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伊恒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對資產保值增值的意愿日益強烈。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的理財業務成為了人們的重要投資渠道之一。然而,國內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存在理財產品品種較少并同質化嚴重、分業經營限制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缺乏高素質的專業理財人員、存續時間較短和風險控制能力較弱、個人理財業務潛在風險較大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文以中國農業銀行為例,客觀的分析其理財業務競爭能力并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為中國農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商業銀行;個人理財;問題;對策
一、引言
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帶來的個人收入和民間資本的空前增加,人們面臨著如何處置閑置資產的問題,對資產管理的渠道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目前,個人理財業務已經成為國內最具活力和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股票市場不景氣、房地產市場泡沫、存款利率下調、通貨膨脹等問題的出現,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調整投資方向,尋找穩健的投資渠道,以實現閑置資產的保值增值。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以及監管的放松,證券公司、期貨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之間的競爭壁壘被打破,資產管理行業競爭加劇。這些現象表明我國已經進入“大資管時代”。
對個人投資者而言,由于家庭、工作的影響,投入到理財計劃中的精力有限,難以充分掌握每個投資品種的信息,因此需要專業的理財機構為其制定投資計劃,代理投資。居民參與理財業務可以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規避通貨膨脹風險,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穩定生活預期。
對商業銀行而言,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是銀行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必然要求。發展個人理財業務有助于商業銀行拓寬收入來源,緩解流動性過剩的資金壓力,提高化解風險的能力,進一步提升銀行形象。近些年,國內商業銀行都推出了帶有自己品牌的理財業務,但發展水平還不夠成熟。同時,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和互聯網金融的開放,國內商業銀行面臨的競爭壓力日益增大,尤其是高端客戶資源的爭奪。為留住優質的客戶資源,在個人理財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商業銀行、外資銀行、民營企業等企業紛紛推出各類理財產品,如花旗銀行推出的“貴賓理財”、招商銀行推出的“金葵花系列理財”、阿里巴巴發行的“余額寶”、騰訊推出的“微信理財通”等。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會擠占商業銀行個人理財市場的部分份額。但是,由于監管空間的不足,網絡理財的風險也不可忽視。
中國農業銀行作為境內較早推出個人理財服務的銀行之一,其理財業務發展情況是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的一個縮影。與國內其他商業銀行一樣,農行一直重視本行理財業務發展,樹立品牌,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研究這些問題,有利于農行進一步拓展個人理財業務,從而在整個金融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因此,十分有必要對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進行深入的探討,提出未來發展的策略。
二、中國農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存在的問題
1.理財產品品種較少,同質化嚴重
理財品種的豐富性是吸引客戶的一個重要因素,會直接影響個人理財業務的未來發展前景。至2013年年末,中國農業銀行共發行個人理財產品40959億元,但是理財產品的設計與其他商業銀行類似,尚處于粗放式發展階段,產品大眾化、同質化現象明顯。目前農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整體技術含量較低,幾乎都是證券、基金、外匯、保險等投資產品的組合,缺乏創新產品,不能滿足消費者差異化的需要。
2.分業經營限制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政策,這雖然可以保障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和風險控制,但極大的限制了商業銀行業務的進一步拓展,也削弱了商業銀行在個人理財業務上的獲利能力。雖然自2012年以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監管有一定的漏洞,混業經營態勢有所顯現,但是由于銀行理財業務缺乏法律主體投資地位,在投資過程中仍舊需要依靠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計劃完成。
目前,中國農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實際操作過程多數是在理財產品推出之前,農行已經在市場上持有了理財資產,然后根據這種資產的預期收益情況來確定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最后再向客戶募集資金。這雖然有益于做好理財產品收益和期限的匹配,但實際上是農業銀行將收益讓渡給了客戶,理財產品的定價策略、投資組合范圍受到限制,影響了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
3.缺乏高素質的專業理財人員
個人理財業務是一項綜合性的金融服務,要求從業人員不僅掌握理財的專業知識,還需了解證券、保險、投資、衍生品、房地產等各方面的金融知識。作為業務與客戶之間的“橋梁”,從業人員所扮演的銷售兼顧問的角色舉足輕重,其素養不僅關系到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率,還會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決策。
目前,農行擁有16000余名國內金融理財師、2100余名國際金融理財師以及700余名理財管理師。但是,由于理財從業人員準入門檻較低,“重銷售輕金融”的情況比較普遍。理財一線人員缺乏服務意識和責任感,通常為了完成指標,許多理財經理在沒有充分揭示風險的情況下就與客戶簽訂理財協議。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個人理財業務的操作風險,同時也會制約商業銀行提供優質理財服務的能力。
4.風險控制能力較弱,個人理財業務潛在風險較大
由于個人理財業務起步較晚,中國農業銀行缺少專門的理財服務系統支持,尚未建立專業的客戶資料分析系統。這使得農行在提供理財服務時不能對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全面分析和監控,不利于理財業務的進一步開展。為了吸引客戶,農行為理財產品標注的了較高的預期收益率,保本型理財產品一旦不能達到預期收益率,農業銀行將會動用持有的現金頭寸去彌補損失,這會影響其流動性,加大運作風險。
在開展外幣理財產品時,其投資標的主要為外幣結構性存款、高等級債券、股指期貨、拆放境外同業等;而目前中國農業銀行對衍生產品的風險對沖手段還不夠完善,尚未形成健全的風險管理組織體系,風險控制能力較弱。如農業銀行的“金鑰匙如意”系列理財產品,由于受到黃金價格下跌、外幣貶值等影響,沒有實現預期最高收益。
三、中國農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對策
1.細分市場,引導市場,創造市場需求
中國農業銀行有著豐富的網點資源,縣域資源作為農行獨特的市場定位是其保持競爭力的最大優勢。農行應強化客戶的投資理財意識,大力推廣“投資組合”理念,在留住高端客戶的同時積極發展中低端客戶,擴大目標客戶范圍。樹立“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效益為目標”的信念,注重將客戶關系經營和個人理財業務有效結合,和客戶保持良好持久的信任關系,提升績優客戶的擁有率,促進理財業務與存貸款業務、銀行卡業務、網銀業務等不同業務捆綁銷售和聯動效應的實現,從而增加零售金融業務對農業銀行營業收入的貢獻度。
個人理財業務作為低風險的中間業務,對優化銀行資產結構、增加銀行利潤具有重要作用。農行應繼續發揚“金鑰匙”的理財品牌形象,通過準確的服務定位和文化內涵,贏得客戶的持久信任,從而提升農行理財業務的市場競爭力。
積極研發新型理財產品,變革業務創新模式,賦予真正貼近市場、了解客戶需求的基層從業者自主創新權限和空間,建立信息反饋機制。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樣化的市場需求,研發團隊要積極推出富有農行特色、適應性強、反應迅速的新型理財產品。
2.加強金融機構間合作,共同促進理財市場的發展
隨著國外商業銀行的涌入和互聯網金融的開放,使得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面臨著空前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商業銀行還不能直接在銀行間市場以外的市場進行投資,國內理財市場基礎設施還不夠完善,因此,商業銀行加強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合作成為必然趨勢。
農業銀行在今后的發展中應加強與信托投資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期貨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外資銀行等合作,探索新的理財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理財服務和產品的層次。加強機構間的合作,可以共享高新網絡技術平臺,從而提高農行理財業務的熟練水平和服務質量,從而滿足市場需求,促進農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的全面發展。
3.提高從業人員素養,強化理財團隊建設
農行應充分發掘理財人才,加強對理財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其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理財服務的能力。完善績效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科學考核理財人員的業績水平和服務情況,做到責、權、利相匹配,從而調動其工作的積極性。
個人理財業務的開展,不僅需要素質較高的理財經理,還需要能管理金融產品的管理人才和相關的計算機軟件開發人才。農行應建立一個市場信息共享的平臺,有利于理財人員及時獲取市場信息,在分析市場走勢的基礎上為客戶進行投資分析。加強理財團隊建設,發揮已有理財人員的優勢,擴大人才儲備,從而提高農行個人理財業務的整體水平。
4.建立健全理財業務風險管理體系
個人理財業務有其天然的不確定性,如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建立并完善理財業務市場風險管理制度和管理體系至關重要。農行須建立包括個人客戶信息、個人客戶資信評級、個人客戶信用風險管理在內的系統,降低風險,實現動態金融服務。
同時,農行在研發、銷售和管理理財計劃時,應對其成本收益、風險控制、內部價格轉移能力等方面進行測試,評估其可能出現的結果,制定相應的風險處置和應急預案。在未來的理財資金投向上應更多的投向債券等標準化資產;在理財資金的運作上應走向透明化,降低潛在風險。堅持穩健創新的風險偏好,完善風險組織體系和管理工具,不斷提升風險管理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把理財業務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王小丹.中國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模式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 2011(10).
[2]劉哲.我國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發展趨勢研究[J].全國商情:經濟理論研究,2008(19).
[3]殷劍峰.中國理財產品市場發展與評價[M].北京市: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0.(07).
[4]王蓉.農村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淺析[J].財經問題研究,2013(S1).
[5]Stephen M.Miller, Bernard Malamud,YongDong Zou. Geographic deregulation and commercial bank performance in U.S. state banking markets [J].The 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