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尚林
(北京國道通公路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53)
隨著交通運輸業的迅猛發展,公路上交通量逐年遞增,車輛重載、超載現象也逐年增多,越來越多的橋梁設計荷載明顯偏低,已不能適應經濟和交通運輸發展的需要,甚至對行車安全構成了隱患。為了改善和提高舊橋的承載和通行能力,保證其正常運營,對危、舊橋梁進行維修加固及改造,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從一實例工程入手,介紹了目前常用的橋梁加固方法,并針對此實例工程,提出3種主梁加固方案并進行比選,為今后設計人員進行橋梁加固提供了更新穎的加固方案,拓寬了橋梁加固的設計思路。
興壽橋位于昌平區安四路K31+060,跨越京密引水渠,大樁號側橋頭與現況懷昌路平交。該橋修建于1991年,上部結構為3×17 m普通鋼筋混凝土簡支T梁橋,下部結構為柱式墩、臺,鉆孔灌注樁基礎,橋梁全長51.824 m,全寬15 m,橋梁與河道斜交,斜交角度為25°。該橋設計水位為52.80 m,設計流量為40 m3/s。現況橋梁設計荷載為汽車-20級,掛車-100,人群荷載為3.0 kN/m2。
全橋共27片主梁,其中斜向裂縫共209條,總長約105 m,最寬0.26 mm,最深99.8 mm,豎向裂縫共599條,總長約300 m,最寬0.22 mm,大多出現在腹板底部、跨中位置;共18處銹脹,其中11處露筋;5處縱向開裂;5處破損,其中3處露筋;墩、臺蓋梁豎向裂縫共75條,總長約35 m,最寬0.22 mm。
橋面共8條縱向裂縫,其中2條貫通于橋面,橋頭搭板3處開裂,防撞護欄3處破損、開焊。
a)現階段我國交通運輸業發展迅猛,車輛重載、超載現象逐年增多,橋梁設計荷載偏低,已不能適應現行經濟發展及交通運輸的需要。
b)橋面鋪裝破損、橋面排水不暢導致橋面防水功能失效,混凝土受雨污水侵蝕、脹裂、剝落,鋼筋銹蝕。
c)舊橋主梁為普通鋼筋混凝土T梁,梁寬1.6 m,梁高1.0 m,腹板寬度僅為0.2 m,主梁剛度較小,且主梁翼板偏薄,整體橫向聯系偏弱,易形成單梁受力,梁下出現較多受力裂縫。
d)對于橋梁暴露的問題,沒有及時針對橋梁病害進行養護維修及處理,日積月累致使問題嚴重化。
舊橋中、邊梁斷面形式一致,均為梁寬1.6 m,梁高1.0 m,腹板寬度0.2 m的普通鋼筋混凝土T梁,按照1989年版《公路橋涵設計規范》進行驗算,該橋的抗彎及抗剪能力如表1所示。

表1 按照汽車-20級進行主梁承載能力驗算
由表1可知,汽車-20級荷載等級下,中、邊梁抗彎能力滿足承載力要求,中、邊梁抗剪能力基本滿足承載力要求。
若按《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JTG D62—2004)進行驗算[1],該橋的抗彎及抗剪能力如表2及表3所示。

表2 按照公路-II級進行主梁承載能力驗算

表3 按照公路-I級進行主梁承載能力驗算
如表2及表3所示,公路-II級荷載等級下,經驗算中、邊梁抗彎及抗剪能力均滿足承載力要求,裂縫寬度為0.165 mm,滿足規范要求。公路-I級荷載等級下,經驗算中、邊梁抗彎及抗剪能力均不滿足承載力要求,裂縫寬度為0.251 mm,不滿足規范要求。
經過3種荷載等級下主梁承載力的驗算分析,我們得知現況橋梁主梁滿足現階段公路-II級荷載等級,但不滿足公路-I級荷載等級要求。不滿足公路提級要求,需對主梁進行加固,提高其承載、通行能力。
本橋上跨京密引水渠,由于京密引水渠為一級飲用水源,橋梁加固必須采取對京密引水渠的水源保護,不適合采用混凝土局部置換法及增大截面法進行主梁加固,分別采用外粘碳纖維復合材料、外粘鋼板以及預張緊鋼絲繩網片—噴射聚合物砂漿外加層等3種復合截面加固法方案進行設計比選。
4.1.1 外粘碳纖維復合材料
碳纖維材料加固設計計算中,采用如下基本假定:
a)受拉區混凝土的作用忽略不計。
b)梁受彎時,混凝土、鋼筋及碳纖維應變符合平截面假定。
c)碳纖維材料采用線彈性應力-應變關系:δcf=Ecf×εcf,且 ε<0.01。
d)當考慮二次受力影響時,應按構件加固前的初始受力情況,確定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滯后應變。
e)由于外貼的碳纖維布很薄,近似認為CFRP布中心離梁頂的距離與梁高相等。
f)在到達抗彎承載力極限狀態前,加固材料與混凝土之間不致出現黏結剝落破壞。
本次對主梁進行加固所采用的碳纖維布規格見表4。

表4 碳纖維布(CFRP)性能指標
粘貼碳纖維布加固橫斷面如圖1所示。

圖1 碳纖維布粘貼加固橫斷面(單位:cm)
經計算選用3層0.167 mm厚190 mm寬的高強I級碳纖維布,加固后主梁抗彎承載能力提高約2.18%,滿足公路-I級荷載等級計算要求。計算結果見表5。

表5 碳纖維布(CFRP)加固結果
4.1.2 外粘鋼板
本次設計采用5 mm厚Q235鋼板,粘貼鋼板加固橫斷面如圖2所示。

圖2 粘貼鋼板加固橫斷面(單位:cm)
經計算選用1層5 mm厚Q235鋼板,鋼板寬度計算值為111 mm,加固后主梁抗彎承載能力提高約5.23%,滿足公路-I級荷載等級計算要求。計算結果見表6。

表6 粘貼鋼板加固結果
4.1.3 預張緊鋼絲繩網片—噴射聚合物砂漿外加層
預張緊鋼絲繩網片—噴射聚合物砂漿外加層的加固方法是近年引進國內的加固技術,它不同于一般鋼絲繩網片加固的方法,它是把預張拉的高強度鋼絲繩網片配合專用固定板、化學錨栓及繩端固定結設置于混凝土結構受力薄弱部位,噴射聚合物砂漿,使之與混凝土既有結構形成整體受力,提高混凝土構件的抗彎及抗剪能力,提高構件的整體剛度。
預張緊系統的基本組成為:固定板、繩端固定結、專用化學錨栓、鋼絲繩網片以及聚合物砂漿外加層。如圖3所示。

圖3 預張緊系統基本組成
采用預張緊高強度鋼絲繩網片—聚合物砂漿外加層對構件進行加固時,除遵守現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2002)正截面承載力計算的基本假定外,尚應遵守下列規定:a)構件達到受彎承載力極限狀態時,鋼絲繩網片的拉應變εrw可按截面應變保持平面的假定確定;b)鋼絲繩網片應力可近似取等于 δrw=Erw×εrw;c)當考慮二次受力影響時,應按構件加固前的初始受力情況,確定鋼絲繩網片的滯后應變;d)在到達受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前,鋼絲繩網片與混凝土之間不出現黏結剝離破壞;e)對梁的不同外加層構造,統一采用僅按梁的受拉區底面有外加層的計算簡圖,但在驗算梁的正截面承載力時,應引入修正系數考慮側面圍套內鋼絲繩網片對承載力提高的作用。
本次設計采用6×7+IWS高強度鍍鋅鋼絲繩,其規格見表7。

表7 6×7+IWS高強度鍍鋅鋼絲繩性能指標
計算中鋼絲繩網片按體外預應力考慮,梁底布設單層6根6×7+IWS高強度鍍鋅鋼絲繩,間距30 mm,張拉控制應力按30%抗拉強度設計值考慮,梁底噴射高強聚合物砂漿,厚度為25 mm,其加固橫斷面如圖4所示。

圖4 鋼絲繩加固橫斷面(單位:cm)
經計算梁底布設單層6根6×7+IWS高強度鍍鋅鋼絲繩,噴射高強聚合物砂漿,厚度為25 mm,加固后主梁抗彎承載能力提高約12.9%,滿足公路-I級荷載等級計算要求。計算結果見表8。

表8 鋼絲繩加固結果
3種加固方案加固后都能滿足公路-I級荷載等級要求,其中碳纖維加固(單層)每平米造價約1 000元、粘鋼加固(單層)每平米造價約950元、鋼絲繩加固(單層)每平米造價約1 100元。粘鋼與粘碳加固為目前常用的橋梁加固方法,施工工藝比較成熟,工藝相對簡單,施工中均需采用結構膠,這類加固方法對結構膠品質要求較高,并對混凝土構件表面黏結強度要求較高,還對溫度、濕度均有一定要求,耐久年限不好確定,此外碳纖維彈性模量大,粘碳加固與混凝土構件共同工作性能較差,粘鋼加固幾年后或者十幾年后鋼板易與混凝土剝離破壞,加固失效,且露天環境中橋梁的混凝土易發生泛堿,致使加固失效。鋼絲繩加固為國內較新穎的加固技術,施工中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技術支持,但避免了一些粘鋼與粘碳加固的缺點,高強聚合物砂漿本身強度高,耐溫耐濕性好,又具有較好的防水性,能有效防止加固層與原構件接觸面的泛堿、碳化等,防止加固失效。
鋼絲繩加固效果顯著,承載能力提高較大,造價經濟、合理,并有成熟的施工技術及配套施工產品做支持,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希望在大量應用實踐中總結經驗,使這種加固技術更加優化,在橋梁加固領域發揮它的優勢與作用。
參考文獻: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1]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JTG D62—2004 公路鋼筋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