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娟
(鄂州職業大學醫學院,湖北 鄂州 436000)
早產兒是當今新生兒醫學研究的重要內容。我國新生兒科住院患兒中有19.7%為早產兒[1]。早產兒是胎齡<37 周的活產嬰兒[2],各系統發育不完善,功能不健全,生活能力弱。為了提高早產兒的生存質量,我們對早產兒實施發育支持護理,并將發育支持護理的理念延伸至早產兒的家庭護理,以促進早產兒智能和行為的發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將2014 年6 月至2014 年11 月在鄂州市中心醫院NICU 住院的70例早產兒(Apgar評分5~9 分)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5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5例;胎齡28~36 周,體重1326~2412g,平均(2107±98)g。對照組中男19例,女16例;胎齡28~36 周,體重1278~2431g,平均(2083±101)g。兩組早產兒胎齡、體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早產兒于生后實施傳統護理。觀察組早產兒實施院內發育支持護理聯合出院后家庭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
1.2.1 院內發育支持護理 ①適宜的溫度和濕度。調節早產兒的室溫在24℃~26℃,濕度在55%~65%。根據早產兒的胎齡及體重,將箱溫設置在32℃~34℃。保持患兒腋溫在36.5℃左右,肛溫在37℃。②減少光線的刺激。早產兒需要一種類似子宮的幽暗環境和有規律交替變化的光照(黑夜和白晝)。晴天時,可在暖箱上覆蓋小絨毯或深色被單,調弱室內光線,拉緊窗簾;陰天時,可減少暖箱上的覆蓋,拉開窗簾。③減少噪音的刺激。室內音量控制在60 分貝以下,工作人員在室內應做到“走路輕、說話輕、操作輕”。將儀器的報警音量調低,對儀器的報警應快速反應并及時解決問題。④提供“鳥巢”式護理。用毛巾或小被套折疊后卷曲成像子宮形狀的橢圓形“鳥巢”。將鳥巢放入暖箱,再將早產兒放入預熱至33℃~34℃的鳥巢內,使其肢體有邊界感,類似子宮內的觸覺刺激。⑤維持體位的舒適。多置側臥位或俯臥位,減少胃食道返流。保持患兒下頜在中心位置或輕微向下內收,保持軀干直,膝蓋維持在中心位,臀部和膝蓋屈曲90°。避免頭部和頸部過度伸展,避免肩膀內收,避免四肢過度外展和內收。放患兒手于嘴邊安慰,發展手、嘴綜合能力。⑥減少侵襲性操作和疼痛刺激。各項護理操作集中進行,切忌突然驚醒患兒。操作前輕喚醒患兒,動作輕柔、緩慢。在注射前給喂養耐受的患兒吸吮10%的葡萄糖水。⑦提供非營養性吸吮。在患兒喂養尚未耐受時進行非營養性吸吮,可增加氧飽和度,促進吸吮反射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在實施侵入性操作前、哭鬧時進行非營養性吸吮可增進口腔滿足感,減少哭泣。⑧進行早產兒撫觸。給早產兒2 次/d,15min/次的撫觸,能促進血液循環。撫觸中面帶微笑地與早產兒輕聲交流,能滿足患兒的情感需求。腹部的撫觸也能增加早產兒的消化和吸收功能。⑨鼓勵父母參與發育支持護理。患兒住院期間,我們每日以電話聯絡告知患兒的情況,并通過拍照的方式向家長傳遞患兒的信息,減少家長的焦慮。允許隔天下午探視一次,幫助父母在真實情景中認識早產兒的行為及其意義,指導父母學會與早產兒交流互動,示范個性化的護理操作,如換尿布、沐浴等,以增進父母照顧患兒的信心。我們還定期舉辦早產兒健康講座、播放早產兒護理視頻、發放文字資料,以提高早產兒父母對發育支持護理的認知水平,為早產兒出院后在家庭開展發育支持護理奠定基礎。
1.2.2 出院后家庭護理干預 ①定期家庭隨訪。我們對觀察組的出院早產兒制定了1 份完整的家庭訪視計劃,生后6 周內每周訪視1 次,查看臍部是否愈合、黃疸是否消退、患兒精神、進奶量、大小便情況等,了解母親乳汁分泌情況,鼓勵堅持母乳喂養,給予母親衛生、飲食、營養方面的指導,提醒家長定期到醫院給嬰兒進行預防接種;3 個月內每2 周訪視1 次,并預約母親攜新生兒來兒保科體檢,根據測得的體重、身長、頭圍、胸圍進行體格評價,測定新生兒的行為能力;4~6 個月每月訪視1 次,指導輔食的添加方法,對各物質的需求量給予實際指導。②評估并改善家庭的物理和社會環境。我們通過觀察家長現場操作的方式評估他們對環境的認知,對錯誤的行為予以糾正。指導家長調節居室溫、濕度及光線,利用各種有益的物理環境刺激早產兒視、聽覺的發育。指導家長提供豐富的社會環境刺激,包括不斷和早產兒說話、唱歌、微笑、擁抱,鼓勵袋鼠式照顧等,協助在早產兒家庭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和互動交流。③指導父母正確實施康復訓練。對家長示教早產兒視覺、觸覺、聽覺等方面的訓練,同時指導家長對早產兒進行被動運動訓練,如全身撫觸、被動體操、游泳等,并根據早產兒動作發育規律,進行主動運動訓練如俯臥抬頭、拉手坐起、翻身等,6 個月以內每月指導1 次。④正確評價早產兒發育狀況。對觀察組早產兒進行定期的體格檢查和智力篩查測試,6 個月以內每月1 次,發現發育遲緩者及時進行強化訓練,如運動落后者進行功能操、游泳、康復按摩等。
1.3 觀察項目 對2組早產兒出生后6 個月母乳喂養率、體重、患病率、再住院率、死亡率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7.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如P <0.05,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組早產兒出生后6 個月母乳喂養率、體重、患病率、死亡率比較結果有顯著性差異(P 均<0.05),再住院率沒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2組早產兒出生后6 個月母乳喂養率、體重、患病率、再住院率、死亡率比較
早產兒是未成熟兒,生活能力低下,較足月兒更脆弱,存在各種高危因素,一出生即需住院治療。早產兒自己不能有效地控制正常的生理和行為反應,無法適應環境的刺激。發育支持護理的運用,改變了以往傳統的護理方法,把每個患兒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采取個性化護理,通過改變監護環境和護理活動,盡可能排除有害刺激,使刺激適度,注重患兒行為上的呼喚,提高早產兒的存活質量。早產兒的特殊性也決定了短期的住院治療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出院后需要在家中進行長期的護理。現代的醫學模式,兒科護理提倡“以患兒及其家庭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家庭護理干預是醫院護理的延續[3]。為使患兒在院外也能享受到優質護理,需做好院內護理與院外護理的銜接,開展早產兒家庭護理干預,把護理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家長,使其熟悉早產兒的生長發育特點,提高護理能力。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早產兒母乳喂養率、體重增長優于對照組,患病率、再住院率、死亡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意義。因此,針對早產兒個性化的發育支持護理不僅包括住院期間的護理行為,還要注重出院后家庭護理的成功延續,這樣對改善早產兒的預后,促進早產兒的生長發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齊華雪,陳平洋,袁紹麗.早產兒新生兒期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12,14(1):11
[2]崔焱.兒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48
[3]陸碧梅,陳敏華,梁海華.家庭護理指導對生長激素缺乏癥療效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06,21(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