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湖南長沙 410100
健康知識是人類獲得更加正確的生活方式的重要理論知識,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均在課程中加入了健康教育課程,其主要的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健康行為,并使其能夠對正確的健康知識進行掌握,增加現代大學生的保健常識,并提高我國大學生的身體素質[1]。該研究采用定期培訓的方法,經過為期6 個月的培訓后,對調查學生的各項數據進行整理,并將培訓前和培訓后的數據進行對比分析。
該次分析的對象是2014年新入學的大學生1200例,其中男性672例,女性528例,學生的年齡從20~23 歲不等,平均年齡為(21.27±1.41)歲。接受調查的學生在調查之前沒有接受過相關系統化的健康知識課程的教育,其相關行為習慣和健康知識的掌握均是在進入大學前自主形成的。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問卷請專家予以相關的指導,經過反復修訂后制成正式調查問卷。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生對于健康內涵的了解、對營養知識的掌握度、對健康行為的平納以及心理狀態等方面。利用各學院的輔導員完成學生進行問卷方法,采用不記名調查方式,并在學生填寫完畢后回收,本次共發放1200份問卷,有效回收率達到了100%[2-3]。在學生接受調查之后,即開始健康教育課程的培訓。健康課程培訓內容主要包括健康知識的概念、如何調理飲食、限制煙酒的好處、如何培養科學的作息規律、對意外傷害的處理方法、對環境污染的防護方法、對傳染性疾病的防護方法、衛生常識性問題等。每周3 課時,共進行為期6 個月的培訓,并在培訓結束后再次發放健康知識調查問卷,其內容與之前相似,以免調查結果收到影響[4-5]。
由1 表當中可以看出,1200名學生在接受健康知識課程培訓之后,其對于相關營養知識的掌握率相比培訓前有了明顯的提升,兩組數據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1200名大學生培訓前后營養知識掌握率對比表[n(%)]
從表2 中可以看出,經過對1200名學生的健康知識課程培訓之后,除不吸煙、不飲酒或少飲酒健康行為以外,兩組數據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余的健康行為執行率培訓后均較培訓前均有了明顯的提升,兩組數據之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從表3 中可以看出,1200名大學生在接受健康知識課程培訓之后,其心情愉快的心理狀態比例有了明顯的上升,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其他負向的心理狀態均較培訓前有了明顯的下降趨勢,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1200名大學生培訓前后健康行為執行率對比表[n(%)]

表3 1200名大學生培訓前后心理狀態對比表[n(%)]
調查情況顯示,目前高校在校大學生健康知識的了解程度較差,通過該次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大學期間開展健康知識課程培訓工作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們對于健康知識的掌握率,并且能夠培養學生們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行為,同時還能夠有效調整現代大學生不良的心理狀態,使得大學生們能夠在學校期間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對健康知識充分掌握,為以后的生活打好基礎。
[1]劉海燕,高艷.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建設[J].山東師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4):17-19.
[2]楊邦勇.自助式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14,12(5):483-487.
[3]李煥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對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作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4.
[4]周旖.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
[5]陳瑋.大學生健康素養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安徽:蚌埠醫學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