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召霞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問題是思維的源泉,更是思維的動力。學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問題,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新。為此,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課前、課中、課后等環節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思維能力,進而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課前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故學習新課之前,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是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通過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成功地導入新課,就能像磁鐵一樣牢牢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漲的學習熱情,為構建高效生物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學習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二節“人的體溫調節”這一內容時,可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1910年,英國斯科特探險隊和挪威阿蒙森探險隊都宣布將向南極點進軍,兩支探險隊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的角逐。阿蒙森探險隊一行五人,用狗拉雪橇,經過千辛萬苦,于1911年12月14日成為第一批到達南極點的人。而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使用的是馬拉和人拉的雪橇,結果馬在嚴寒中陷入了泥沼。他們用雪橇拉著設備,頂風冒雪經過82天,于1912年1月16日終于到達南極點,在南極探險的路上跋涉了1450km之后,歸途中因饑餓勞累而倒下。攀登南極點的角逐為南極考察熱的歷史寫下了輝煌的一頁。兩支探險隊都在零下37°C的南極艱難跋涉,阿蒙森探險隊的勝利表明人類可以戰勝嚴寒,而斯科特探險隊永遠留在了南極也表明如果嚴寒加上饑餓、疲憊是會危及人的生命的。大家都知道,地球上的氣溫可高至60°C,低至零下70°C。人類的足跡遍布全球,在不同的環境中,人是怎樣維持體溫恒定的呢?人體產熱的主要器官是什么?主要的能源物質是什么?如果要想弄清這一系列的問題,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新的知識——“人的體溫調節”。
通過這個問題情境的設計,學生們都以極大的興趣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課中創設問題情境,解決疑難問題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新知的時候,總會遇到一些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此時教師應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突破教學重難點。
例如,在學習高中生物必修2“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教師應盡可能地再現科學家當時的實驗設計思路和實驗過程,來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為此,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可設計這樣的問題情境:(1)噬菌體的化學成分是什么?它有什么樣的生活方式?(2)怎樣將蛋白質和核酸區分開?(3)用放射性同位素分別標記蛋白質和核酸的哪種元素?為什么?(4)噬菌體該如何標記?能用32P和35S標記同一噬菌體嗎?為什么?(5)怎樣使噬菌體與被感染的細菌分開?(6)赫爾希和蔡斯是如何進行實驗的?
這樣設計問題由淺入深、前后銜接,緊扣“噬菌體的遺傳物質是什么”進行討論,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了疑難問題,同時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三、課末創設問題情境,鞏固拓展知識
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營造一個成功的結尾,可以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及時鞏固,使新知識有效地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并且還能把生物課堂教學推向高潮,使學生余味無窮,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拓展知識,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必修2“生物育種”這一教學活動即將結束時,可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思考:番茄與甜椒形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番茄椒,既像辣椒又像番茄,故稱番茄椒,它既具有番茄特點,又具有甜椒的特點,葉片、莖干和株型和甜椒相似,果實外形與番茄差不多,……
請同學們搜集番茄椒的相關資料,思考并回答:
(1)這是一種什么育種方法?假如你是一位農場主,你如何培育番茄椒?請說出具體的育種過程。
(2)它與我們已熟悉的幾種育種方法有何異同點?(請列表比較)
在課末,以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的前沿問題為基礎,創設問題情境,既讓學生復習鞏固了已學知識,同時又開闊了學生思維,使學生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廣闊性得到了較好的培養。
總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在生物課堂教學活動中,創設各種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性的問題情境,寓教于樂,讓學生啟動思維,一步一步深入探討研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參考文獻
[1]陳瑞生.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問題、診斷與校正[J].教育探索,2010(1).
[2]顏懷穎.談生物學課堂提問[J].生物學教學,2004(10).
[3]陳愛萍,黃甫全.問題式學習的內涵、特征與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8(1).
(責任編輯 黃春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