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華
(松滋市中醫院放射科,湖北 松滋 434200)
排糞造影是功能性出口梗阻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方法,根據造影劑和注入方式的不同分為鋇液法和鋇糊法。本人收集了我院2010~2014 年87例同時經鋇液法和鋇糊法檢查的影像資料,分析其優缺點。
1.1 一般資料 本組87例,男25例,女62例;年齡20~71 歲。來就診前均有不同程度排便困難,量少次多,盆腔墜脹等表現。
1.2 造影方法 采用東芝500mA 數字胃腸機,鋇劑采用青島東風化工廠生產的(II 型)硫酸鋇。患者在清晨常規清潔灌腸,排便后進行檢查。鋇液法:將200g 硫酸鋇配制成60% (w/v)鋇液300ml,用注射器經肛門注入患者直腸。鋇糊法:取玉米食用淀粉150g,先用少量涼水溶解,然后用開水沖燙攪拌成糊狀,最后加入200g 硫酸鋇攪拌均勻,待冷卻后取300ml 用注射器經肛門注入患者直腸。鋇液法和鋇糊法的攝片體位及方法基本相同:被檢查者側坐于特制的坐便器上,作自然排便的動作時分別攝取靜息、提肛、力排及粘膜像。全部患者均先采用鋇液法排糞造影,20min 后行鋇糊法排糞造影。
1.3 診斷方法 ①直腸前突(RC):直腸壺腹遠端成囊袋狀突向前突出;②直腸內套疊(IRI):直腸粘膜或肌層松弛分離形成腸套疊(包括直腸粘膜內脫垂);③會陰下降(PD):力排時肛上距≥31cm(經產婦≥36cm);④盆底痙攣綜合征。

直腸前突(RC)用鋇糊法檢出陽性率高于鋇液法,而直腸內套疊(IRI)則相反;對于會陰下降(PD)及盆底痙攣檢出率兩者無明顯差異。鋇糊法發現異常的72例RC 病例中有57例均顯示不同程度組糊梗塞或嵌塞,有直腸粘膜套疊患者可顯示套疊處嵌塞的鋇糊因腸管回縮致部分鋇糊退至直腸近端,再度用力排糞時又進入膨出擴大的疝囊內而不能排空的反復過程。見表1。

表1 87例患者先后用鋇液法和鋇糊法造影檢查結果[n(%)]
便秘是肛腸病中的常見病、多發病,分為慢傳輸型、功能出口梗阻型和混合型,排糞造影是診斷功能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主要影像學檢查方法,即將一定量的鋇劑注入被檢查者直腸內,在接近生理狀態下對肛直腸部及盆底肌作靜態和動態觀察,形成形態功能并重的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用于診斷肛直腸功能性疾病,如直腸粘膜脫垂、直腸套疊、直腸前突、會陰下降綜合征、盆底肌痙攣綜合征及腸疝、會陰疝、多發性硬化等,較鋇灌腸、臨床指診、內鏡檢查對功能異常的判定更準確可靠,是臨床制定治療方式的可靠依據。
(1)鋇液法對顯示直腸粘膜有明顯的優勢,因為60%(W/V)濃度的硫酸鋇混懸液在X 光下的顯示性及對腸粘膜的粘附性均較好,另外,鋇液調制及灌注都簡便易行。但鋇液的自然屬性與糞便相差甚遠,排便主要依靠被檢查者主動增加腹壓而被動完成,是一種非生理狀態排便,且鋇液注入直腸后多流向近端,有時會聚集于迂曲的乙狀結腸內不易排入直腸,所以對RC 等功能性疾病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別是直腸前突及直腸粘膜套疊時合并的鋇劑梗塞或嵌塞往往不能顯示,不能確定所發現的陽性病例是否都具有病理意義。
(2)鋇糊調制相對復雜,且在使用注射器灌入時需較大壓力,操作繁瑣,硫酸鋇濃度相對較低,排空后在X 光下的顯示較差,粘膜附著也較差,所以對IRI 顯示較差。但鋇糊是仿照正常人大便的性狀調制的,灌入直腸后不會改變其內環境,在灌入適量的鋇糊后可增加直腸的容積,達到一定程度時可刺激直腸環肌收縮增加腸內壓,直腸環肌收縮能反射性刺激肛管內括約肌松弛和肛直角增大,引發生理性排便,使檢查結果更真實。本組RC 鋇糊法檢出陽性率高于鋇液法,而IRI 則相反;對PD 及盆腔痙攣檢出率兩組無明顯差異。在本組使用鋇糊法排糞造影檢查中發現異常的72例RC 病例中有57例均顯示不同程度鋇糊梗塞或嵌塞。可見使用鋇糊法不僅可使檢查結果真實可信,還可以根據有無鋇糊嵌塞識別這些所發現的異常是否具有病理意義,為臨床制定治療方案提供充足依據。
鋇液法和鋇糊法鋇劑灌腸各有優缺點,為了能更好的顯示直腸器質性及功能性疾病,我們現在一般都是兩種方法聯合進行。即在檢查時先注入鋇液300ml,20min 后再注入鋇糊約300ml。囑患者坐在桶上,調整高度使左右股骨重合并顯示恥骨聯合。分別攝取靜坐、力排、排空后直腸側位片,必要時攝正位片,同時將整個過程錄制下來,兩法聯合應用,能提高診斷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