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愛軍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之上的,是學生主動積極的知識建構過程,其中包含著觀察、猜想、實踐、合作、假設、驗證等數學活動.學生在學習中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探究,將自己的學習方法與同伴共享,從中吸收別人的有效經驗,不斷發展和完善自我.借助于有效的學習活動,學生不但對某類知識有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從而產生繼續探索的欲望和需要,而且在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協調的發展,養成一些基本的數學素養.下面我就高中數學有效教學談幾點體會.
一、重視基礎性環節處理,培養學生良好習慣
實踐研究表明,有效課堂教學是建立在學生充分的數學學習準備基礎之上的.傳統數學課堂教學一味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多地預設教師教的行為,夸大教師的作用,導致教學效果與理想相距甚遠.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高中數學教學中最為重要的基礎性環節就是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沒有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有效教學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視培養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預習的習慣,收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在教學“交集與并集”這部分內容前,鼓勵學生帶著以下幾個問題展開預習活動:集合間存在著哪些關系?實數可以相加減,集合能否進行相應的運算呢?什么是子集?補集的概念又是怎樣的?它們各自涉及哪幾個集合?兩個集合產生第三個集合的情形,僅僅有補集嗎?在集合運算中還有哪些基本的類型呢?倡導學生帶著問題來研究,逐步逼近問題的本質.
預習習慣是學生的各類習慣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實現教學高效的基礎.好的學習習慣,還包括聽講的習慣,要做到眼到、耳到、心到、手到,做到留心觀察,耐心傾聽他人的意見的同時,學會獨立思考問題,注重動手實踐研究等;認真完成作業的習慣,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學會控制自我認知的過程,提高作業過程中的自我監控的能力,遇到問題及時調整方向,能從不同的側面對問題進行研究,會用檢驗的方法驗證答案的正確性.
二、靈活選用教學策略,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時間之內實現學生發展的最優化,達成有效教學目標,關鍵是要靈活選用教學策略.我在教學中特別重視展示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通過數學學習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解決問題,引領學生在類似于科學研究中,開展探究活動,積極主動地學習,實現數學學習的主動高效.
例如,在教學“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這部分內容時,我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始,讓學生思考:一張紙的厚度大約0.1毫米,如果將它折疊10次、20次、30次、100次,估計一下厚度.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當我告訴大家,折疊100次的高度竟然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時,學生紛紛質疑,想弄清其中的道理.新知的學習自然開展得有聲有色.
需要指出的是,有效教學要特別重視學生良好認知結構的形成.構建科學有序的認知結構是實現教學高效的重要標志.在學生的認知中,各知識模塊并不是零散存放的,而是按照一定的組合關系進行分類后存儲的.這就要求我們在數學教學中重視揭示數學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讓學生看到知識的生長點,看到知識之間的發展變化,形成知識網狀結構模塊.幫助學生整理已經學過的知識,重視數學復習課的教學,將新舊知識進行有效的結合,實現知識鏈的濃縮集裝,形成多層次、集約化的認知結構.
三、開展主題活動,實現數學學習開放多元
有效的教學活動不應僅僅局限于課堂內,走出教室,選擇數學問題,引領學生手腦并用,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途徑.豐富多彩的數學實踐活動,會進一步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探索數學奧秘的熱情,增強其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意識.更為重要的是,學生在實踐中鞏固、發展所學的知識,體會到學以致用的數學思想.我在教學中注重開辟數學選修課,拓展學生數學視野,增強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比如,在高一階段,學生學習函數、集合、立體幾何知識后,可以適當引入函數方程知識、初等集合論、拓撲學等.另外,我們還可以借助數學興趣小組活動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開展與名師面對面,數學小論文競賽,微型數學學術研討會等.鼓勵學生自主創辦閱讀刊物,交流學習體會,征集問題解法,介紹研究成果等.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是具有探究能力與探究需要的人,有效教學活動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習慣的培養.教師應轉變觀念,重視數學教學活動的過程性研究,以學定教.有效教學活動是離不開實踐研究的,我們要讓學生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實現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對話與交流的同時,豐富師生精神交往,形成樂于評價,合作共進的數學學習氛圍.
(責任編輯 黃桂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