設,不能短視行為,其實只有文化事業得到發展,才能推動促進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其次,要統籌城鄉文化發展。在考慮城市文化建設發展的同時,要考慮農村廣大地區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把大量資源精力放在建設城市公共文化,而農村成為文化荒漠,要合理安排城鄉文化建設資金、人才等。三要統籌文化“進口”與文化“出口”的關系。處理好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關系。著力擴大對臺對外宣傳力度,提升福州知名度,擴大福州的影響力。
(四)要建立完善的投入機制,保障跨越發展。一是建議公共文化投入機制,設立鄉鎮(街道)常年公共文化服務經費,按照中心城區、近郊區、遠郊區常住人口每人數量按一定標準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市財政給予專項補貼,在已納入市財政預算的村級公共服務專項資金,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落實村(社區)綜合文化活動室常年運行經費,從而實現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常年經費全部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形成較為完善的公共文化財政分級預算保障機制。二是要轉變政府投入方式,積極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示范作用,通過政府采購、項目補貼和以獎代補等方式,提高政府資金的使用效益。四,建議設立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基金,可以借鑒國外發展公共文化的經驗。
(五)要立足優勢,整合文化資源。福州作為省會在基礎設施、技術人才等方面自己獨特的優勢和條件,可以進行整合利用。在基礎設施方面,高校圖書館、省級圖書館、紀念館、博物館、文化宮、劇院等資源眾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政府在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投入的壓力,有效補充拓展了現有的公共文化資源;在技術方面可以加快“三網融合”和“云計算”技術的推廣運用。為此,建議:第一、整合資源,合理布局。如利用200多個市直機關事業單位搬遷至東區市行政中心的機會,在市直機關退出的場所中,按照文化軸線和文化圈的布局要求,選擇一些地理位置較好、場所較大、人口聚集的地方建設文化場館、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建議將于山賓館改造成市美術館,從而形成以于山風景名勝古跡、畫院、美術館為中心的于山文化圈。第二、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內涵的社區和鄉村。按照書香文化、民俗文化、戲曲文化、祠堂文化、休閑文化等五大文化業態,將全市文化資源重新分類組合,打造三坊七巷、上下杭、倉山西洋建筑群等文化品牌,構筑五四北、西湖左海、溫泉公園、五一廣場、南公園文化圈等11個文化圈,策劃白馬路文化創意大道。第三、鼓勵縣區挖掘、創建特色文化品牌,加快文化名村、名鎮、名街保護和開發,“讓居民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
(六)加強文化隊伍建設,提供事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建議市政府將農村綜合文化站的人、財、物收歸縣(區)文體局直接管理。具體做法上,可采取先試點,后推廣的方式,先在目前條件較為成熟的地方做試點,試點成功后再在全市推廣。此外,要加強對文化管理隊伍進行分類指導。在公共文化發展較好的地區,通過開設市民文化藝術學校和文化藝術輔導站,動員社會力量開辦公益性或半公益性的專業文化藝術分校;對于農村地區,要按照人口規模,通過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或村民推舉行等形式,配備與當地人口比例相匹配的工作人員,并加強對他們的培訓,適當提高文化協管員待遇;建設持證上崗的文化藝術骨干輔導員隊伍,發動社會力量,建立相對固定、人數10000人左右的文化志愿者隊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