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華
初中物理,是世界各國的基本課程;學習物理課程,是引導學生認識客觀世界的重要途徑;搞好物理教學,對學生積累基本知識、養成基本技能、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對初中物理教學的一些思考。
一、學習物理的重要意義
1.有利于學生認識世界的物質性
辯證法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世界是運動的。物理可以幫助學生認識世界的物質性。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我們知道同一種物質在不同的外界條件下,也可能呈現出不同的屬性。比如這些物質的抗壓性能、熔點、沸點、延展性……;所有這些,均在不知不覺中向學生表明客觀世界的物質性。物態變化,最典型地向學生表明,在不同的外界條件下,同一種物質會表現出不同的形式;(結合化學知識)學生還會逐步認識到:在同一種外界條件下,物質的屬性也會呈現出多個不同的方面。
2.有利于學生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有許多習慣性的(錯誤)認識,其實是因為沒有弄清事物的本質屬性。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初學物理或者沒學過物理的人常常會說:(1)棉花比石頭輕;(2)木材比金屬軟;(3)水只有在攝氏100度時才會“沸騰”;(4)某段公路,裝載10噸貨物的卡車沒有壓壞路面,那么裝載9噸貨物的卡車一定不會壓壞路面;等等。學生學習了密度、沸點、壓強等概念后,模糊認識會逐漸澄清。從辯證法意義上講,這是搞清了事物的本質屬性。
3.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嚴謹的治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許多物理實驗,不僅可以給學生以示范,引導他們養成一定的操作技能,幫助他們發現客觀規律,我們還應該看到其特別的教育意義: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與科學精神。實驗教學中,有些細節,很不起眼,但是意義重大。比如,用天平測量物體的質量,為什么不可以用手拿砝碼?在實驗室里,用真空管演示:鐵球與雞毛下降速度會不會相同?假如使用的“真空管”,有了很小的一丁點缺漏(事實上無法抽成真空狀態),情況將會怎樣?
所有這些極小的誤差,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不需要計較,但是要尋找、發現規律,或者運用規律時,就不能忽略不計。這正是在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與科學精神。
二、對物理教學的一些思考
結合學習物理的重要意義,筆者認為,在物理教學中可以有計劃、有目的、系統地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對學生進行最基本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是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細心分析,初中物理教材中,體現辯證觀點的素材極為豐富。比如:(一)運動與靜止。運動是絕對的,而靜止是相對的,絕對的靜止是沒有的。如:就某學生在教室內的某個位置而言,若以教室為參照物,是靜止的,而他每分每秒都在隨地球自轉做永恒的運動;講解物質的三態變化時,以酒精的揮發、水的汽化為例;表面上,我們憑肉眼看不到這些物質的變化和運動,但事實上,它們時時刻刻都是在運動的。教學實踐表明,有效利用這些生動的素材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效果十分明顯。(二)常量與變量。常量與變量,是人們為了研究問題的方便,就量的特性的一種認識與假定。同運動與靜止一樣,體現常量與變量的素材,也處處可見。比如:就某一時段測量某同學在一天、兩天、一周內的身高,同學們肯定會說:是常量;而相對于初中三年時間而言,該同學的身高是變量。正常情況下,風和日麗的晴天,同學們常常覺得外界的溫度沒有什么變化。一段較短的時間內,溫度是常量,而以一天的二十四小時為背景,溫度是變量;至少,一天中有最高溫度與最低溫度之分,這其間的連續變化是永恒的事實。經驗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選材適當,表達準確,學生很容易領會常量與變量的存在及其辯證關系。(三)形式與內容。世界的萬事萬物,總是以一定的外在形式表達其內容,由眾多的現象,表達其特定本質。比如,在一定的溫度下,“堅硬無比”的鋼鐵,也會變得像水一樣“柔軟”(高溫熔化),可以任意改變其形狀、大小鑄造成指定形狀、大小的器具。外界條件變化,外在形式變化,但其內在本質和內容,卻沒有變化;其外界狀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是其固有的基本屬性。
由于初中學生的生活積累、知識積累和認識能力的限制,我們顯然不能把物理課上成抽象的哲學課。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根據教材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選擇適當的素材,采用分散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有步驟地逐步推進,反復強化,從而提高初中物理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特約編輯 安 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