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超 蔡進偉
1.浙江省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老年科,浙江麗水323000;2.浙江省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科,浙江麗水323000
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
王敏超1蔡進偉2
1.浙江省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老年科,浙江麗水323000;2.浙江省麗水市第二人民醫院精神科,浙江麗水323000
目的研究心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作用及其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將其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兩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時的主動依從率、被動依從率、不依從率及兩組患者入院時、出院時生活質量評分四個維度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各項評分。結果出院時,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主動依從率分別為40.0%、20.0%,分別較入院時的主動依從率顯著提高,且干預組患者的主動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出院時,干預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四個維度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評分分別顯著高于入院時以及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護理,可提高患者治療的主動依從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利于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
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干預;依從性;生活質量
精神分裂癥是一組以思維、情感、行為等精神活動障礙或不協調為主要表現的精神疾病,病程遷延,復發率和病殘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精神分裂癥易反復發作,治療周期長,鞏固維持治療有的需要服藥幾年時間,甚至需要終生服藥。長期服用藥物的副作用會使患者產生厭煩等負性情緒而不能堅持服藥治療,還有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精神衰退,生活自理能力差,患者及家屬對治療缺乏信心而不能堅持服藥,從而導致患者治療依從性差[2]。研究證實,心理干預對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其全面康復具有重要作用[3]。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給予藥物治療及護理的同時并給予及時的心理干預,使患者認識到堅持服藥治療的重要性,促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配合治療,有助于減輕包括陰性癥狀在內的精神癥狀,提高服藥治療的依從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和促進其社會功能的康復[4]。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護理中的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80例,納入標準: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5],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年齡16~60歲,病程短于5年;陽性與陰性癥狀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 for schizophrenia,PANSS)總分≥60分,家屬及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標準:排除嚴重軀體疾病、腦器質性疾病、藥物濫用及智力障礙者。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男48例,女32例。年齡18~60歲,病程3個月~4年。將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0例,兩組入選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常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對照組接受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
1.2.1 支持性心理干預在日常護理活動中,細心地照顧患者生活,主動與患者交流,耐心傾聽,認真對待患者的主訴,在感情上理解和接受患者,疏導患者不良情緒,不斷地鼓勵和支持患者,提高患者的自信心。同時請病友現身說法,相互交流,解惑答疑,給予心理及情感支持。
1.2.2 認知療法了解患者對精神分裂癥的認知程度,分析患者存在的問題,幫助患者認識自己的病態表現及其帶來的后果,有針對性地對患者講解有關精神分裂癥的知識,并耐心回答患者的提問,指導患者進行積極的自我對話,增強其服藥依從性,減少病恥感,提高自信心。每周2次,每次30 min。
1.2.3 健康教育采用圖片、健康教育手冊、健康教育宣傳欄、看錄像等形式或集中授課,講授精神分裂癥發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精神癥狀的識別、所用藥物的作用和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以及藥物維持治療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等。
1.2.4 家庭心理治療通過家庭心理治療,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向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心理教育、家庭支持和家屬溝通交談的技巧,調整患者與家屬之間的情感表達方式,讓患者和家屬學會處理各種突發事件和心理。
1.2.5 社會支持由于患者反復住院治療使家庭經濟拮據,導致配偶產生自卑和無助感,積極尋找適當的社會資源,減輕個人負擔。給予配偶自己適當的私人空間,保持適當的社交活動,保持心情愉快,增加正性情緒。擴大社會支持,讓家屬或單位領導與患者面談,以解決患者的實際困難及減少患者的負性情緒,促進其早日康復。定期進行隨訪,督促患者維持治療并定期復查。
1.3 評價指標
1.3.1 依從性評價利用藥物治療依從性(CTAT)評價標準[5]:分為主動按醫囑或說明服藥為主動依從;被動服藥,需有家屬或醫護人員督促服藥為被動依從;拒絕按醫囑服藥,或癥狀加重時才用藥,癥狀減輕即擅自停藥或換藥或減量等為不依從。
1.3.2 生活質量評價利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ene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74,GQOLI-74)評定患者的生活質量,該量表共包括20個因子74個條目,分為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和物質功能四個維度,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患者生活質量越好[6]。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12.0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樣本均數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出院時的依從性比較
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入院時的主動依從率、被動依從率、不依從率比較,差異顯著(P>0.05)。出院時,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主動依從率分別為40.0%、20.0%,分別較入院時的主動依從率顯著提高,且干預組患者的主動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40.0%vs 20.0%,P<0.05);雖然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出院時的被動依從率分別較干預前提高,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兩組間被動依從率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患者出院時的不依從率較入院時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雖然對照組出院時的不依從率也較入院時降低,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且干預組出院時的不依從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入選患者入院時及出院時的依從性比較[n(%)]
2.2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出院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入院時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四個維度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出院時,干預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四個維度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評分分別較入院時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出院時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評分分別較干預前變化不顯著。出院時,干預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四個維度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評分分別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出院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入院時及出院時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入院時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組別n干預組4 0入院時出院時t值P對照組4 0入院時出院時t值P兩組干預后t值P 5 1 . 0 ± 9 . 2 6 5 . 3 ± 8 . 2*#6 . 3 4 8<0 . 0 5 5 1 . 7 ± 9 . 3 5 3 . 9 ± 7 . 8*0 . 3 4 8>0 . 0 5 6 . 1 2 3<0 . 0 5 4 8 . 1 ± 9 . 4 6 8 . 3 ± 7 . 6*#5 . 9 3 2<0 . 0 5 4 9 . 3 ± 8 . 1 5 2 . 5 ± 6 . 0*1 . 2 7 8>0 . 0 5 5 . 3 4 2<0 . 0 5 5 1 . 1 ± 7 . 2 6 3 . 5 ± 8 . 4*#8 . 6 7 5<0 . 0 5 5 0 . 6 ± 7 . 5 5 3 . 3 ± 6 . 3*1 . 5 6 2>0 . 0 5 7 . 7 2 9<0 . 0 5 4 7 . 5 ± 8 . 6 5 0 . 6 ± 9 . 2*#7 . 6 2 3<0 . 0 5 4 8 . 9 ± 8 . 5 5 0 . 7 ± 9 . 3*1 . 1 3 4>0 . 0 5 2 . 3 4 8<0 . 0 5
心理干預是一種適應現代醫學發展模式的新的治療手段,對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干預,對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復發率、改善其生活質量及社會功能對于促進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作用[7]。
3.1 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精神癥狀逐漸緩解或消失、自知力逐步建立的康復過程中常會產生自卑、焦慮、緊張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其心理、生理及生活質量、社會功能。在應用藥物治療的同時實施心理干預,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癥狀,增強患者及家庭成員對疾病的認識,使其充分認識到堅持服藥和維持治療的重要性;同時指導患者家屬學會與患者接觸的技巧,加強對患者的情感支持,減少對患者的責難、敵意以及過度的情感參與,從而達到提高服藥依從性的目的[8-12]。王希紅[13]對62例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實施心理干預,通過及時的心理干預,患者在長期服藥、服藥時間方面較干預前顯著改善,且其中56例(90.3%)患者認識到出院后應繼續服藥治療且對藥物知識了解較干預前更全面,進一步證實心理干預能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長期服藥的依從性。本研究表2結果顯示,出院時,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的主動依從率分別為40.0%、20.0%,分別較入院時的主動依從率顯著提高,且干預組患者的主動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40.0%vs 20.0%,P<0.05),干預組出院時的不依從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心理干預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提高治療的依從性。
3.2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精神分裂癥病情反復發作,經久不愈,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嚴重的負擔。在積極治療的過程中通過實施心理干預,例如與患者及家屬的互動、交流,糾正其一些錯誤的認知,不斷提高患者的認知功能,使患者及家人提高了對疾病的認識,相互理解、支持,改變以往不良的家庭互動模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使患者有信心回歸社會[14-18]。
本研究入院時干預組與對照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四個維度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出院時,干預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四個維度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評分分別較入院時顯著升高,且分別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與崔虹等[19]報道的觀點是相符的,證實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同時予以心理于預,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社會功能的損害,更好地促進精神疾病的全面康復[20-21]。
綜上,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護理,可提高患者治療的主動依從率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利于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
[1]董素娟,趙金祥.綜合護理干預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5,27(3):8-9.
[2]康興芹.綜合護理干預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4,20(1):43-44.
[3]楊貴梅,張國玲,刁繼紅,等.綜合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依從性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11):3139-3140.
[4]楊云秀.護理干預在精神分裂癥合并糖尿病患者中應用的效果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23):2963-2964.
[5]黃碧琴,林雪梅,蔡麗琴.心理護理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3,25(3):118-119.
[6]華潔.護理干預對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0,22(9):2391.
[7]梁可美.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療效及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內蒙古中醫藥,2013,12:153-154.
[8]張慶元.心理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復發的影響[J].醫學信息雜志,2011,1(24):195-196.
[9]王延杰,胡桂賢.12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護理效果評估[J].中國實用醫藥,2012,1(7):218-219.
[10]胡瓊英.心理護理對長期住院女性精神分裂癥患者住院態度及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6):737-738.
[11]黃娟.電話回訪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2013,6(10):130-131.
[12]湯利紅,雷球英,彭汝春.護理干預對首發精神分裂癥患者出院后服藥依從性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4,(1):106-107.
[13]王希紅.心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維持治療依從性的作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0,16(22):15-16.
[14]邵志梅,李乃萍,李滸,等.對精神疾病患者進行社區干預和防治的應用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2):32-33.
[15]賀建軍,黃宣銀.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研究進展[J].四川精神衛生,2014,27(5):476-477.
[16]陸琴芳.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護理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2,5(36):124-125.
[17]李玲.8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的相關因素與護理[J].北方藥學,2014,11(11):162-163.
[18]楊翠英,金云紅,聶春蓮,等.個性化護理干預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3,19(1):81-82.
[19]崔虹,何夏君,丁寒琴,等.個案管理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護理學雜志2014,29(23):77-78.
[20]趙桂霞,黃麗秀,陳潮立.分級制服藥管理模式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服藥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11):50-51.
[21]劉向明,劉翠美,王棟.個案管理模式對社區精神分裂癥患者生活質量及自理能力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0):1155-1156.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ANG Minchao1CAI Jinwei2
1.Department of Geriatric,Lishu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Lishui 323000,China;2.Department of Psychiatry,Lishui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Lishui 323000,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and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n compliance and quality of life for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s From January 2013 to January 2014 in our hospital 80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each of 40 case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mental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active compliance rate,passive compliance rates,compliance rates,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 four dimensions,including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func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Discharge,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admitted to hospital the active compliance rates were 40.0%and 20.0%,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discharge of the active compliance rate significantly improve,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active complianc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quality of life score of four dimensions including physical function,psychological function,social function and material function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admission and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The spirit of split patients in routine nursing intervention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nursing can improv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tive compliance rat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
Schizophrenia patient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Compliance;Quality of life
R473.2
B
1673-9701(2015)27-0142-04
2015-06-15)
浙江省醫學會臨床科研基金項目(精神醫學科研專項)(2011ZYC-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