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軍
徐森是一位典型的山東小伙,樸實憨厚,真誠直率,從老家山東滕州到上海同濟大學再到北京中央音樂學院,歌唱道路越走越寬,人也愈加成熟和自信。在著名歌劇《阿依達》中成功塑造男主角拉達梅斯,他實現了藝術人生的一大跨越。
姐姐幫他走上聲樂道路
地處魯中南地區的滕州,古為“三國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徐森的父親是一名柳琴戲(山東地方戲)演員,自身的從藝經歷讓他感到當演員的辛苦,一年到頭在外演出奔波,不能顧家,他不想讓兒子走自己的老路,從小并沒有培養徐森學習藝術。但是徐森天生有一副好嗓子,高一時,學習大提琴且對聲樂頗感興趣的姐姐,帶他找到了滕州二中的朱衡老師。朱老師認為徐森的嗓音條件很好,便收下他和自己學習聲樂。當時雖然上的是一所實驗高中,但到了高三,徐森還是聽從本校音樂老師的建議準備參加藝考,為此他還到曲阜的一個藝考培訓中心補習樂理、視唱練耳等課程。
2006年7月到11月,徐森突擊學習了四個月。在培訓中心,徐森還認識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濟寧學院音樂系樊民寧副教授,并跟隨他學習聲樂。樊老師認為徐森是搞聲樂的料,問他想不想到更好的地方學習,當然花費也會比較大。徐森回家和父母商量后決定試一試,通過樊老師介紹,拜上海音樂學院的顧平為師。2007年2月參加藝考,徐森報考了上海音樂學院、同濟大學、上海師范大學、浙江師范大學的音樂系,又回山東濟南報考了西安音樂學院,其中除上海音樂學院復試沒有通過,其他幾所大學都給他發了文考通知。填報志愿時,他本想再復讀一年,后來還是決定上同濟,因為當時同濟的專業成績排在第一,比較有把握,而且同濟的師資也很不錯,專業老師大都畢業于上海音樂學院。
考入同濟大學后,徐森師從男高音歌唱家李巍。李老師當時在上海歌劇院工作,被聘擔任同濟大學聲樂專業教師(現任教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因為一直活躍在聲樂和歌劇舞臺上,李老師的實踐經驗非常豐富,聲樂理念比較先進,而且很注重教學的實用和實效性,大學四年,他對徐森的影響很大。“他的責任心很強,對聲音、技巧的要求特別高,幫我把
基礎打得非常扎實,還解決了我在高音上的問題。過去我只能唱到G,跟他學以后能唱到降B了,音域寬了很多。”在大學期間,徐森曾獲得“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音協杯”聲樂比賽美聲組三等獎。
藝術之路越走越寬
從同濟畢業以后,徐森隨女朋友一起來到北京,準備報考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經朋友介紹,他結識了該院聲歌系馬洪海教授。與當年考大學的經歷有些相似,這次考研依然準備得比較倉促。原本暑假就想和馬老師上課,但馬老師假期早已有其他安排,只是讓他聽了一次課,就讓他先去合伴奏,直到9月份開學才正式給他上課。
一開始徐森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專業學習上,11月份專業考試順利通過以后,他才準備和聲、曲式、音樂史等音樂基礎課和文化課。“考研對我來說挺難的,雖然這些音樂基礎課在同濟也學過,但兩邊的教學體系和講課內容有很大不同,另外最難的還是英語。”徐森說他屬于白天上課總是犯困,而一到晚上就來精神的那種人,而且是晚上十二點到凌晨三點記憶力最好。考試前兩三個月,他的生物鐘和別人比是顛倒的,為了考研,他竭盡全力。同時,徐森認為自己也非常幸運,“英語考試估分三十五分,最后竟真考了這么多。”其實,最幸運的是他遇到了這么多好老師,一個接著一個,就像接力一樣,出現在他人生的轉折點上。直到今天,徐森還記得李巍老師說過的一句話:“你是站在老師們肩膀上往前走,我們走過的彎路,你就不用再走了。”
馬洪海老師在聲音概念上與李巍老師很相似,都強調頭腔的共鳴,也就是用氣息吹著聲帶盡量往前唱,往高的位置唱,這樣唱起來整個狀態都比較松弛。另外,馬老師在教學上對學生的要求很全面,從聲音、氣息、語言到對音樂的處理以及對人物的理解,都打磨得非常仔細。最重要的是,他會幫助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對演唱的正確認識:“不是唱得高、嗓門大就好,要適合自己才可以。不要為了飆高音就扯著嗓子唱,而是在對作品有深入理解后,用情緒來帶動聲音。”馬老師經常和徐森一起探討什么樣的聲音最好,推薦給他適合演唱的歌曲,以及能夠給他帶來啟發和幫助的歌唱家。在馬老師的指導下,徐森最大的收獲就是學會了用頭腦唱歌,他不會刻意模仿那些他喜歡的歌唱家,而是細心琢磨他們為什么能唱得這么好。他總結大師們的演唱讓人感覺不到在用技術、用方法,非常自然和放松,當然,他認為有了正確的觀念,還要敢于去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在徐森唱highC已經沒有問題了,徐森說能把高音唱好很不容易,偶爾碰一下可能還好說,最重要的是要保持一定的穩定性。因為真正放開嗓子唱高音,人的身體會有很多不適的感覺,比如頭暈、血壓高等。另外,嗓子是比較敏感的一個器官,氣候、環境的變化以及身體的不舒服都會影響到嗓子,而且男高音很難像其他聲部那樣扛過去。舞臺上一個音唱破了就會前功盡棄,因此有人形容男高音是高危職業,這樣說也不無道理。
在中央音樂學院,徐森不僅得到了馬洪海老師的精心指導,還受到了濃郁音樂氛圍的熏陶。這里每天都有各種音樂會、講座、大師班,徐森看了很多,聽了很多,也唱了很多,不僅曲目量擴大,眼界更加開闊,而且他對聲樂藝術的理解也愈加深入。他深深感到一位優秀歌唱家不僅需要良好的嗓音條件、嫻熟的演唱技術,還要有清晰的頭腦和豐富的文化修養,而要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和素養,他還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一部歌劇讓他迅速成長
2013年,也是徐森研究生即將畢業的那一年,幸運之神再次降臨到他的身上。為了紀念意大利作曲家威爾第誕辰二百周年,中央音樂學院歌劇中心特別排演了世界著名歌劇《阿依達》,兩組主要角色分別由青年教師和學生擔任。徐森有幸成為學生組的男一號,扮演劇中的男主角拉達梅斯。拉達梅斯是一位富于戲劇性和悲劇色彩的人物,其唱段演唱起來有較大難度,特別是第一幕第一場中的詠嘆調《圣潔的阿依達》和第三幕、第四幕中與阿依達的幾段二重唱都特別難唱。“在拉達梅斯的唱段中,高音特別多,我數了一下,高音降B有幾十處,而且很多都是長音。”扮演這個角色,是馬老師把徐森推薦給歌劇中心藝術總監郭淑珍教授的,但是能否把這個角色唱下來,徐森自己并沒有把握,這是他第一次在歌劇中擔任角色,而且一上來就是這么難唱的一個人物、這么重的一部大戲。“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對于我這樣的年齡就能演出這樣一部大戲、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這都是天上掉餡餅的事情。”這是挑戰,更是機遇,在困難面前只有加倍努力,從練習唱段到導演排戲,再到與樂隊、合唱隊的合排,以及最后借用中央歌劇院小劇場聯排和彩排,徐森整部戲的排練用了大約半年。為了不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他所有的排練都是在晚上和周末進行的。endprint
第一次演歌劇,對徐森來講一切都是新鮮和陌生的,無論語言、表演、合樂隊,徐森都是弱項,“我從來都沒演過戲,一上舞臺手腳都不會動,表情也是僵硬的,自己覺得特別別扭,以致剛開始合樂隊時找不到點,也不太會看指揮的手勢。”正因為此,徐森表現出超乎于其他同學的好學刻苦,最后被公認為學生組中最勤奮也是進步最快的一個。“不會就要多學習,多練習。”徐森說,他特別感謝郭淑珍教授能夠給他如此難得的機會,也很感謝劇組請來的外籍導演達蒙·普魯米斯、音樂藝術指導埃琳娜·皮耶里尼、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畢寶儀教授,以及所有給予他莫大幫助的老師們。
2013年10月,在中央音樂學院第二屆青年藝術節上,《阿依達》由指揮系林濤教授執棒,首次以音樂會形式亮相(第一、二幕),徐森的第一次登臺經受住了考驗。緊接著,劇組進入南下正式歌劇演出前的聯排彩排,十多天的排練,從認真做好每一個動作到逐漸在舞臺上表演自如,徐森在每天用功的排練中,收獲了成長與技藝的成熟。11月21日晚,他帶著興奮和緊張的心情,不負眾望地出色完成了在寧波逸夫劇院的首場演出,當時激動的一刻讓他永生難忘:馬老師第一時間電話祝賀;曾經在上海歌劇院演過這部歌劇,并且和徐森扮演同一角色的李巍老師也在第一時間向他表示祝賀;很多上音的聲樂同行看了演出后,對中央音樂學院師生的表現贊嘆不已。“后來,我和馬老師一起看錄像,馬老師都有點不相信這就是我的聲音,和平時上課時完全不一樣,聲音不但放出來了,而且很有戲劇性。”
寧波首站告捷之后,劇組又在福州、深圳進行了巡演。經過一場場演出的鍛煉,徐森對自己越發有信心,感覺自己的狀態越來越好,不再緊張,而且敢于表演了,開始享受舞臺上的感覺,享受演出后得到的鮮花和掌聲。把壓力變為動力,把挑戰視為機遇,徐森通過這部歌劇實現了自己藝術人生的一次飛躍。“我在語音、音樂、表演、舞臺掌控等方面都有了很大進步,藝術的潛力被激發出來,綜合能力進一步提高,對于自己的演唱技術,我心里更有底了。”徐森說。
時間轉到2014年,徐森即將研究生畢業,《阿依達》給他帶來的好運還在持續發酵。2014年4月,《阿依達》在北京保利劇院演出,學院把這場演出當作徐森等聲歌系同學的畢業考試,邀請了除中央音樂學院師生外的不少在京著名音樂家、歌唱家到現場觀看,其中包括中央歌劇院院長、藝術總監兼指揮俞峰教授。因為這場演出,兩個月以后,徐森順利考入中央歌劇院歌劇團,而他們這一屆同學中,獲得這一職位的只有兩人。“《阿依達》為我的歌劇表演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也為我的藝術事業鋪平了道路,它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徐森對此感慨萬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