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仕瓊,陳建國,徐金玉
(西昌市人民醫院,四川615000)
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25例換血治療臨床觀察
黃仕瓊,陳建國,徐金玉
(西昌市人民醫院,四川615000)
目的 觀察換血治療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療效。方法 比較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該院收治的25例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患兒換血治療前后的血清膽紅素及膽汁酸、血常規、血生化、血糖及C反應蛋白(CRP)、血氣變化情況。結果 換血治療后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較換血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換血治療后動脈血中的紅細胞、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較換血治療前顯著升高,而白細胞和血小板較換血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換血治療后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碳酸氫根、堿剩余較換血治療前有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患兒換血治療后膽汁酸、血生化、血糖、CRP水平、pH值及血氧分壓較換血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換血治療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推廣運用。
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 血漿置換; 危重病; 換血治療
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的一種常見病,主要是由于患兒降生后體內的紅細胞破壞過度,超出了肝臟清除膽紅素的能力,引起血液中膽紅素水平顯著提升,可導致患兒聽力障礙、腦癱、智力發育遲緩,甚至死亡。因此,如何快速治療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成為臨床上廣泛關注的問題[1]。Hart在1925年第一次應用了換血療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經過近一個世紀的推廣和完善,換血療法現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換血方法和技術得到不斷的改進和提高。臨床觀察發現,換血療法可以有效地置換血液中的游離膽紅素、致敏紅細胞及抗體,阻止進一步溶血,減少血清非結合膽紅素濃度,防止膽紅素腦病的發生,是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最為迅速和有效的方法[1]。本研究選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25例,比較其換血治療前后血生化檢查、血常規和血氣變化等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25例患兒中男12例,女13例;患兒日齡3h至9d,平均(3.2±1.4)d;體質量1300~3900g,平均(3 018.0±572.0)g;早產兒6例,足月兒19例。引起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包括:新生兒ABO溶血癥12例,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癥5例,Rh溶血癥3例,不明原因溶血5例。所有患兒均排除其他系統疾病。
1.2 方法
1.2.1 換血指征 患有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如果滿足下列情況中的任何一項,即可考慮換血治療[2]。(1)患兒符合2001年中華醫學會新生兒學組推薦的 《足月兒與早產兒換血標準》;(2)在產前診斷時已能基本確診是新生兒溶血病患兒,以及出生時出現水腫、肝大、心力衰竭等癥狀,且臍帶血血紅蛋白低于120 g/L的患兒;(3)凡是發現有早期膽紅素腦病癥狀的患兒,不論其血清膽紅素水平高低均應實施換血治療;(4)患兒為早產兒或患兒前一胎有死胎、全身水腫、嚴重貧血等病史者,應適當下調實施換血治療的標準,因為此胎往往比前一胎的疾病更為嚴重。
1.2.2 換血方法
1.2.2.1 換血前準備 符合換血指征的患兒,醫生應叮囑家長換血治療前患兒禁食4 h,同時醫生還需向其詳細解釋換血治療的必要性、操作方法、預期療效及可能存在的風險等,在得到患兒家長同意后,指導其簽署《輸血及換血知情同意書》。換血治療前可給予藍光治療4~6 h,同時進行堿化和補液等治療。換血治療前還應檢查血清膽紅素、血常規、電解質、動脈血氣分析、血糖等指標,并完善新生兒溶血病檢測、宮內感染全套(TORCH)、血培養等病因學檢查。換血前30 min給予靜脈推注苯巴比妥鈉10 mg/kg鎮靜。
1.2.2.2 血源選擇 換血治療的血源應該選用3 d之內的枸櫞酸右旋葡萄糖(ACD)抗凝血。新生兒ABO溶血癥患兒選用O型紅細胞和AB型血漿的混合血;Rh溶血癥患兒選用Rh血型同母親,ABO血型同患兒或O型血;患兒不明原因黃疸時選用O型紅細胞和AB型血漿的混合血。換血治療前應將血袋放置于35~37℃的溫水內加熱,或者用血液加溫器進行預熱[3]。
1.2.2.3 操作步驟 采取外周動靜脈雙管同步換血法給所有患兒實施換血治療,操作時將患兒放置于輻射搶救臺上,常規選取頭皮靜脈作為輸血途徑,選取橈動脈作為采血途徑,總換血量為150~180 mL/kg,輸入與抽出的血量差距不應多于3~5 mL/kg(具體情況可依據患兒循環情況和換血前血紅蛋白水平制訂)。換血的速度控制在5 mL/(kg·min)左右,換血治療時間一般為1.5~2.0 h,每換出100 mL血均勻補給10%葡萄糖酸鈣1 mL[4]。換血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血壓、血氧飽和度、心率、呼吸、面色、腹圍等,做好搶救準備。
1.2.3 觀察指標 觀測患兒換血治療前后的血清膽紅素及膽汁酸、血常規、血生化、血糖、C反應蛋白(CRP)和血氣變化。術中進行生命體征、血糖監測[5]。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及膽汁酸比較 患兒換血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較換血治療前明顯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膽汁酸較換血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及膽汁酸比較(±s,μmol/L)

表1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清膽紅素及膽汁酸比較(±s,μmol/L)
注:與換血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換血治療前換血治療后總膽紅素 直接膽紅素 間接膽紅素 總膽汁酸428.8±103.4 185.8±55.8a29.7±36.0 13.5±9.1a398.9±91.5 173.9±55.5a11.4±10.8 10.7±10.2a
2.2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常規比較 患兒換血治療后動脈血中的紅細胞、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較換血治療前顯著升高,白細胞和血小板較換血治療前顯著下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常規比較(±s)

表2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常規比較(±s)
注:與換血治療前比較,aP<0.05。
時間 紅細胞(×1012L-1)血細胞比容(%)220.0±108.0 113.0±67.0a白細胞(×1012L-1)3.8±1.1 4.8±1.1a血小板(×109L-1)11.4±6.6 8.5±3.8a血紅蛋白(g/L)換血治療前換血治療后130.0±35.0 146.0±32.0a0.4±0.1 0.4±0.1a
2.3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生化、血糖及CRP比較 患兒換血治療后的血生化、血糖及CRP水平較換血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生化、血糖及CRP比較(±s)

表3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生化、血糖及CRP比較(±s)
指標總蛋白(g/L)清蛋白(g/L)K+(mmol/L)Na+(mmol/L)Cl-(mmol/L)Ca2+(mmol/L)血糖(mmol/L)CRP(mg/L)換血治療前 換血治療后51.00±12.00 37.00±6.00 4.16±0.89 137.34±1.43 103.27±3.19 1.96±0.42 4.62±1.29 5.26±1.87 54.00±15.00 37.00±5.00 4.39±0.62 139.26±1.68 101.27±2.85 1.89±0.53 4.32±1.57 4.95±1.49
2.4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氣變化比較 患兒換血治療后的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碳酸氫根(HCO3-)、堿剩余(BE)較換血治療前有顯著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pH值、動脈血氧分壓(PaO2)較換血治療前無明顯變化,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氣變化比較(±s)

表4 患兒換血治療前后血氣變化比較(±s)
注:與換血治療前比較,aP<0.05。
血氣指標PaCO2(kPa)HCO3-(mmol/L)BE(mmol/L)pH PaO2(kPa)換血治療前 換血治療后33.0±11.0 21.0±8.0 -3.7±6.5 7.4±0.1 88.0±69.0 35.0±10.0a23.0±7.0a-1.6±6.0a7.4±0.2 82.0±35.0
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的病因主要是由于患兒體內的紅細胞過度裂解,產生大量的未結合膽紅素,造成機體心肌組織、腸道功能、凝血及免疫功能受到損害[6]。同時,過高的未結合膽紅素對患兒的神經系統也具有毒性,其可以通過血腦屏障直接損傷腦細胞,如不及時采取恰當的治療措施,當血清膽紅素達到 307.8~342.0 μmol/L時,可發生膽紅素腦病,導致患兒死亡或神經系統后遺癥,嚴重影響患兒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長,給患兒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負擔[7]。
因此,對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早期進行干預治療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大量臨床研究證明,換血療法可在短時期內大幅度降低膽紅素濃度,防止膽紅素腦病發生,同時又能換出體內的抗體和致敏的紅細胞,減輕溶血[8]。本研究中25例新生兒經過換血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較換血治療前明顯下降,表明換血治療均取得成功;而膽汁酸較換血治療前無明顯變化,表明血清膽汁酸測定對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診斷、治療及預后判斷無明顯意義。換血治療后患兒動脈血中的紅細胞、血紅蛋白較前有顯著升高,表明換血療法不但可以對換出動脈血中致敏的紅細胞及抗體,還可以糾正貧血狀況[9]。考慮是由于所輸入的血液中血小板和白細胞含量減少,導致換血后的白細胞和血小板顯著下降[10]。由于換血時及時補充了蛋白,導致換血后的總蛋白和清蛋白較換血前無顯著變化。而換血后PaCO2和HCO3-雖然提高,但pH值和PaO2較換血前無明顯變化,表明換血過程中新生兒機體內環境會有一些變化,但不會出現酸堿失衡的情況[11]。
綜上所述,換血治療新生兒重度高膽紅素血癥操作簡便,療效顯著,值得在臨床推廣運用。
[1]范麗霞,周俊,吳濤.152名新生兒重高膽紅素血癥換血治療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輸血雜志,2010,23(9):700-701.
[2]張慧,李貴南,袁遠宏,等.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治療安全性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11,26(4):275-277.
[3]楊鳳仙.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治療7例臨床體會[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6):1963-1964.
[4]陳世旺.不同球漿比組分血換血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比較[J].臨床兒科雜志,2013,31(12):1143-1146.
[5]岳偉,周潔,張劍春.換血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76例臨床研究[J].中國現代醫生,2011,49(1):19-20.
[6]張寶瑩.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治療量效關系及影響因素分析[D].南寧:廣西醫科大學,2012.
[7]黃國日,潘革.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治療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12,18(3):380-382.
[8]李慧繁.換血療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分析[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3.
[9]姚家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前后血細胞指標變化的觀察與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12,33(7):882-883.
[10]李行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治療的血液學指標觀察[J].汕頭大學醫學院學報,2012,25(1):33-34.
[11]羅吉平.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全自動換血治療對內環境的影響分析[J].西部醫學,2013,25(5):742-744.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6.029
:B
:1009-5519(2015)06-0878-03
2014-09-16
2014-10-25)
黃仕瓊(1969-),女,四川西昌人,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新生兒疾病診治工作;E-mail:203894293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