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麗蘭
化學計算題是中考化學的必考題,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偏弱,在解答文字敘述較多的計算題時往往較難發現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及相互轉變情況。如果我們在分析過程中把題中多個數據輔以簡單的圖示展開,把表格不完善的數據添加補充,這樣就能使
有效數據顯現,
使題意明朗起來,學生就能快速找到突破口并順利解答。下面就以2014年的幾道中考化學計算題為例介紹如何運用圖表解法解化學計算題。
【例1】 (2014·南寧)往盛有28.8g碳酸鈣和氯化鈣混合物的燒杯中加入100.0g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得到120.0g溶液。計算:
(1)產生氣體的質量為 g。(2)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分析與解答:如圖1所示“↓”表示向燒杯加入的物質,“↑”表示從燒杯逸出的氣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碳酸鈣和氯化鈣混合物的質量加上稀鹽酸的質量減去反應后剩余物質的總質量等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28.8g+100.0g-120.0g=8.8g。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利用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出混合物中碳酸鈣的質量和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溶質有兩部分,一是生成的氯化鈣,二是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鈣,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鈣可以用混合物的質量減去碳酸鈣的質量獲得,最后利用溶質的質量分數公式計算即可求解。
設原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鈣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鈣的質量為y,則:
【例2】 (2014·北京)某廠煙氣中SO2的平均含量為0.032g/L,用780g硫化鈉(Na2S)溶液恰好能吸收2000L該廠煙氣中的S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S+5SO2+2H2O=4NaHSO3+3S↓。求理論上得到NaHSO3溶液的質量(假設煙氣中其他成分不能被吸收)。
分析與解答:如圖2所示,設煙氣中SO2在燒杯中被吸收,“↓”表示向燒杯通入或加入的物質,“”表示吸收過程產生的沉淀。根據密度公式可算出SO2的質量為2000L×0.032g/L=64g。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利用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硫的質量計算出生成的沉淀硫的質量。最后根據質量守恒定律,NaHSO3溶液的質量應等于煙氣中SO2的質量加上Na2S溶液的質量減去沉淀硫的質量。
【例3】 (2014·河北)某興趣小組用如圖3所示裝置制取氧氣,試管中固體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數據詳見表1。制取結束后,將剩余固體用適量水充分溶解后,過濾,回收二氧化錳固體,并得到氯化鉀溶液100g。(1)共制得氧氣 g。(2)計算所得氯化鉀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分析與解答:如表2所示,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生成的氧氣的質量等于試管內原固體的總質量減去剩余固體的質量,那么0時間內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等于28.0g-28.0g=0g;0~t1時間內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等于28.0g-23.2g=4.8g;0~t2(或0~t3)時間內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等于28.0g-18.4g=9.6g,最后可推知整個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氧氣總質量為9.6g。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試管里究竟發生什么變化,我們可以再次運用圖示把題中的數字展開,如圖4所示,“”表示化學反應所在的試管,“”表示試管內的固體,“→”表示反應生成的物質,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利用生成的氧氣的質量計算出反應生成的氯化鉀的質量,最后利用質量分數公式計算即可求解。由以上三道例題可見,我們在解答以語言敘述為主的化學計算題過程中,應先樹立全面的、聯系的、開放的觀點來認真審題,以獲取有用的信息和數據。我們可以用圓圈表示容器、某類物質等,用箭頭表示沉淀、氣體等,繪畫出合適和形象的圖像來直觀呈現題目中的有關化學計算問題。同時也可對表格中的數據通過比較、對比、歸納,挖掘其中的規律。選用逆推或順推來正確解讀每個數據的意義,對表格進行縱向深入或橫向拓寬補充完整。依據表中完整的數據、化學方程式中物質的質量比以及物質的性質,判斷哪個反應是恰好完全反應或是充分反應,最后依據質量守恒定律等化學知識進行解答。注意解此類化學計算題中的圖表解法不是機械模仿,也不是隨意發揮。我們要針對題目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對計算題中數據的分析應前后對比,首尾照應,選用不同的圖表解法,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用圖像、圖表定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增強學生學好化學計算題的信心,減少運算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及出錯的幾率,達到快速、準確解題的效果,特別是在中考化學科中取得成功。
(責任編輯 羅 艷)endprint
化學計算題是中考化學的必考題,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偏弱,在解答文字敘述較多的計算題時往往較難發現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及相互轉變情況。如果我們在分析過程中把題中多個數據輔以簡單的圖示展開,把表格不完善的數據添加補充,這樣就能使
有效數據顯現,
使題意明朗起來,學生就能快速找到突破口并順利解答。下面就以2014年的幾道中考化學計算題為例介紹如何運用圖表解法解化學計算題。
【例1】 (2014·南寧)往盛有28.8g碳酸鈣和氯化鈣混合物的燒杯中加入100.0g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得到120.0g溶液。計算:
(1)產生氣體的質量為 g。(2)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分析與解答:如圖1所示“↓”表示向燒杯加入的物質,“↑”表示從燒杯逸出的氣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碳酸鈣和氯化鈣混合物的質量加上稀鹽酸的質量減去反應后剩余物質的總質量等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28.8g+100.0g-120.0g=8.8g。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利用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出混合物中碳酸鈣的質量和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溶質有兩部分,一是生成的氯化鈣,二是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鈣,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鈣可以用混合物的質量減去碳酸鈣的質量獲得,最后利用溶質的質量分數公式計算即可求解。
設原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鈣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鈣的質量為y,則:
【例2】 (2014·北京)某廠煙氣中SO2的平均含量為0.032g/L,用780g硫化鈉(Na2S)溶液恰好能吸收2000L該廠煙氣中的S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S+5SO2+2H2O=4NaHSO3+3S↓。求理論上得到NaHSO3溶液的質量(假設煙氣中其他成分不能被吸收)。
分析與解答:如圖2所示,設煙氣中SO2在燒杯中被吸收,“↓”表示向燒杯通入或加入的物質,“”表示吸收過程產生的沉淀。根據密度公式可算出SO2的質量為2000L×0.032g/L=64g。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利用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硫的質量計算出生成的沉淀硫的質量。最后根據質量守恒定律,NaHSO3溶液的質量應等于煙氣中SO2的質量加上Na2S溶液的質量減去沉淀硫的質量。
【例3】 (2014·河北)某興趣小組用如圖3所示裝置制取氧氣,試管中固體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數據詳見表1。制取結束后,將剩余固體用適量水充分溶解后,過濾,回收二氧化錳固體,并得到氯化鉀溶液100g。(1)共制得氧氣 g。(2)計算所得氯化鉀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分析與解答:如表2所示,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生成的氧氣的質量等于試管內原固體的總質量減去剩余固體的質量,那么0時間內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等于28.0g-28.0g=0g;0~t1時間內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等于28.0g-23.2g=4.8g;0~t2(或0~t3)時間內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等于28.0g-18.4g=9.6g,最后可推知整個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氧氣總質量為9.6g。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試管里究竟發生什么變化,我們可以再次運用圖示把題中的數字展開,如圖4所示,“”表示化學反應所在的試管,“”表示試管內的固體,“→”表示反應生成的物質,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利用生成的氧氣的質量計算出反應生成的氯化鉀的質量,最后利用質量分數公式計算即可求解。由以上三道例題可見,我們在解答以語言敘述為主的化學計算題過程中,應先樹立全面的、聯系的、開放的觀點來認真審題,以獲取有用的信息和數據。我們可以用圓圈表示容器、某類物質等,用箭頭表示沉淀、氣體等,繪畫出合適和形象的圖像來直觀呈現題目中的有關化學計算問題。同時也可對表格中的數據通過比較、對比、歸納,挖掘其中的規律。選用逆推或順推來正確解讀每個數據的意義,對表格進行縱向深入或橫向拓寬補充完整。依據表中完整的數據、化學方程式中物質的質量比以及物質的性質,判斷哪個反應是恰好完全反應或是充分反應,最后依據質量守恒定律等化學知識進行解答。注意解此類化學計算題中的圖表解法不是機械模仿,也不是隨意發揮。我們要針對題目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對計算題中數據的分析應前后對比,首尾照應,選用不同的圖表解法,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用圖像、圖表定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增強學生學好化學計算題的信心,減少運算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及出錯的幾率,達到快速、準確解題的效果,特別是在中考化學科中取得成功。
(責任編輯 羅 艷)endprint
化學計算題是中考化學的必考題,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偏弱,在解答文字敘述較多的計算題時往往較難發現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系及相互轉變情況。如果我們在分析過程中把題中多個數據輔以簡單的圖示展開,把表格不完善的數據添加補充,這樣就能使
有效數據顯現,
使題意明朗起來,學生就能快速找到突破口并順利解答。下面就以2014年的幾道中考化學計算題為例介紹如何運用圖表解法解化學計算題。
【例1】 (2014·南寧)往盛有28.8g碳酸鈣和氯化鈣混合物的燒杯中加入100.0g稀鹽酸,恰好完全反應,得到120.0g溶液。計算:
(1)產生氣體的質量為 g。(2)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
分析與解答:如圖1所示“↓”表示向燒杯加入的物質,“↑”表示從燒杯逸出的氣體。根據質量守恒定律,碳酸鈣和氯化鈣混合物的質量加上稀鹽酸的質量減去反應后剩余物質的總質量等于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28.8g+100.0g-120.0g=8.8g。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利用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質量計算出混合物中碳酸鈣的質量和生成的氯化鈣的質量。溶質有兩部分,一是生成的氯化鈣,二是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鈣,原混合物中的氯化鈣可以用混合物的質量減去碳酸鈣的質量獲得,最后利用溶質的質量分數公式計算即可求解。
設原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鈣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鈣的質量為y,則:
【例2】 (2014·北京)某廠煙氣中SO2的平均含量為0.032g/L,用780g硫化鈉(Na2S)溶液恰好能吸收2000L該廠煙氣中的SO2,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2S+5SO2+2H2O=4NaHSO3+3S↓。求理論上得到NaHSO3溶液的質量(假設煙氣中其他成分不能被吸收)。
分析與解答:如圖2所示,設煙氣中SO2在燒杯中被吸收,“↓”表示向燒杯通入或加入的物質,“”表示吸收過程產生的沉淀。根據密度公式可算出SO2的質量為2000L×0.032g/L=64g。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利用參加反應的二氧化硫的質量計算出生成的沉淀硫的質量。最后根據質量守恒定律,NaHSO3溶液的質量應等于煙氣中SO2的質量加上Na2S溶液的質量減去沉淀硫的質量。
【例3】 (2014·河北)某興趣小組用如圖3所示裝置制取氧氣,試管中固體的質量隨時間變化的數據詳見表1。制取結束后,將剩余固體用適量水充分溶解后,過濾,回收二氧化錳固體,并得到氯化鉀溶液100g。(1)共制得氧氣 g。(2)計算所得氯化鉀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
分析與解答:如表2所示,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反應生成的氧氣的質量等于試管內原固體的總質量減去剩余固體的質量,那么0時間內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等于28.0g-28.0g=0g;0~t1時間內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等于28.0g-23.2g=4.8g;0~t2(或0~t3)時間內產生的氧氣的質量等于28.0g-18.4g=9.6g,最后可推知整個反應過程中產生的氧氣總質量為9.6g。
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試管里究竟發生什么變化,我們可以再次運用圖示把題中的數字展開,如圖4所示,“”表示化學反應所在的試管,“”表示試管內的固體,“→”表示反應生成的物質,然后根據化學方程式利用生成的氧氣的質量計算出反應生成的氯化鉀的質量,最后利用質量分數公式計算即可求解。由以上三道例題可見,我們在解答以語言敘述為主的化學計算題過程中,應先樹立全面的、聯系的、開放的觀點來認真審題,以獲取有用的信息和數據。我們可以用圓圈表示容器、某類物質等,用箭頭表示沉淀、氣體等,繪畫出合適和形象的圖像來直觀呈現題目中的有關化學計算問題。同時也可對表格中的數據通過比較、對比、歸納,挖掘其中的規律。選用逆推或順推來正確解讀每個數據的意義,對表格進行縱向深入或橫向拓寬補充完整。依據表中完整的數據、化學方程式中物質的質量比以及物質的性質,判斷哪個反應是恰好完全反應或是充分反應,最后依據質量守恒定律等化學知識進行解答。注意解此類化學計算題中的圖表解法不是機械模仿,也不是隨意發揮。我們要針對題目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對計算題中數據的分析應前后對比,首尾照應,選用不同的圖表解法,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用圖像、圖表定性分析問題的能力,并增強學生學好化學計算題的信心,減少運算過程中所消耗的時間及出錯的幾率,達到快速、準確解題的效果,特別是在中考化學科中取得成功。
(責任編輯 羅 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