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露
(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骨關節科,四川瀘州646000)
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體會
文 露
(瀘州醫學院附屬醫院骨關節科,四川瀘州646000)
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要點進行總結,從而為臨床護理提供合理的依據作為參考。選擇該院在2012年1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54例實施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針對膝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采取心理安撫、飲食調節、指導關節功能、術后切口引流的護理、肌力恢復訓練、患肢血液循環的觀察以及疼痛護理等護理措施。所有患者均實現較好恢復,傷口全部實現一期愈合,可以保證正常的肌力和膝關節活動度,并未發生嚴重并發癥。保證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的關鍵就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后護理,所以應該采用綜合全面的護理模式,最終使患者的護理高效性得到確保。
膝關節,人工; 膝關節置換術; 圍手術期護理; 護理
現在我國的人口老齡化缺失越來越嚴重,導致了逐漸升高的慢性關節炎病變,其中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退行性骨關節等。作為人體最為重要的關節,膝關節可能會由于膝關節外傷、退行性膝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而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受到十分嚴重的影響。采用內科的方式針對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退行性骨關節進行治療往往沒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因此需要采用關節游離體清除手術、骨刺清除術及人工關節置換術等方式進行治療,其中最為有效且治療最徹底的方式就是人工關節置換術。由于人工關節置換術具有較大創傷及較多的術后并發癥,因此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才能使并發癥的發生率得以有效降低,使手術效果得到有效的保證[1]。選擇本院收治的54例實施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后的護理要點進行總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在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54例實施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其中女24例,男30例;年齡38~74歲,平均52.7歲;膝關節創傷7例,退行性膝關節炎21例、類風濕性膝關節炎26例。所有患者都出現了運動功能受到限制、腫脹以及膝關節疼痛畸形等臨床表現,經過內科實施保守治療無效之后,選擇采用人工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
1.2 結果 患者的關節功能得到恢復,膝關節疼癥狀得到緩解是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最為主要目的。經過精心治療以及護理,54例患者均實現較好的恢復,52例患者傷口實現一期愈合,2例患者傷口有少許淡黃色滲液,經過反復換藥后愈合。所有患者均可保證正常的肌力和膝關節活動度,并未發生嚴重并發癥。
2.1 疼痛護理 膝關節疼痛在膝關節置換術后是難以避免的,因此必須要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使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最大限度降低。與此同時,相關的護理人員必需要對可能使患者疼痛加重的因素進行充分考慮,對患者體位進行擺放時注意動作輕柔,防止各種不合理操作,比如過多的操作次數以及過緊的包扎等。除此之外,還要以患者的自身狀況以及疼痛評分作為根據,對止痛藥物進行選擇,同時將合適的劑量制訂出來。
2.2 患肢血液循環的觀察 要對患者患肢的色澤變化及皮膚溫度進行密切觀察,一旦發現患者出現血液循環障礙等異常情況,比如皮膚色澤發紫及溫度較低的情況出現在患者末端的皮膚就意味著動脈供血不足、血液回流不暢,此時需要對患者夾板的松緊度進行適當調整,使患者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2]。
2.3 指導關節功能 相關的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術后康復進行指導,在完成手術之后應該抬高患者的患肢,使其腫脹能夠及早消退,初期需協助患者完成下肢被動運動,使其愈合不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協助患者進行下肢運動,使患者的下肢靜脈回流的通暢性得到保證,然后逐漸讓患者進行下肢自主運動,并進行下肢肌肉自動收縮。
2.4 術后切口引流的護理 在完成手術將患者推入病房之后,相關的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的膝關節引流管進行妥善處理,必須對無菌原則進行嚴格遵守,防止出現繼發感染的情況。要對患者的引流管是否出現歪折、彎曲以及松脫現象進行定期檢查,使其管道的通暢性得到保證。要對顏色和引流量進行客觀的觀察和記錄,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就要及時進行匯報,從而能夠最快地采取處理措施。如果每天不超過50 mL的引流液,引流管可以拔除。
2.5 飲食調節與護理 在對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進行護理時同時要加強對患者的飲食以及生活的指導。由于膝關節置換術患者具有較大創傷,同時具有加快機體應激代謝,增加了患者對水分以及蛋白質營養物質的需求。護理人員應該將患者的個人喜好作為參考依據,從而將合理的飲食方案制訂出來,要保證每天維生素及蛋白質等的供應量,同時還要防止過多的攝入糖類,保證水分的充足[3]。
2.6 心理安撫護理 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具有較長的恢復周期,因此很多患者及其家屬都存在嚴重的焦慮以及緊張情緒,最終使患者的通氣治療效果以及依從性受到極大影響。護理人員在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交談的時候需要保持關心的語氣和口吻,將功能恢復訓練的情況及該病的治療效果介紹給患者及其家屬,并且對患者進行積極安撫,使其具有良好的心態。同時,護理人員還要與患者及其家屬建立起良好的護患關系,保證能夠進行有效溝通,這樣就能夠幫助患者將康復的信心樹立起來,并且使患者具有良好的治療依從性。
2.7 肌力恢復訓練 在將膝關節人工關節置換術完成后,需要對患者的下肢肌力鍛煉及恢復關節功能予以注意,避免出現下肢肌肉失用性萎縮以及關節粘連活動受到限制的情況。要對引流管是否通暢進行檢查,對引流量以及引流液體的形狀進行觀察和記錄,防止由于不通暢的血腫引流而導致關節的活動受到影響[4]。
膝關節是全身最大結構復雜的關節,運動功能要求較高[5]。在針對慢性關節炎病變,特別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及退行性骨關節等膝關節病變進行治療的時候采用人工關節置換術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然而該項手術非常復雜,具有較高的膝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以及繼發感染等并發癥發生率,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手術難度,因此在臨床上非常重視患者的預后改善情況、降低使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同時還能夠保證患者具有良好的手術效果。本院針對膝關節置換術術后患者采取全方位的護理措施,效果比較明顯。在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之后,作為一種病理以及生理狀態,疼痛癥狀往往比較常見,其不僅使患者的體內激素水平出現波動情況,同時還會非常顯著地影響到患者的心理狀態。在對患者進行康復訓練的過程中,如果沒有采取有效的鎮痛措施,就會使患者無法接受,而且會對患者的痊愈時間產生影響。大量實踐證明,針對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無痛護理,能夠使患者術后的疼痛感得到有效緩解,并且可以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使患者的關節活動度得以提升[6]。要對患者的患肢進行固定,使患者的患肢時刻保持在正確位置。針對外夾板固定患者進行護理時,應在手術之后采用軟墊對患肢墊高大約25 cm,這樣能夠使足部避免受到壓迫。在針對石膏固定患者進行護理時,在石膏干燥之前需要使患者避免各種活動,防止由于石膏變形最后使患者的治療效果受到影響,此外,還要使石膏保持清潔[7]。由于長期制動以及血管內膜受損等情況往往會導致膝關節人工關節置換術患者出現繼發下肢深靜脈血栓。有國內研究報道,膝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高達47.1%[8],嚴重降低患者生活質量[9]。一旦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就會使患者的治療效果受到影響,因此需要對這一情況進行積極預防。在手術完成后的第1天就要讓患者適當地進行小幅度的關節活動,并且進行一系列的被動運動以及收縮下肢肌肉的主動運動。鍛煉時需要注意逐漸增加關節屈伸角度,千萬不能夠在明顯疼痛時盲目發力。大量實踐證明,每隔2 d患者增加10°的屈伸角度,在半個月之后增加110°的屈伸角度是最為科學的鍛煉幅度[10]。護理人員需要針對患者個體差異幫助其個性化的恢復方案制訂出來,這樣能夠保證使患者得到良好預后。
綜上所述,保證患者膝關節功能康復的關鍵就是人工膝關節置換術術后護理,所以應該采用綜合、全面的護理模式,主要措施為心理安撫、飲食調節、指導關節功能、術后切口引流的護理、肌力恢復訓練、患者血液循環的觀察及疼痛護理等,最終可使患者的護理高效性得到確保。
[1]錢文偉,翁習生,林進,等.一期雙膝關節與單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并發癥比較[J].中華骨科雜志,2008,28(4):298-301.
[2]劉小梨,張紅霞,彭婷,等.圍手術期心理護理對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患者的影響[J].中國全科醫學,2013,13(5S):79-80.
[3]李東文,徐燕,吳海山.全膝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疼痛控制現狀及思考[J].實用醫學雜志,2007,23(18):2814-2815.
[4]李為,蔣毅,周一新,等.高屈曲度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J].中華骨科雜志,2008,28(10):828-832.
[5]張曉茂.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護理[J].醫學信息,2011,24(7):2875-2876.
[6]Berend KR,Lombardi AV Jr,Mallory TH.Rapid recoveryprotocol for peri-operative care of total hip and total kneearthroplasty patients[J].Surg Technol Int,2011,13:239-247.
[7]孫玉勤,楊潔.全髖全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應用足底動靜脈脈沖系統減輕患肢腫脹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08,15(8):59-61.
[8]Isaac D,Falode T,Liu P,et al.Accelerated rehabilitation after total knee replacement[J].Knee,2012,12(5):346-350.
[9]許蕊鳳,趙楠,朱薇.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情況初探[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0,20(24):3784-3786.
[10]Mizner RL,Petterson SC,Snyder-Mackler L.Quadriceps strength and the time course of functional recovery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J].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2005,35(7):424-436.
10.3969/j.issn.1009-5519.2015.06.055
:B
:1009-5519(2015)06-0929-03
2014-09-26
2014-10-20)
文露(1987-),女,瀘州高壩人,主要從事骨關節科臨床護理工作;E-mail:5227502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