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彥
教學質量往往取決于教學的有效性,然而現階段的物理教學令人擔憂。不難發現,很多高中生談物理就色變,甚至戲言:物理能聽懂、看懂,就是不會做。筆者認為,物理教學應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學生的物理思維,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物理學習方法。下面筆者談談高中物理有效教學的幾點策略。
一、激趣引入,創設物理情境,活躍課堂氣氛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課堂引入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講解“自由落體”一課時,可以利用刻度尺做自由落體測量學生反應力的實驗,這樣很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后提問:為何刻度尺能夠測試反應力?這樣自然而然地引入了“反應時間”這一概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在物理教學中,恰當的物理情境能夠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物理學習效率。比如在教學“自由落體”時,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同一高度釋放的兩個物體,是重物先落地還是輕物先落地?這樣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活躍了課堂氣氛,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物理學習環境。
二、優化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
傳統的物理教學多是單一注入式教學,一節課都是教師一講到底,“滿堂灌”“填鴨式”教學使得教學過程缺乏互動,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沒有多余時間用來思考、練習。所以必須要改變傳統的落后的教學模式。首先,應變“重教”為“重學”。物理教學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和能動性;加強師生交流,精“講”,多“練”,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加強“學”和“教”的結合。其次,變“重結果”為“重過程”。質變奠定在量變的基礎上,教師應讓學生在物理學習過程中逐漸從感知、推理、應用中掌握物理知識,發現物理規律,發現物理真理。慢慢的積累,一步一個腳印打好基礎,這樣物理學習才會變得得心應手,而不是焦頭爛額。
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對象以及思維方式。筆者覺得以下幾個習慣對學生物理學習有很大幫助。如每節課,教師留一些時間指導學生小結,并讓學生對課堂知識進行歸納整理。章節結束后,讓學生再次總結知識,構建自己的知識網絡。每次物理測試,讓學生及時訂正、反思錯題,總結經驗教訓,歸納物理方法。這里筆者一直強調“歸納總結”,是因為對學好物理而言,重要的是熟悉物理解題技巧,具備縝密思維能力,而這些都離不開知識的積累和總結。
三、培養建模意識,提高思維品質
縱觀物理史,很多的發現都是科學家大膽構想,創建理想化物理模型,再通過實驗驗證得到的。例如法拉第先設想帶電體、磁體周圍存在電場線、磁場線,建立模型,然后利用鐵粉顯示磁力線分布形狀,建立出場的概念。又如,愛因斯坦大膽建立了光子模型,提出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方程解釋了光電效應現象,等等。高中物理很多定理和結論,都是通過建模逐漸提出的。當然,質點、單擺、點電荷、點光源等都是理想化模型,正是這些模型的引入,很多復雜的物理問題才得到解決和論證。由此可見,物理模型對物理學科的發展與進步有重大作用,所以教師在物理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建模意識的培養,并結合具體的題目讓學生對相關模型進行解析,從物理規律出發,加深學生對模型的理解和運用。這樣,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都能得到很好的培養和發展。與此同時,物理源于生活,建模意識一旦形成后,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有很大的幫助。
四、加強實驗教學,增強思維能力
比起其他學科,物理的獨特性也在于有物理實驗,利用好物理實驗對物理學習有很大幫助。物理實驗主要分為三個部分:課堂演示、設計性實驗以及探究性實驗。在這里提醒教師,演示不一定必須是教師主導,很多時候可以讓學生參與演示,這樣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更能夠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設計性實驗應盡可能地有創意性,發散學生的思維,這樣才能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的趣味性。探究性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獲取新知的能力,比如“研究彈簧振子的周期和小球質量的關系”實驗,由于教材內容對振子周期和小球質量的定量關系不做要求,所以在做該實驗時,可以先測若干組數據進行描點連線,再用相應函數表達。在實驗教學中,教師要認真負責,落實到學生的分組實驗,引導學生在物理實驗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積極動手操作,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還能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物理素養。
總之,學習物理的真正目的在于解決實際問題,提高自身的物理素養。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應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提高物理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責任編輯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