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晉,楊 強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重慶400010)
多專業協作提高神經外科研究生教學質量探討
陳 晉,楊 強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神經外科,重慶400010)
目的探討提高神經外科研究生教學質量的新方法。方法選擇重慶醫科大學2013級神經外科專業碩士研究生共29名教研組,采用新教學方法,即將神經外科學、神經解剖學、影像學3門課程有機結合,改變教學模式,通過教師相互聯系、相互溝通,共同開展一門新的課程,對考試情況、臨床階段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臨床工作實踐中對臨床問題的分析、判斷、解決的能力等綜合表現進行評估。另將神經外科2012級碩士研究生26名作為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兩組的教學效果。結果(1)理論測試:教研組成績優秀率[79.3%(23/29)]、合格率[100.0%(29/29)]均優于對照組[46.2%(12/26)、92.3%(24/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臨床綜合考核:教研組成績優秀率[51.7%(15/ 29)]、合格率[96.6%(28/29)]均優于對照組[34.6%(9/26)、88.5%(23/2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多專業協作的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能夠提高研究生教學質量、提高臨床綜合能力的教學方法。
合作行為; 教育,研究生; 多專業協作; 神經外科; 教學質量
神經外科研究生的教學是臨床教學的難點之一,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是每位從事神經外科教學人員所關注的問題。神經解剖學是學習神經外科學的基礎,對神經解剖知識的掌握情況,直接影響到教學的質量和效果[1],同時,在神經外科臨床工作中,影像學檢查是神經外科疾病診斷、指導治療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手段,而影像學又是以人體解剖學知識為基礎,各種檢查方法都是以人體不同部位各種器官的系統解剖和斷面解剖的結構形態為依據,在醫學影像學的臨床診斷中,始終貫穿著解剖基礎知識的運用,而神經外科學的診斷和治療更是離不開神經解剖學和影像學的知識[2-3]。作者在研究生教學中引入多專業協作(神經外科學、神經解剖學、影像學)的方式,進行了一些實踐工作,取得了較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重慶醫科大學2013級神經外科專業碩士研究生共29名作為新教學方法對象,即教研組,均為男性,年齡22~24歲。另選擇神經外科2012級碩士研究生26名作為對照組,均為男性,年齡23~25歲。
1.2 教學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教學方法,即分別安排神經解剖學、影像學、神經外科學課程,3門課程相互獨立授課,教師之間未對所授課程的內容、形式、結合點進行溝通和共同備課。教研組學生采用新的教學方法,具體如下。
1.2.1 教學內容 根據神經外科學對本專業碩士研究生的教學要求和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及教學課時數,明確神經外科的重點、難點內容:(1)顱內壓增高的機制和常見原因;腦疝的臨床表現及機制,包括小腦幕切跡疝和枕骨大孔疝。(2)掌握腦損傷的機制、不同機制的損傷效應;顱底的解剖特點,講解顱底骨折的臨床表現。(3)掌握常見的顱內腫瘤的類型、組織學來源、好發部位和臨床表現。(4)脊髓壓迫癥,脊髓的解剖生理特點,講解脊髓壓迫時椎管內結構代償變化和病理生理變化,闡明常見的臨床表現特點、解剖基礎和意義。(5)掌握高血壓腦出血的好發部位和手術指征;顱內動脈瘤的分類、分型、破裂前后的主要臨床表現;掌握血管畸形的臨床表現和診治方法。
1.2.2 教師安排 該門課程是一門新開展的課程,而且需要授課教師不僅只是熟練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還需要熟悉相關專業知識,因此,授課教師選取高年資講師以上級別的教師任課,保證了教學質量和水平,同時有利于新課程的開展、總結和提高。
1.2.3 教學地點 教學地點選擇在解剖教研室,利于以尸體及解剖標本為基礎開展教學。因為解剖學是一門形態科學,離不開教學標本,以及實際操作的練習,同時,還可借助多媒體,可以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便于記憶。由于研究生人數少,能夠得到更多與教師的互動機會和動手機會,可以明顯地提高教學質量及效果。
1.2.4 課程時間安排 一次完整的課程安排定為5個學時:(1)第1個學時,主要學習神經解剖學知識,以尸體及解剖標本為基礎,輔以多媒體教學,利用三維重建軟件構建人體三維模型,極大地提高了解剖學教學效果[4],這是學好神經外科的關鍵和基礎,使學生熟悉相關的解剖知識,著重掌握與神經外科臨床關系緊密的解剖結構和特點,如要掌握視力視野損害的臨床表現,就必須熟悉視神經、視交叉、視束、視放射、視覺中樞(枕葉)等的解剖結構,否則,不可能掌握相關的臨床專業知識,更不用提進行相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本節課將為進一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2)第2個學時,以本次講授的解剖學內容為基礎,進行相應的影像學知識學習,主要包括MRI和CT,著重講解正常結構與病變時所表現的影像學差別,以及類似疾病之間影像學表現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的鑒別,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影像學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結合[5]。神經系統結構的影像表現復雜,只有掌握了扎實的解剖知識,才能學好并理解神經系統結構及相關疾病的影像表現和知識,通過對疾病影像學表現的熟練掌握和分析判斷,才能對神經系統疾病做出比較準確的診斷,為進一步治療提供良好的參考。(3)第3、4個學時,結合本次學習的神經系統疾病相關的解剖及影像學知識,運用多種信息技術手段的多媒體教學[2],講解與之緊密相關的神經外科疾病的特點、臨床表現、治療方法,例如講解腦膜瘤時,首選提出其組織來源,結合神經解剖,就能使學生理解記憶病變常見的部位,同時講解影像學的表現形式、特點,根據病變解剖學定位及功能作用,就容易使學生系統、全面地掌握相應的疾病知識。通過多專業協作,學生更容易掌握和記憶相關的臨床知識,將明顯提高學習的效果。(4)第5個學時,需要3個專業的教師共同參與,主要通過教師提出具有代表性、關鍵知識點的典型問題,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的解答,也培養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提出在學習中的困惑、疑問、困難,幫助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這樣有利于從解剖、影像、臨床三方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解答,不僅使學生能夠獲得滿意的答案,更能從整體上、系統上掌握相關知識。
1.2.5 教學效果評價 由于教師資源不足,未進行分組,其教學效果主要通過以下幾點進行評價:將兩組研究生考試情況進行比較和分析,包括研究生進入臨床階段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及研究生臨床工作實踐中對臨床問題的分析、判斷、解決的能力等綜合表現。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u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研究生知識點理論測試情況比較 教研組研究生知識點理論測試成績優秀率為79.3%(23/29),合格率為100%;而對照組成績優秀率為46.2%(12/26),合格率為92.3%(24/26),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研究生臨床綜合考核情況比較 教研組研究生臨床綜合考核成績優秀率為51.7%(15/29),合格率為96.6%(28/29),而對照組成績優秀率為34.6%(9/26),合格率為88.5%(23/26),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目前,神經外科研究生開展的課程有:神經外科學、神經解剖學、影像學等專業,但是各個專業是分別上課,互相沒有聯系溝通,導致學生就只有學習單一專業的內容,各專業之間不能融會貫通,學生覺得學習枯燥,且不容易掌握。針對研究生學習上的困惑,使神經外科學、神經解剖學、影像學專業的教師相互聯系、相互溝通,共同開展一門新的課程,即多專業協作的教學模式,使神經外科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為進入臨床學習和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要求研究生在學習臨床專業知識(神經外科)時,還需要有扎實的基礎專業知識(神經解剖學),以及相關專業知識(影像學),研究生只有全面掌握這些知識,才能在臨床實際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才能在提高、發展本專業診療水平上獲得創新和突破。多專業協作,將目前孤立的神經外科學、神經解剖學、影像學專業的學習,轉變為從解剖基礎、臨床知識、影像輔助的系統學習,避免目前學生在學習臨床時,解剖知識已經遺忘,不能很快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的弊端。通過神經外科學、神經解剖學、影像學專業的教師相互聯系、相互溝通,以及集體備課組建設的形式來推動基礎醫學課程、基礎醫學課程之間和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交叉、滲透和鏈接[6],共同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共同承擔教學任務,既是為了培養高素質、創新型的神經外科優秀醫學人才所作的一項教學改革,也將使神經外科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學生更容易牢固掌握神經外科相關專業知識,快速融入臨床工作之中。在開展本門課程的過程中,也將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運用其中,比如PBL教學法[7],CBL教學法[8],以學生為中心,由教師指導和輔助,讓學生自身構建所學知識體系的建構主義教學等[9],在臨床教學中均體現出了一定的優勢。本研究結果顯示,教研組知識點理論測試成績優秀率、合格率為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教研組研究生不僅能掌握扎實的神經解剖學、影像學、神經外科學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把所學的基礎知識與臨床需要緊密聯系、融會貫通,學生對所學知識容易理解、記憶深刻,能夠很快掌握臨床知識和技能。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教研組臨床綜合考核成績優秀率、合格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教研組研究生對教師的提問能夠較全面地進行回答,在案例分析時,思維清晰、邏輯性較強,對診斷的依據,包括癥狀、體征、影像學表現及發病的解剖基礎等掌握較熟練。
在開展本項新的教學課程中,還存在一些需要完善和改進的方面:由于本課程為新開展項目,教師資源及學生人數限制,未能進行隨機分組研究,有待后期進一步完善;如何優化和最終確定神經解剖學、影像學、神經外科學各個專業的教學內容及課時;如何增強各個專業的內容相互融合、相互銜接,使之成為一個整體;如何安排和開展各個專業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順序。只有不斷探索、勇于創新,才能使神經外科研究生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得到不斷提高,才能使神經外科學專業研究生的學習效果、知識水平和臨床技能等綜合能力不斷提高,促使神經外科學整體水平不斷發展,為人民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1]陳晉,程遠.重視神經解剖學提高神經外科學教學質量[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22):3514-3515.
[2]李朝暉,魏君,呂忠文,等.3D解剖圖像、臨床視頻短片和影像學三維圖像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3,17(9):1734-1735.
[3]丁國旭,高杰.醫學影像學教學改革的思考[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16):2618.
[4]李鑒軼,趙衛東,張美超,等.醫學影像資料三維重建及在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解剖學研究,2007,29(2):154-156.
[5]石士奎.醫學影像學教學中應重視臨床實踐的重要性[J].中國醫學工程,2014,22(6):186.
[6]王錦,黃瑞萍.通過集體備課加強臨床醫學專業基礎醫學教學團隊建設[J].衛生職業教育,2010,28(18):41-42.
[7]石鑫,姜梅,郝玉軍,等.PBL模式在神經外科研究生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9):117-118.
[8]陳菊祥,盧亦成,陳超,等.CBL教學模式在神經外科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0(1):207-209.
[9]蔣曉帆.建構主義在神經外科學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3,21(4):815-817.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6.063
:B
:1009-5519(2015)06-0947-03
2014-10-10)
陳晉(1975-),男,重慶大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及教學工作;E-mail:dazushik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