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慧麗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的好壞、適當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對課堂教學的問題設計不夠重視,
問題設計存在著很大的欠缺,
導致課堂提問低效,甚至無效。本文以紹興縣魯迅外國語學校孫華君老師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教學為例,談談在初中科學課堂教學中如何通過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在教師的引領啟發下,體驗科學的奇妙世界,深入科學的知識領域,從而提高我們科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一、問題設計應具有趣味性,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
【實錄片段1】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課堂引入
師:老師這里有幾張一位大家都熟悉的人的照片,不過,這些照片是他小時候的照片(利用PPT播放成龍小時候的照片),你們知道他是誰嗎?
生(面面相覷,異口同聲):不知道。
師:那我們再來看看他成年的照片(PPT播放成龍成年的照片)。
生:哇!是成龍啊,變化那么大。
師:是啊!世界上的物質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物質的變化——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這節課,對于初一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理論性比較強,需要通過對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變化現象加以提煉。教師通過對成龍幼年和成年的照片引出物質的變化,一方面說明了物質在變化,世界在變化,我們每一個人也在變化;另一方面,成龍是大家都喜愛的明星,學生們很喜歡,用成龍反差極大的照片來說明問題,學生對變化的體驗更加深刻,同時也牢牢地吸引住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問題設計應具有層次性,讓學生體驗科學活動,建立科學概念
【實錄片段2】體驗物質變化的活動,建立物質變化的概念
師:同學們看,老師走了幾步,老師的位置發生了移動;把這兩種無色的液體(氫氧化鈉溶液和酚酞溶液)混合在一起,溶液變紅色了。這些都是變化。請各小組同學利用桌面上的器材和活動條,自主設計實驗方案,完成你們所設計的活動。
(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活動。最后
上報活動結果。教師
收集各小組學生完成的活動內容,并在黑板上統計整理。)
師:你能不能把這些變化整理后分成兩類?
(學生進行分類。)
師: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生:一類是形狀變化、位置變化;另一類是顏色變化、發熱發光變化。
師:你能歸納這兩類變化各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嗎?
生:一類有新物質生成;另一類沒有新物質生成。
師: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屬于物理變化;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屬于化學變化。有沒有顏色變化,但屬于物理變化的?
生:在白紙上用彩色筆寫字,白紙顏色變化了,但這屬于物理變化。
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探究和師生之間的問題設計,建立了物質變化的兩個概念——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一個個生動的個體,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對問題的理解能力存在著差異。因此,我們教師在處理有一定思維含量及認知難度的教學內容時,可將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成一個個問題,使前一個問題作為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和鋪墊,讓后一個問題作為前一個問題的拓展、提高或補充、說明,前后問題之間有一定的層次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環環相扣,層層深入,讓學生對科學的認識穩步提升,也讓學生的科學思維按著問題搭建的平臺逐步攀爬。這樣,科學概念的建立,也就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了。
三、問題設計應具有開放性,以拓展學生科學思維,多途徑解決問題
【實錄片段3】由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自然過渡到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師:鐵銹是鐵變過來的,是新物質。那么,怎樣證明鐵與鐵銹是不同的兩種物質?
生:用磁鐵去吸引,鐵能被磁鐵吸引,而鐵銹不能被磁鐵吸引。
生:看能否導電。鐵能導電,而鐵銹不能導電。
……
這個問題的設計,在課堂教學上起到過渡的作用。通過開放性的問題設計,使學生對新知識的建構從已知到未知。問題設計的開放性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問題設計的開放性還具有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參與度、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四、問題設計應具有情境性,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錄片段4】運用變化和性質解決實際問題
師:(出示兩杯無色液體)同學們,請你們利用剛才學習的物質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來判斷這兩杯液體,看看哪一杯是酒精,哪一杯是水。
生:用聞氣味的方法。酒精有特殊的刺激性氣味,而水沒有氣味。
生:用棉簽棒分別蘸取這兩種液體并涂抹在手臂上,如果感覺比較涼的是酒精,不太涼的是水。
生:用燃燒的方法。可以燃燒的是酒精,不能燃燒的是水。
……
關于情境與知識的關系,德國有一位著名的學者有過一句非常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面前,無論如何你都難以下咽,但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這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與知識,猶如湯與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也是如此。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被學生在不經意間認識、了解,甚至掌握。因此,我們教師在問題設計時,應力求創設適合學生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思維,同時又拉近了知識與生產、生活的距離,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不是高高在上的脫離我們生產、生活的東西,而是實實在在的,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科學知識來自于實踐,應用于實踐。
五、問題設計應具有針對性,有的放矢,目標明確
【實錄片段5】復習鞏固,檢驗評價
師:用燃燒的方法區別酒精和水,這是利用了酒精的什么性質?
生:利用了酒精的可燃性。
師:可燃性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
生:是化學性質。
師:這一性質是通過什么變化表現出來的?
生:是通過酒精燃燒這一化學變化表現出來的。
師:酒精燃燒是化學變化,酒精可以燃燒是化學性質。其中的“可以”有沒有替換詞?
生:“可以”兩字有替換詞,可以用“能夠”“會”“能”等來替換。
問題設計的針對性是問題設計的關鍵。任何問題的設計,必須要圍繞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問題設計具有針對性,才能保證課堂提問有的放矢,才能幫助學生吃透概念,消除疑惑,糾正偏差,從而完善認知,提升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總之,教師應重視課堂問題的設計,精心準備,精妙提問,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提高每一節課的課堂教學效率,讓我們教師和學生一起走進輕負、高效的教育教學模式中,做真正的陽光學生和幸福教師。
(責任編輯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