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進
摘要:在中國城市化道路的進程中,城市群是必然發展趨勢,承擔著帶動區域發展和國民經濟提升的重要職能,這一職能的實現與城市群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密切相關。因此,本文通過構建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和經濟增長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對城市群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其經濟增長質量的關系進行協同分析。結果表明,城市群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其經濟發展質量之間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
關鍵詞:城市群;資源環境承載力;經濟增長質量
1.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中國的城市化也進入了發展的快車道。1982 年至201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年均增長1.03%,2013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已達53.7%。城市群是城市化道路進程中的一種必然趨勢和高級階段,是發展現代城市經濟和城市區域化的必然產物,同時也推動著城市區域經濟向更高水平發展。我國計劃形成包括沿海三大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等在內的十大城市群,它們是我國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將成為我國最有發展潛力的地區和國民經濟的十大支撐點。
城市群能否承擔帶動區域發展和國民經濟提升的重要職能,取決于城市群的承載力——尤其是城市群資源環境承載力能否支撐其經濟增長質量的持續提升。自“十七大”起就提出了要“轉變發展方式、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把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放在增長速度之前,表明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已經不難,解決經濟增長中的矛盾與問題、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才是我們當前所面臨的最大問題?!笆濉币巹澲赋觯岣呓洕鲩L質量、經濟發展方式,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然而,隨著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城市群的生態環境狀況不斷惡化,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日益凸顯,已威脅到區域甚至國家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在這樣的環境和背景下,對城市群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經濟質量提升的分析研究,不僅能使對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具有更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還能夠讓我們觀察和把握到經濟轉型過程中中國經濟增長的現實狀態。
2.文獻綜述
2.1 城市群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研究
20世紀 60 年代末到 70年代初,人類意識到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羅馬俱樂部”在其報告《增長的極限》中構建了“世界模型” 對全球的資源環境與人類的關系進行評價,提出了經濟的“零增長”發展模式。20世紀8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Slesser提出了新的計算資源環境承載力的方法——ECCO模型。90年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Kenneth等發表了《經濟增長、承載力和環境》一文引起了極大反響和廣泛關注。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積極探討資源環境綜合承載力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王學軍(1992)提出了“地理環境人口承載潛力”這一概念,采用二級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和層次分析法,從自然、社會、經濟三個層面定量評價和分析了中國分省區的地理環境承載力潛力[1]。毛漢英(2001)等采用狀態空間法作為量度區域承載力的基本方法,將資源承載力、環境承載力、人類活動定義為三維空間狀態,定量地描述和測度區域承載力與承載狀態[2]。方創琳等(2003)采用多模型互補對接支持下的系統動力學模型,對綠洲系統“三生”(生態、生產、生活)承載力進行了多情景預測分析[3]。中國科學技術大會(2008)主編的《中國城市承載力機其危機管理研究報告》通過預警指標對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等主要城市群的土地資源、水資源、交通和環境承載力狀況進行評價。
2.2 經濟增長質量的研究
王積業(2000)認為經濟增長是數量增長與質量提高的統一。數量擴張的主要源泉是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數量上的不斷積累,質量提高的重要源泉是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4]。李岳平(2001)擬建立一套在定性規定上的、科學適用的質量評估指標體系,從經濟增長的穩定性、技術進步的貢獻、經濟效益、經濟結構、居民生活和經濟增長的代價等六個方面來衡量一國經濟增長的質量[5]。劉亞建(2002)認為經濟增長質量為單位經濟增長率所含有的剩余產品量,并認為單位經濟增長率中投入的資金物資越少,經濟增長質量越高[6]。
鈔小靜、康慧(2009)從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區別與聯系入手,構建測度經濟增長質量的指數,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中國1978~2007年經濟增長質量進行測度[7]。鈔小靜、任保平(2012)從經濟增長質量視角出發,采用國際規范的邏輯實證主義分析方法,以中國經濟轉型時期的省級面板數據為樣本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資源環境代價與經濟增長質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論研究與實證考察[8]。研究表明中國經濟轉型期資源環境代價與經濟增長質量之間存在顯著的正向關系。
3.以三個城市群為例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與經濟增長質量的協同分析
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包含了資源和環境要素的綜合承載力概念,是指在一定的時期和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在維持區域資源結構符合持續發展需要,區域環境功能仍具有維持其穩態效應能力的條件下,區域資源環境系統所能承受人類各種社會經濟活動的能力[9]。
根據上述定義我們可以看到資源環境承載力是一個多變量、多層次的動態系統,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建立在對研究對象認識的深入分析、比較和選擇制約因素的基礎上的,要充分考慮承載體與受載體之間的互動反饋方式、強度、潛力與相互替代等特點。本文在綜合借鑒毛漢英(2001)、李巖(2010)、畢明(2011)等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所構建的城市群資源環境承載力的評價指標體系包括資源承載力和人口與社會經濟發展壓力兩大分項指標體系,這兩大分項指標體系又具體包括19個基礎操作指標,如表1所示。
從國內外研究經濟增長質量的相關文獻來看,經濟學家們已經認識到了經濟增長中數量和質量的關系,并提出要在數量基礎上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依據國內外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定義,經濟增長質量是經濟的數量增長到一定階段的背景下,經濟增長的效率提高、結構優化、穩定性提高、福利分配改善,創新能力提高,從而使經濟增長能夠長期得以提高的結果[10]。在對經濟增長質量進行了廣義定性之后,筆者綜合借鑒李岳平(2000)和鈔小靜(2009)等人的研究成果,通過建立一個綜合的評價指標體系來對經濟增長質量進行量化,該指標體系包括經濟增長結構、經濟增長穩定性、經濟增長代價和居民生活水平四個主要方面,在這四個分項指標體系下又設定14個基礎指標,如表3所示。
在建立了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本文以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關中城市群為例,對這三個地區2012年的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和計算,分析和比較不同城市群的環境承載力和經濟增長質量的差別與聯系。之所以選取這三個城市群是因為它們分別是我國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區的典型代表,在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方面有較大的差異,因此具有較強的可比性。所用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2013》和《中國城市統計年鑒2013》。
從表3和表4可以看出,由于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面積較大,所以在資源儲量和地域面積的絕對量上占有優勢,比如土地面積、水資源總量、主要能源儲量(關中地區數據缺失)和城市建設用地面積等方面。京津冀地區主要能源(石油、煤炭、天然氣)儲量最大,達30609.42億噸;人均GDP最大,但萬元GDP水耗也最多;森林覆蓋率、人均道路面積最少;經濟發展的二元性較為突出(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的比較勞動生產率的差距較大);經濟增長的不穩定和經濟增長的高代價降低了經濟增長質量,但居民生活水平和福利分配狀況較好。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資源承載力和經濟增長質量的總體狀況都優于其他兩個城市群。2012年GDP產值達108905.27億元,第二、三 產業產值比重達96.07%,并且在科學技術投入和成果方面最為突出,但付出的經濟增長代價也最多;雖然長三角土地面積最大,但人口密度是京津冀和關中城市群的1.5和1.7倍;經濟增長結構和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都促進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關中城市群的森林覆蓋率和人均道路面積指數遙遙領先,并且污染物排放量最少,但大部分資源還是相對稀缺,資源承載力相對較弱;第三產業極不發達,失業率、恩格爾系數和城鄉收入比與京津冀和長三角相比最高,在經濟增長質量方面遠遠落后于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
4.結論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資源環境承載力強的城市群經濟增長質量相對較高,例如長
三角城市群;關中城市群無論是在資源環境方面還是經濟發展方面都處于劣勢,并且二元結構突出,但仍有其獨有的資源優勢和經濟發展優勢;京津冀城市群資源環境條件和承載能力相對較弱,所以經濟增長質量不及長三角地區。因此,城市群的資源環境承載力與其經濟發展質量之間具有一定的正相關性,經濟發展的好壞依賴于該地區的自然環境。要追求經濟的又好又快增長,就不能忽視支撐經濟發展的條件和能力,不能盲目追求經濟的數量增長,而要根據承載力狀況調整發展戰略,戰略目標由低成本擴張型向高效率創新型發展轉型,戰略模式由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增長轉型,戰略要素依賴由資源耗費型向資源節約型轉型,戰略重點由經濟主導型向經濟社會協調型發展轉型[11],推動城市群的整體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學軍.地理環境人口承載潛力及其區際差異[J].地理科學,1992,12(4):322-328.
[2] 毛漢英,余丹林.區域承載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討[J].地球科學進展,2001,16(4).
[3] 方創琳,鮑超,張傳國.干旱地區生態-生產-生活承載力變化情勢與演變情景分析[J].生態學報,2003,23(9):1915-1923.
[4] 王積業.關于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宏觀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00,(1):11-17.
[5] 李岳平.經濟增長質量評估體系及實證分析[J].江蘇統計,2001 (5):19-22.
[6] 劉亞建.我國經濟增長效率分析[J].思想戰線,2002,28(4):30-33.
[7] [11] 鈔小靜,惠康.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 (6):75-86.
[8] 鈔小靜,任保平.資源環境約束下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2(4):102-107.
[9] 趙鑫霈.長三角城市群核心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1.
[10] 任保平.經濟增長質量:理論闡釋,基本命題與倫理原則[J].學術月刊,2012 (002):6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