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巧亭,才 紅
(長春工業大學 人文信息學院,長春 130122)
在我國的高校學科構建歷程中,人力資源管理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專業——22年前,中國人民大學率先設置,并一直引領學科發展。21世紀以來,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和高校擴招,已有200多所本科、高職院校開設了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了大批相關人才。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該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情況不樂觀,一項調查顯示:畢業生市場應用率較低,反映了該專業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的問題[1]。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由高職高專占主力的民辦高校應發揮靈活機動的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創新專業建設,突出實操定位,以此帶動課程、教學、師資等其他方面的資源整合。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及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管理學、經濟學及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人力資源管理方法與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問題的基本能力[2]。
以上是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目標的解讀,本科畢業生要達到的要求,就業面向的是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而多項數據顯示,中小型企業是民辦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去向。不難理解,民辦高校畢業生與重點院校畢業生相比沒有優勢,在事業單位和政府部門以及央企、國企崗位應聘上不具有競爭力。因此,把民辦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定位于中小型企業,我們的畢業生才能有適合自己的生存與發展空間。
中小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崗的素質需求決定著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需要新人能夠掌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技能,熟練操作各種辦公軟件,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組織與協調能力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他們更強調實踐應用能力,像人資六大模塊操作技能等,能夠直接上手。
因而,民辦高校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應立足地方中小型企業需求,以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為主,以公共管理、行政管理、社會保障為輔,根據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規劃、招聘錄用、薪酬管理、績效考核、人員測評、勞動關系等核心功能模塊,培養“人力資源管理技術專才”,重點培養學生動手和實際操作能力。
明確培養目標之后,要進一步將目標細化為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突出就業導向,落實在專業課程設置上。
課程設置要在專業建設目標的基礎上,凸顯實踐方向。通過調研當地企業特點,依托當地用人單位需求,制定合理的基礎課與專業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形成適應崗位需求的課程體系。基礎課包括管理學、統計學、會計學、經濟法、財務管理等專業理論課程;專業必修課應包括企業管理概論、人力資源規劃、員工招聘、員工培訓、薪酬管理、社會保險、績效管理、勞動關系管理等。專業選修課應包括人員素質測評、職業生涯管理、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管理軟件、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外語、人力資源管理實用文案等。專業課應適當增加實用性強的課程,增加實踐內容的課時,開設員工招聘與選拔、績效管理、薪酬管理等針對性強的課程。
此外,為了適應中小企業一人多用,一人身兼數職的現狀以及對管理類人才專業“泛化”的現實要求,在專業課程設置中還需要開設職業素養類課程,如口頭語言表達技巧、職業禮儀等。需要強調的是,因部分企業重視職業資格證,所以在課程設置中,要將職業資格認證項目貫穿于人才培養方案中,將學校課程知識和考證內容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畢業時,既拿到證明學識的畢業證,又能取得證明職業能力的資格證,獲得走向職場的第一塊敲門磚。
根據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民辦院校一方面要引進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另一方面,要通過專業培訓的方式,增加每位教師的實操經驗,提升每位教師的業務水平。學校可以利用產學合作的平臺,與當地企業建立互贏穩定的關系,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請企業管理人員到學校開設專題講座,互通互利,豐富師資結構。
教學評價要與學校辦學目標和專業培養目標相匹配。根據課程目標制定宏觀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教務工作評價標準、學生學習成績評價等專項評估標準,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大比例增加實用課程之后,在教學方式上要做出相應的調整。教師要傳統講授法要將案例故事融入其中,通過教學講授、組織學習討論、撰寫案例分析報告、教師歸納總結等過程來實現教學目的。民辦高校可以根據當地用人單位的情況,多采用本地化案例,增強生動性和參考價值。
從就業導向和實踐需要出發,民辦高校要建設好人力資源管理實驗室,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專業實驗平臺來提高學生的實戰經驗。實驗室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開發出各類應用軟件,創建了一個形象、直觀的人力資源管理模擬環境,讓學生通過模擬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各項操作和決策,在實驗室里進行企業人力資源的選拔、考核、評價、激勵等工作,同時通過互動性的決策結果和效果反饋,從而使學生加深對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和概念的理解,培養其掌握現代化管理方法和工具,具備應有的人力資源管理技能。[3]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應用知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實際中,由于多數高校都有產學合作項目,對于民辦高校來說,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負責人員應有先見,掌握當地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信息,通過各種途徑主動地和他們建立聯系,共同建設一個長期穩定的專業實訓基地。此外,為了充分利用企業資源,除了學校定點基地外,要積極發動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選擇、尋找實訓基地,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學生都有充足的時間和機會來應用所學知識,鍛煉自己的能力,提高實務水平。
[1]羅帆,肖文娟,孫澤厚.就業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模式創新[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9):51.
[2]文祺,尚淑榮,張鳳林,等.全國高校專業解讀[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2: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