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正立
摘 ?要:本文作者從擇業能力培養的視角出發,重新解讀殘疾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也給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殘疾大學生;擇業能力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通過高考邁入了大學的校門。他們畢業后與健全人一樣有了平等參與社會競爭,為社會服務、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但是,關于殘疾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了高校就業工作難點問題,對于如何解決殘疾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引起了很多高校就業工作者的思考,殘疾大學生就業難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全球經濟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畢業生和需求就業人數的不斷增加,以及殘存的就業歧視等等。但如果從另外一個層面,即從就業主體——殘疾大學生自身來分析,我們則可以發現,殘疾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欠缺和擇業意識的欠缺,應該是影響和導致殘疾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我們必須加強殘疾大學生在校期間擇業能力的培養與教育,不斷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增強他們的市場競爭力。
一、高校殘疾大學生在擇業能力方面面臨的問題及成因
(一)雖然殘疾大學生的主流是積極向上的,但由于肢體的某方面殘缺。阻礙著他們的認知能力和知識水平的正常發展,且明顯滯后于健全大學生、更滯后于社會的發展與進步。這是因為,殘疾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對信息的接收都要通過特殊的方式來獲取,獲取同樣的知識與信息與健全人相比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從目前我國的教育體制和培養模式來看,各高等學校基本上還沒有為殘疾大學生單獨設立的特殊學制。因此,他們的學習和擇業能力發展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阻礙。
(二)自然生理障礙,制約了殘疾大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殘疾學生的生理障礙在客觀上阻礙著他們與他人交往與交流。如盲學生的視力障礙和行動不便導致了與人交往的圈子的局限,學生的聽力障礙和語言表達障礙,阻隔和限制著他們與社會和他人的溝通。現代化生產方式、運營方式使用人單位越來越強調員工的團隊合作與交往素質,而殘疾大學生恰恰在這些方面表現出其弱勢,自然也就使其失去了就業競爭力。
(三)由于特殊的生活磨難和成長環境,殘疾大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成熟度相對滯后。大多數殘疾學生從小在殘疾人相對集中的特教學校中進行學習,相對庇護性的學習管理方式,養成了他們相對封閉的心理狀態和自卑的心理。老師和家長的百般護和溺愛,更養成了他們依賴性強、自制力弱的生活習慣和特點。這樣一種特殊的成長環境和教育方式,不僅使他們的視野和對問題的關注受到局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大大限制了他們的心理發展和思想成長的進程,造成了他們思想單純、對社會問題缺乏深度思考、容易幻想、缺乏理性。表現在就業問題上,他們對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市場競爭等社會現實缺乏正確和全面的認識,社會生存意識缺乏,就業期望值過高,一旦遇到挫折就會怨天尤人,對就業缺乏信心,缺乏與他人競爭的勇氣。他們的這種現實狀態,往往使之失去很多可能會是屬于他們的就業機會。
二、增強殘疾大學生擇業能力培養與教育的方法
(一)高校應該針對殘疾學生本身特點設定個別的培養計劃。學校應該定期開辦擇業培養指導,包括講座、培訓等形式,內容包括法律維權意識,就業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心理輔導等。但是,高校很少進行過殘疾大學生擇業能力培養方面的教育,更缺少針對殘疾大學生的個別培養計劃,現有的就業指導服務工作的實效性有待加強,需進一步加大就業指導工作的力度。
(二)幫助殘疾大學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人生道路,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將理想的人生化為現實的人生。讓他們認識到職業目標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需要多次調整才能確定方向,這就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
(三)依照用人單位的需求培養殘疾大學生就業能力。殘疾大學生是否掌握了崗位的核心技能是用人單位錄用人才的重要指標。各企業對員工的崗位核心技能要求各有側重。因此,殘疾大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十分迫切。
(四)完善高校就業部門和殘聯共同負責殘疾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制度。優化高校教學方式與學習效果,使殘疾大學生擇業培養環境達到最佳優化配置。高校在教學內容上應該理論教學和實驗實習應該齊頭并進,提高殘疾大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總的來說,殘疾大學生的就業之路十分坎坷,面臨許多困境。社會、用人單位、高校和殘疾大學生自身四個維度都影響著殘疾大學生的就業。要想改變目前的種種現狀,高校作為培養輸送殘疾大學生進入社會各個崗位的基地起著直接并且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高校對殘疾大學生開展合理有效的擇業能力培養工作對于殘疾大學生有效就業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王婭萍.探析殘疾大學生就業之困境與對策[J].法制與社會,2008.7.
[2] 劉志敏.殘疾人大學生就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殘疾人,200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