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足君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環境日益惡化的矛盾也更加突出,在世界各地,保護環境的呼聲越來越高。而中學生是未來保護環境的主力軍。據調查,中學生環保知識匱乏、環保意識淡薄,究其原因,是缺乏教育引導,再加上社會的某些原因,影響了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為此筆者認為,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意識到對學生實施環境保護教育的重要性,寓環保教育于初中物理教學中是每一位一線物理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下面,筆者就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談談如何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一、立足課堂,滲透環保意識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有關環境教育的素材很多,只要我們教師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環保素材,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地滲透些環保知識,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就一定能讓學生明白,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的家園,從而讓學生成為未來的環保使者。
例如在教學《聲現象》時,筆者先播放一段優美的音樂,把學生引入音樂王國,在學生享受音樂的時再播放一段噪音,讓學生在體驗、比較中意識噪音對人們工作、生活、學習的危害,從而使學生意識到在平時應避免制造噪音。再如,講授《光現象》時,滲透光污染的相關內容:城市里漂亮的建筑物的釉面磚墻、玻璃幕墻等會反射光線,形成光污染;舞廳、夜總會中的旋轉燈、熒光燈等會形成彩光污染,不僅對人的眼睛不利,還會干擾大腦中樞神經,影響心理健康,從而讓學生看到了現代化的燈光造成的光污染現象,意識到在生活中也應盡可能避免光污染。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相關知識滲透環保教育,不僅能活躍課堂氛圍,牢牢抓住學生的眼球,也能讓學生清楚地意識到環境問題已影響了我們的生存與發展。
二、重視實驗,開展環保教育
物理學是一門立足于實驗的自然科學,實驗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因此,不管是教師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的探究實驗,教師都應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養成愛護環境的良好習慣,讓學生擁有“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環保理念。
例如,平面鏡成像實驗中,用蠟燭做平面鏡成像實驗時,難免有蠟燭油滴在地上,導致地面很滑。加上用蠟燭做實驗時,下面墊的A3方格紙經常要換,蠟燭的長度也不好控制,經常要切去一部分再做,而且用火還是有一定危險的,因此,實驗中應引導學生“變廢為寶,提高實驗效果”。如,利用報廢的干電池來完成實驗,不但解決了原來實驗中燃燒的蠟燭與鏡后未燃燒的蠟燭不完全等大的問題,而且還解決了原實驗受蠟燭燃燒的時間限制的問題。還有的小組想出了搞一個像做刺繡的竹框,將有色的玻璃紙放在里面來做這個實驗,成兩個像的問題就可以解決了,而且像也能觀察得更清楚。
在上述過程中,不僅使學生體驗到了實驗成功的樂趣,也能引導學生積極改進實驗設施,最大限度減少廢棄物,并使學生樹立了強烈的環保意識。
三、加強社會實踐,宣傳環保知識
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是開展環保教育的好時機。如果教師能有效地利用課外教學活動,就能有效促進學生環保意識的形成。教師可以結合學校的環保宣傳活動,組織學生開展以環保教育為題材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討論一些與課本和社會有關的環保問題,進而提高全民環保意識。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參觀造紙廠、農藥廠、化工廠、電瓶廠,讓他們親眼目睹企業的生產情況,了解處理污染物的過程,并取樣檢測,看看工廠廢棄物對周邊環境有無影響,及時提醒企業遵守國家環保政策。還可以通過在社區門口出專欄,辦展覽等形式向社區居民宣傳環保知識,對年齡大的不識字的老爺爺老奶奶們,讓口才好的學生給他們演講、解釋,勸解他們不亂丟垃圾,保護小區環境。最后,讓學生寫出參觀后的感受,或寫出調查報告,看看在學校內外有哪些是我們物理書中談到的環境污染,怎樣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等,使環境意識在學生頭腦中逐步扎根。
通過課外實踐活動,可以讓學生有機會直接接觸社會,在調查自己周圍環境的過程中,進一步了解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知道國家和地方的環保政策,以及企業的實際環評情況,知道環境保護要從我做起。
總之,每個公民都有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的義務,而開展環境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物理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不僅能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物理技能和環保技能,更能讓學生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提升社會實踐能力,逐步樹立科學發展觀,做到自覺保護環境。
[課題項目]本論文屬于江蘇省泰州市教科所一項課題《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易志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