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平艷,佘秀英
(咸寧市咸安區永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湖北 咸寧 437000)
睡眠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生理活動,人的一生大約有1/3 的時間在睡眠中度過。雖然不同年齡段睡眠需要量稍有不同,但睡眠質量對每個個體都至關重要,對人的心身健康和生活質量有極其重要的影響[1]。睡眠障礙是一種持續相當長時間的睡眠數量和質量令人不滿意的狀況[2],常給個體帶來軀體不適和情緒困擾,而睡眠障礙在老年人群中頗為多見。本文就社區退休老人睡眠狀況及其相關因素進行調查分析,為進一步的干預提供科學依據。
1.1 對象 樣本來源于我院體檢中心2014 年5月接納的咸安區某社區集體體檢的退休老人,采用順序入組法選擇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入組標準:無明顯的視聽障礙和語言交流障礙;年齡在60~80 歲范圍;對本調查知情同意,明確表示愿意接受調查且有能力完成量表測評。排除標準:存在中度以上智能障礙或重性精神疾病;存在嚴重軀體疾病且處于急性發作期;存在嚴重的軀體功能障礙,生活不能自理者;近3 月內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存在明顯的心理應激者。
1.2 方法 采用現況不記名調查法,時機選擇在體檢結束后,地點固定在會議室,調查內容包括睡眠狀況及睡眠相關情況。作者根據研究目的請教相關專家,參閱相關文獻,自編睡眠相關情況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業余愛好、慢性疾病、居住狀況、職業類型、文化程度、經濟狀況、體育鍛煉、節制飲食、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健康自評等內容?;橐鰻顩r分有、無配偶2 種類型。職業類型根據退休前職業分為腦力勞動、體力勞動和混合型3 種類型。居住狀況分3 種情況,一是與子女同住;二是相對空巢:不與子女同住,但子女可經常探望;三是絕對空巢:不與子女同住且不能經常探望。經濟狀況根據老人可供支配收入,按照我市人均生活水平界定,每人每年收入<12000 元為較差,≥50000 元為較好,介于二者之間為中等。體育鍛煉、節制飲食、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和健康自評,分為較差、一般、較好3 個等級,由老人根據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實際情況確定。睡眠狀況用睡眠狀況自評量表(Self-Rating Scale of Sleep,SRSS)[3]進行測評。22 分為劃界線,≤22分可視為睡眠正常,>22 分以上可視為存在睡眠問題,其中23~29 分為輕度睡眠問題,30~39 分為中度睡眠問題,40~50 分為重度睡眠問題。由本文作者主持調查,老人獨立選擇答案,其他人不得施加影響,當老人有疑問時主試可以適當解釋,但不得暗示。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00 套,全部回收且有效。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 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本組100例SRSS 評分(24.15 ±6.15),評分≤22 分41 人,>22 分59 人;陽性率59%,其中23~29 分35 人,30~39 分19 人,40~50 分5 人。70 歲以上、無配偶、有慢性病、空巢、腦力勞動以及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健康自評較差者睡眠問題檢出率相對較高,有業余愛好、堅持體育鍛煉、節制飲食的老人睡眠問題檢出率相對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但睡眠狀況與性別、文化程度和經濟狀況無明顯關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不同特征老人睡眠狀況比較(n)
本文資料顯示,在接受調查的100例老人中,存在睡眠問題者59例,提示睡眠困擾在社區退休老人中比較普遍,如何進行有效干預,改善老人睡眠質量,是社區衛生工作者面臨的重大課題。通過對相關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多個因素與社區退休老人睡眠狀況有關聯,具體表現為:睡眠問題檢出率,70 歲以上高于70 歲以下,無配偶者高于有配偶者,有慢性病者高于無慢性病者,居住狀況不同,睡眠問題檢出率也顯著不同,絕對空巢老人睡眠問題檢出率最高,退休前職業類型對睡眠也有影響,腦力勞動者睡眠問題較多,家庭關系、鄰里關系、健康自評較差者,睡眠問題也較多,此外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對老人睡眠狀況有重要影響,有業余愛好、堅持體育鍛煉、節制飲食的老人,睡眠問題相對較少,而性別、文化程度、經濟狀況與老人睡眠狀況無明顯關聯,從統計學上尚不能證實它們之間是否存在內在關系。
慢性病是影響老人睡眠的重要因素,本文資料顯示,社區退休老人合并慢性病者占64%,而且隨著年齡增長呈現上升趨勢,70 歲以上老人合并慢性病的比例比70 歲以下老人更高,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糖尿病、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群常見的慢性病,此外,老年人器官功能均呈現衰退跡象,疾病困擾和功能衰退常給老人帶來身心痛苦,造成情緒困擾,嚴重影響睡眠健康。但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合并有慢性病者都存在睡眠問題,調查中發現,有些老人雖然合并有慢性病,但健康自評時他們選擇“較好”或“一般”,并沒有選擇“較差”,可見他們對待疾病有正確的認知,保持樂觀的心態,仍能獲得良好的睡眠,間接反映健康自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個體的情緒,從而對睡眠產生重大影響。近年來,空巢問題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4],空巢老人特別是無老伴者長期過著孤獨的生活,缺少親情交流和傾訴渠道,寂寞和憂愁難以排遣,容易產生焦慮抑郁情緒,影響老人睡眠;相對空巢老人,雖然沒有與子女一起生活,但子女能經常探望,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老人心理需要,撫慰了老人心靈,所以睡眠問題比絕對空巢老人要少得多。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無疑有利于睡眠健康,業余愛好、體育鍛煉、節制飲食有利于身心健康,帶來身心愉悅,也帶來良好的睡眠。體力勞動者可能也相對喜愛運動,心態也較腦力勞動者平和,因此睡眠問題也相對較少。家庭關系、鄰里關系是社區退休老人最主要的人際關系,家庭關系和睦產生良好的生活氣氛,鄰里關系融洽可給老人更多的溝通渠道和情感支持,帶來身心愉快,促進睡眠健康;反之,不和諧的人際關系容易帶來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影響睡眠。
綜上所述,社區退休老人睡眠質量堪憂,多種因素影響著睡眠質量。在臨床工作中,我們要針對影響老人睡眠的各種因素,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行干預,從而改善老人睡眠質量,促進心理健康。
[1]李晨,郎森陽.軍隊醫院住院醫師睡眠質量的心理社會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8):1175
[2]顧桂英,曾德志,樊學文.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初期睡眠障礙的調查分析[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3,27(1):61
[3]蘇燕,郭學兵,劉群英.考軍校士兵睡眠狀況與考試焦慮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7):1014
[4]佘秀英,巫建平.城區與農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2):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