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琳,徐 瑾,莊建華,趙忠新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神經內科,上海200003)
神經內科臨床教學中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
張 琳,徐 瑾,莊建華,趙忠新
(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征醫院神經內科,上海200003)
為適應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需要,結合目前的醫療環境及神經內科教學情況,該文討論了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分析了當前的醫患狀況,并具體從重視醫患溝通技能,培養醫患溝通能力,增強溝通意識,注重人文教育以及提高教師自身素養,注重言傳身教等多方面進行闡述,強調醫患交流意識培養的提高,加強醫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社會責任感在當前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
醫生病人關系; 神經內科/教育; 學生,醫科; 臨床實習; 培養
醫患關系是醫護人員與患者在醫療診治過程中產生的一種特定醫治關系。近年來,隨著社會信息度的不斷透明化,人們對醫療事件的關注度不斷增加,醫患關系越來越受到關注,期間誤解矛盾也逐年增多。對于一名臨床醫生,醫患關系的良好處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將醫患間的矛盾、誤解縮減到最小,這勢必與醫患間良好的溝通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1]。因此,充分認識到醫患間溝通的重要性并應用及貫穿于臨床教學中,積極培養和促進臨床醫學生與患者及其家屬良好溝通交流的能力是當前臨床教學過程中值得重視的問題。
對于臨床醫學生而言僅僅掌握書本上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積極提高在臨床一線工作中的日常診療能力和與患者及其家屬交流溝通的能力,只有年輕醫生才是臨床科室以及患者所需要和受歡迎的?,F在作者就結合自身的神經內科臨床教學經驗,就如何在臨床教學中培養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現將體會總結如下。
當每一名醫學院校新生入校時,絕大多數醫學生都懷揣著一顆赤誠的從醫之心奔赴各自的學校,相信每位剛剛進入臨床實習的醫學生都帶著滿滿的熱情,夢想成為一名“仁心仁術”的醫者。但每年卻僅有不到1/5的畢業生最后走進醫院真正成為一名臨床醫生,在臨床一線工作,這不僅僅是因為就業困難、職業壓力大、待遇較低及殘酷的淘汰體制,還有一些不可被忽視的原因就是逐年加劇的醫患矛盾和人口老齡化結構的逐步改變,以及想要成長為一名合格的醫生,絕非寥寥數年之功,需要家人辛苦的經濟及精神支持,碩士、博士學業的多年深造等。這就導致最后能夠進入到臨床一線工作的年輕醫生已經為數不多,參加工作后還要時時面對各種不和諧因素帶來的醫患沖突,最后使得能夠堅持留在一線工作的年輕醫生進一步減少。尤其是當前醫學院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襲醫事件的頻頻發生,更從某種程度上動搖了學生和家長對其從醫之路的美好憧憬。各種惡性襲醫事件,導致年輕優秀的醫生死亡或多名醫護人員受傷,這對亡者的家庭猶如滅頂之災,更是對于從事醫療工作一線的醫護人員更是一段揮之不去的傷痛記憶[2]。
現代的醫學模式是在生物醫學模式基礎上形成的“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這種模式的形成更加適應了當代人的保健理念,也反映了現代醫學發展的方向和趨勢,那么在這種新的醫學模式下就對從醫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3]。在這種“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要求下,醫務工作者需要把患者更多地定位為整體社會中的一員,治療不僅僅是從患者自身疾病出發考慮,更多地應該從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甚至倫理學等多角度來考察和審視患者的健康狀況,實現從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到“以患者為中心”的轉變[4]。因此,在新的醫學模式要求下更需要加強醫學生人與人的溝通能力。
1999年,國際醫學教育組織制定了“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其中規定了醫學教育的7個基本方面,即包括醫學職業的價值、態度、行為和倫理;醫學科學的基本知識;交流與溝通的技能;臨床技能的掌握;群體健康和醫療衛生體系;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維。其中,交流與溝通的技能這一項被作為基本要求正式提出,即作為醫者除了需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外,與患者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更是成為衡量一名臨床醫學生是否合格達標的基本標準,是判斷其成長為全面素質人才的重要因素[5]。因此,對在校的醫學生和剛步入臨床工作的年輕醫生而言,醫患溝通能力至關重要。醫生這個職業有其特殊性,面對的是一個動態變化有思想的生命,而不是一般意義的產品,在治療過程中隨時會出現各種不可預知的風險及患者病情的進展變化,所以在臨床工作中必須時時溝通和交代病情,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間的聯系,建立坦誠信任的醫患關系。就神經內科而言,疾病繁多而復雜,有些疾病例如運動神經元病、多發性硬化等,本身就是慢性進展的不良疾病,預后較差診治過程長,期間患者可能反復復發,長期的疾病狀態不僅損傷著患者的軀體更是對精神的折磨,而且還背負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和家庭負擔,這就要求醫學生和年輕醫生學會了解和理解他人,同時學會運用多種途徑和方法進行交流,只有與患者建立了信任的合作關系才能更好地對其疾病進行科學的處理和診療,而且這對患者增強疾病認識,規范預后隨訪都有積極作用,如此才能達到維護患者健康、促進醫學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目的[6]。
“醫者仁心”一直是人們對醫生崇高職業道德的高度贊美。醫術只是體現仁術的一部分,現在國內外醫學院校的教育課程基本上由自然科學、社會人文、醫學三大類部分組成,從而使醫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夠更加平衡、合理[7]。在醫學科學高速發展的今天,更要注重人文教育。對于醫學生而言,除了扎實的醫學基本功外,加強人文修為和各種文化背景學習才是醫學人才培養的基石。所謂人文教育,即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8]。這種精神是由內外多種條件影響所養成,包括博大的文化知識滋養、高雅的文化氛圍熏陶、優秀的傳統文化陶冶和深刻的人生實踐體驗等。具體到日常臨床教學中應該多鼓勵倡導醫學生多閱讀一些人文方面的書籍,不單單是醫學書籍,拓廣知識面,更要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從中提高人文素養、培養社會責任感,這樣在臨床一線遇到問題時,就能更好、更靈活地與患者交流,避免正面的沖突和誤會。比如在向患者及其家屬解釋交代病情時,由于他們沒有專業的醫學背景知識,對于很多學術的表達不能理解,這時需要醫學生運用通俗委婉而不偏頗的語言跟患者溝通。在醫學教育中,注重培養醫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樹立“以人為本”的醫學倫理觀念,不斷完善和融入“生物一心理一社會”的醫學模式[9],加強人文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新時期復合型醫學人才的必然要求。
剛從醫學院校走出的醫學生剛開始接觸臨床,面對患者時常會感到緊張和信心不足。臨床患者來自天南海北,語言及文化各不相同,有時學生會不知該怎樣去交流,這時就需要帶教教師給予他們引導。首先要提前與患者及其家屬做好溝通,給予醫學生充分的主動權,讓他們在日常的醫療學習中樹立信心,進入角色。當然,醫患溝通的背后是與扎實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臨床操作技能分不開的,只有對疾病的相關知識和診治了然于心,當談及病情、手術風險、療效、預后等方面時,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信任。因此,帶教教師應根據臨床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日常技能操作訓練項目,以此來強化、提高醫學生的醫學專業技能,增強其自信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0]。醫學生對醫患溝通重要性的認識,可通過開展多種活動來認識和提高,比如平時臨床見習中帶教教師的言傳身教,與專家學者面對面地交流,角色扮演和典型案例分析活動等,從而引導學生主動意識到醫患溝通的重要性。神經內科的疾病有其特殊性,要么危重急需搶救,要么病程較長,需長期隨訪醫治,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從某種程度上將決定患者未來的命運,甚至很多患者在急性疾病期過后面臨更多的是康復預防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患者的康復不光是醫生醫治好其患病的機體,還包括診治過程中的溝通和撫慰,比如腦卒中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性格脾氣多有改變,這時需要醫生的撫慰和引導,鼓勵和樹立其對抗疾病的信心和決心,做好與患者家屬的溝通工作并輔導其掌握出院后康復鍛煉的事宜。因此,醫患之間良好的溝通和信任將是貫穿疾病診治始終的主題,這不僅能夠幫助患者更好地克服疾病,同時對醫生臨床經驗及技能的提高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11]。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醫學院校的教師不僅僅是醫學知識的傳授者,其素養、品德以及言行舉止均會對醫學生未來的行醫模式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平日臨床帶教中,教師應對自身素養有更高的要求,工作中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醫德醫風,做到診療嚴謹認真、關心患者、態度和藹、服務周到等等,無形中傳授自身的價值觀和醫學態度。將醫患溝通的技巧和方法滲透到平時的臨床教學中,在日常示范中培養積極主動的溝通模式,把主動服務的理念潛移默化地傳授給醫學生,讓其在觀察帶教教師處理問題的方法時學會與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在臨床帶教中,對學生的錯誤表述及時糾正但不可當患者面批評,事后分析原因,引導醫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所在并找出解決方法[12]。在引導的同時,不能一味要求醫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而是應讓其自我思考、認識和總結,只有這樣才能培養醫學生強烈責任心及對知識認知的渴望,這對于學生而言,今后不論是從醫還是從事其他行業,都會受用終身。
總之,了解加強培養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并且采取積極的態度、措施進行專門的指導和教育,必定能取得良好的溝通效果,促進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
[1]王錦帆.醫患溝通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18-322.
[2]張海平,孫清超,常海霞,等.加強實習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新疆醫學,2013,43(8):175-176.
[3]羅飛,張澤華,侯天勇.加強醫患溝通能力培養提高臨床實踐教學質量[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3,10(7):901-902.
[4]郝建萍,郭新紅,哈力達·亞森.加強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培養的探索[J].繼續醫學教育,2013,27(6):39-40.
[5]梁嶸,胡曉樺,李永強,等.臨床醫學實踐中培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探索[J].華夏醫學,2013,26(6):1145-1147.
[6]張磊,隋汝波.內科實習醫生醫患溝通經歷的調查分析[J].醫學與哲學,2014,35(7B):87-89.
[7]楊亞楠,邵紅英,朱玉珍.如何培養與提高醫學生的醫患溝通能力[J].中國衛生產業,2014(20):46-47.
[8]曾琴,郭樹英,張紹蓉.醫患溝通培訓方法和培訓模式的研究現狀[J].全科護理,2014,12(2):115-116.
[9]陸韋,陸超.醫患溝通教學方法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11):1736-1737.
[10]張殿龍,王海霞,王亞東,等.在臨床醫學教學中注重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3(19):31-32.
[11]于婕,黃靜,馮新恒,等.淺談醫學生的醫患溝通教育[J].繼續醫學教育,2014,28(8):107-108.
[12]程艷香,周利梅,丁錦麗.醫學生的培養現狀及培養策略的探討[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4):671-672.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6.059
:B
:1009-5519(2015)06-0938-03
2014-10-29)
上海市科委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3ZR1450500)。
張琳(1981-),女,山東淄博人,博士研究生,主治醫師,講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臨床工作;E-mail:zhlin116@hotmail.com。
趙忠新(E-mail:zhaozx@medmail.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