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小瓊
重慶涪陵區人民醫院內二科,重慶涪陵 408000
糖尿病主要是指由多種原因所引起的代謝紊亂,其明顯特征為患者出現慢性高血糖[1]。糖尿病是當今臨床中極為常見的多發性疾病,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其患病率在逐年上升的同時,患者年齡愈發年輕化[2]。我國現有糖尿病患者超過3000 萬,位于世界第二位,豐富的糖尿病相關知識、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遵醫行為是有效預防與治療糖尿病的關鍵。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良好的遵醫行為對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患者長期良好的遵醫行為可使其血糖長時期維持在一定水平,從而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3]。為了更好地分析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與臨床療效的影響,從而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改善其生活質量,該院以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20例為研究對象,開展該研究,并報道如下。
該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期間共收治糖尿病患者220例,其中,男性120例,女性100例,患者的年齡為40~78 歲,平均年齡(55.5±4.5)歲,病程為1~10年,平均病程(4.8±3.5)年。隨機分組,對照組的110例患者中,男60例,女50例,患者的年齡為39.5~78.5 歲,平均年齡為(55.6±4.2)歲,病程為0.9~9.5年,平均病程(4.7±3.7)年;觀察組的110例患者中,男60例,女50例,患者的年齡為40.2~78.2 歲,平均年齡為(55.2±4.7)歲,病程為1~9.8年,平均病程(4.9±3.1)年。對照組與觀察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與病程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研究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生組織1999年制定的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的患者;符合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務規范相關要求的患者;年齡小于80 歲的患者;具有基本的認知與行為能力、能為自身行為負責、無明顯溝通障礙的患者。
研究排除標準:有其他嚴重疾病的患者;存在語言溝通障礙或有明顯精神疾病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按照常規治療和一般性指導。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重點開展飲食運動、用藥及相關行為指導。
1.2.1 飲食指導 飲食指導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不僅是治療糖尿病最基本、最常用的治療措施之一,且是運用其他方式進行糖尿病治療的重要基礎??茖W、合理的飲食指導不僅可減少患者對胰島素的需求量,且能夠有效減輕胰島-β細胞的負擔。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所有的治療均是在科學、合理飲食的基礎上進行的,若沒有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對患者進行系統的飲食指導,其他的相關治療均難以得到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對觀察組患者,建議其嚴格遵照飲食寶塔原則,根據患者身高、體重、勞動強度等因素制定個體化的飲食計劃,控制總熱量,做到定時定量定餐,保證食品多樣化,保持營養素均衡、三餐分配合理、多食用富含微量元素、纖維素的食物,按照低鹽、低糖、低脂的飲食原則進食。此外,在患者心臟功能允許的情況下,鼓勵糖尿病患者多飲水,并教會其餐前、餐后的血糖監測方法,從而更好地了解其體內的血糖變化情況,進而更為科學、合理的調整飲食結構。

表1 兩組患者的遵醫囑行為對比
1.2.2 運動指導 運動治療對于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應遵循個體化、循序漸進、量力而為、持之以恒的原則。適當、合理的運動不僅可以幫助糖尿病患者消耗飲食過多攝入的卡路里,減少脂肪堆積,且能夠促進患者體內的血液運行,發達肌肉、增強體質。此外,運動可有效提升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更為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向觀察組患者宣傳科學合理的運動方式、時間、運動量、運動的強度、運動的步驟和注意事項。對于未使用降糖藥物進行治療的糖尿病患者,應在餐前,即空腹運動,而對于已經運用降糖藥物進行治療的糖尿病患者,則指導其選擇在餐后1 h 運動。糖尿病患者的運動原則為在強度合適的情況下進行規律運動,有氧運動效果最佳。
1.2.3 用藥指導 絕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離不開藥物治療,醫護人員向觀察組糖尿病患者詳細講解相關藥物的用法、用量,以及用藥后將產生的不良反應等。指導患者選擇合適的部位正確注射胰島素,要求其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告知患者胰島素注射的注意事項,即餐前0.5 h 注射,注射后應按時進餐等。
1.2.4 遵醫行為指導 由于糖尿病屬于慢性代謝性的全身性疾病,以目前的醫療水平還不能根治,且常常伴有心腦血管、眼、腎、神經、皮膚等病變,病程長,所以糖尿病患者均需要終身治療。很多糖尿病患者很難接受并堅持正確的飲食、運動、監測血糖以及按時服藥。醫護人員通過積極宣教端正患者的治療態度、使其了解主動、積極治療,堅持治療的重要性,指導患者定時監測血糖情況、胰島素的正確使用劑量與方法,意識到合理飲食、控制體重、定期復診的重要性。此外,醫護人員對觀察組糖尿病患者家屬開展健康教育,使其為糖尿病患者提供舒適的休養環境,以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其生活質量。
運用SPSS 16.0 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與處理,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運用χ2檢驗,當P<0.05 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遵醫行為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為(6.04±1.45)mmol/L,餐后2 h 血糖為(8.82±1.49)mmol/L,對照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為(6.29±1.69)mmol/L,餐后2 h 血糖為(12.67±1.58)mmol/L,二者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與餐后2 h 血糖情況對比(mmo/L)
糖尿病病程較長,病情反復,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極易出現腎、眼、神經及心臟系統等嚴重并發癥,上述并發癥的發生是導致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4]。從而更好地控制血糖,改善生活質量。
健康教育在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主要是指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對糖尿病患者開展的教育活動,使其習得糖尿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糖尿病的癥狀、體征、并發癥及治療方式等以促使糖尿病患者自愿改變自身的不良習慣,最大限度減輕影響患者健康行為的危險因素,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5]。遵醫囑行為主要是指患者在治療后的一系列行為,例如按時服藥、控制飲食、合理運動、改變不良習慣等與醫囑的符合程度[6]。對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只有嚴格遵從醫囑才能夠合理控制血糖,阻止病情惡化。醫護人員應定期對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以增加糖尿病患者對此疾病的了解與認識,進而緩解患者緊張、焦慮、恐懼等負面情緒,增強其治療信心。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知識掌握情況與患者的文化程度呈正相關,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越多,血糖控制情況越好[7]。健康教育在有助于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患者自我行為監控能力的增強,可明顯改善患者遵醫行為的同時,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也具有重要意義,對糖尿病患者進行科學的健康教育不僅有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且有助于降低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降低其治療費用,減輕患者的家庭負擔。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者患者的遵醫囑行為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血糖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遵醫囑行為和臨床療效有直接影響,科學、合理的健康教育可更好地提高糖尿病患者的遵醫行為,提高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1]張麗,關美鳳,柳秀紅.健康教育與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和血糖控制的相關性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5,26(3):357-358.
[2]張萍,何芬,肖佐才.論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J].中國醫學創新,2013,10(8):62-64.
[3]曹衛華,隋萍,孫金紅,等.健康教育對提高Ⅱ型糖尿病患者遵醫行為的效果評價[J].中國健康教育,2005,21(9):697-700.
[4]雷曉紅.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認知水平與遵醫行為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3):359-360.
[5]陳倩,朱美玉.健康教育對社區糖尿病病人遵醫行為影響的研究[J].護理研究,2008,22(4):1118-1119.
[6]劉群.社區健康教育對糖尿病病人遵醫行為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2(19):109-111.
[7]張蓉,范仕瓊,賈先翠.家庭式健康教育對老年糖尿病療效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1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