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楠
摘要:村鎮銀行是農村金融發展的創新型舉措,擁有機制靈活、依托現有銀行金融機構的優點。國外對村鎮銀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鎮銀行的定位、規模邊界、金融服務、風險以及績效等方面。國內的有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場定位與偏差、制度績效、股權結構、競爭優勢以及風險這六個方面。村鎮銀行作為一個新型的模式,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經營風險、監管不健全、吸收存款難等一系列問題,但是,只要村鎮銀行能夠穩健經營和協調發展,探索屬于自己的發展構架,就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農村金融發展的問題,進而促進整個金融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村鎮銀行;社區銀行;文獻綜述
1.引言
村鎮銀行是指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批準,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最早關于建立村鎮銀行的文件始見于銀監會在2006年12月頒布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明確鼓勵各類資本到農村地區新設主要為當地農戶提供金融服務的村鎮銀行。隨后銀監會在2007年1月頒布的《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則具體規定了設立村鎮銀行的條件、股權設置和股東資格、公司治理、經營管理、監督審查以及機構變更與終止,為村鎮銀行的設立和運營提供了依據。根據中國銀監會的公布數據,截止2013年12月3日,全國共有村鎮銀行總行共968家,支行共994家。設立村鎮銀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我國農村金融機構覆蓋率低、競爭不充分、金融供給不足,金融服務缺位等“金融抑制”問題,對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與進步具有重要的作用。
學術界對于村鎮銀行的問題從不同角度開展了研究與探討,本文通過比較國內外關于村鎮銀行的研究方向,對研究動態做了系統性的梳理與歸納,以期對未來同類型的研究提供幫助。
2.國外的相關研究
村鎮銀行在國外是一種股份制的社區銀行,關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區銀行的定位、規模邊界、金融服務、風險以及績效等五個方面。
2.1 社區銀行的定位
DeYoung,Hunter和Udell (2003)在定義村鎮銀行問題上以資產劃分為基礎,他們認為只要滿足資產10億美元以下、核心存款來自于關系型融資、提供傳統金融服務和管理運行獨立的銀行等四個條件,即可稱之為社區銀行[1]。Berger,Hasan和Klapper(2004) 認為,在發達國家,社區銀行是資產在10億美元以下的國內銀行,而在發展中國家,社區銀行則包括資產在1億美元以下的國內銀行和外資銀行[2]。
2.2 社區銀行的規模邊界
Nourlas,Ray和Miller (1990)指出:銀行總資產在10-60億美元區間變動時,其效率會逐漸減小,當總資產超過60億美元時,銀行就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現象[3]。Clark (1996)的實證研究表明當銀行的資產規模超過20億美元時,就很難再繼續保持產品或經濟效率[4]。Ashton (1998)對英國商業銀行業的規模經濟的研究表明規模較小的銀行具有較高的規模經濟,且以50億英鎊是臨界點 [5]。
2.3 金融服務
社區銀行主要的金融服務是提供關系型借貸。關系型借貸主要是指社區銀行的貸款決策主要通過多種渠道和長期的接觸所獲得的關于借款人的“軟信息”來進行。Banerjee & Besley(1994),提出“長期互動”假說,認為中小金融機構一般是社區性的,與當地的中小企業通過長期的互動和了解保持著較為緊密的關系,有效地規避了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風險,因此,中小金融機構的設立可以緩解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6]。Berger& Udell(1995、2002) 認為社區銀行由于具有處理軟數據的能力,在向信息不透明的中小企業發放關系型借貸上擁有比較優勢[7]。
2.4 社區銀行的風險
Edwards & Heggestad(1973),通過對美國社區銀行1954年到1966年的分析認為隨著地方市場集中度的提高,銀行風險在提高,因為市場力量的過分集中會導致銀行效率的低下[8]。Brickley,Linck & Smith(2003)從所有權激勵角度分析了社區銀行在針對中小企業關系型借貸上的優勢,同時,在風險防范上,他們認為給予分支機構的管理人員一定的份額有助于解決因為委托代理問題而產生的道德風險[9]。
2.5 社區銀行的績效
Basset & Brady(2001)通過對20世紀90年代美國社區銀行與大銀行的比較分析,發現小銀行無論是在存款利率還是貸款利率上都比大銀行高 [10]。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2003)的報告比較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大銀行和小銀行的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發現在90年代初期社區銀行的總資產回報率遠高于大銀行,從1993年開始,差距逐漸消失,直到2000年,大銀行和小銀行維持在一個大致相當的盈利能力。此外,從貸款質量的指標上來看,經濟衰退或者呆賬攀升時,社區銀行ROA會高于大銀行。
3.國內的相關研究
在國內,由于三農問題的特殊性,關于村鎮銀行的研究也具有了中國特色。大體而言,目前國內對村鎮銀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與偏差、制度績效、股權結構、競爭優勢和風險等五個方面:
3.1 市場定位與偏差
鄒力宏(2008)運用SWOT方法,得出我國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應為:在欠發達地區針對農戶和小微型企業發放小額貸款[11]。趙志剛(2011)認為村鎮銀行設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覆蓋率低、金融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等問題”,但隨著業務的開展,村鎮銀行的信貸資金“農轉非”現象越來越明顯,市場定位出現了偏差[12]。
3.2 制度績效
李莉莉(2007)認為村鎮銀行的設立是深化農村金融改革的創新之舉,為農村金融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有利于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性,緩解農村金融市場上的供需矛盾,為民間資金進入金融領域找到了正規途徑[13]。王修華(2010)認為村鎮銀行屬于增量改革,政策設計的內在邏輯為:推動體制內存量改革的同時,加快體制外增量改革,以增量改革倒逼存量改革,然后通過二者的競爭和合作,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促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但是,村鎮銀行目前的發展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并沒有充分發揮出“鯰魚效應”[14]。
3.3 股權結構
沈克彪(2011)認為我國村鎮銀行過于集中地股權結構存在四大問題:容易導致商業銀行發起組建村鎮銀行意愿不明確、市場定位模糊、經營模式易混亂和政企關系難分離 [15]。謝振山(2011)提出了優化村鎮銀行股權結構的思路:監管引領公司治理,確保主發起行的主導權;優化股權結構和優化董事高管制度相結合;監管部門對村鎮銀行的股權結構要求應適應“以城帶鄉,以工補農”的需要[16]。
3.4 競爭優勢
李景波(2010)認為村鎮銀行作為一級法人機構,決策鏈條短,經營靈活,可以對農村金融市場需求快速做出反應,而且具有地緣信息優勢[17]。柳松(2011)認為村鎮銀行與大銀行相比,具有搜集軟信息的比較優勢,依賴于軟信息的私法型關系借貸是中國村鎮銀行的核心制度安排。而目前村鎮銀行問題的根源就在于沒有充分發揮私法型關系借貸這一核心競爭優勢 [18]。田杰(2012)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結論,村鎮銀行優勢的發揮主要集中在農業產業,農業產業市場誠信環境氛圍良好,資金聚集效應明顯[19]。
3.5 風險
高凌云(2008)認為貸款業務中的信用風險是村鎮銀行所面臨的最主要的風險,這種信用風險是由農業生產的規律性、信用體系的不完善、農戶投資盈利水平不高和銀行自身經營管理混亂等因素造成的[20]。于麗紅(2011)認為應該從四個方面來防范村鎮銀行的信貸風險:建立浮動利率的貸款風險定價機制;建立科學高效的農村信用評估方法;創新靈活多樣的貸款抵押擔保方式;發揮信貸員的作用,降低因客戶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信貸風險[21]。
4.問題與對策
4.1 社會效益與商業效益之間的矛盾
謝地(2011)發現狹義上的貸款“脫農化”現象十分嚴重。“脫農化”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農村地區存在明顯的金融排斥,并且提出了解決“脫農化”的建議:使土地成為抵押物、加強與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和政府的合作、對小額貸款公司進行改制、加大對村鎮銀行的監管力度[22]。馬元月(2009)認為“非農化”的原因有三點:一是村鎮銀行的宏觀管理制度違背了市場競爭的基本原理;二是村鎮銀行獨立法人的性質決定了以利潤最大化為其經營目標;三是我國當前缺乏針對支農貸款的稅收優惠政策 [23]。
4.2 村鎮銀行吸收存款困難
魏建宇(2012)認為村鎮銀行吸收存款困難主要有三個原因:社會認可度低、營業網點少和基礎金融服務差。因此村鎮銀行吸儲困難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只能通過擴大企業存款和增加資本金投入來解決[24]。汪云(2012)認為村鎮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受制于兩方面因素,一方面存款人對村鎮銀行這種新型金融機構認可度不高,另一方面是因為村鎮銀行無法直接進入人民銀行的結算系統,只能委托地方商業銀行或主發起行進行跨區域、跨行匯款 [25]。
4.3 控股模式單一
王曙光(2009)分析了村鎮銀行的股東偏好約束,認為村鎮銀行的股東具有多元化偏好:中國農業銀行希望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得到中央對其股改上市的政策支持,城市信用社和其他商業銀行有追逐盈利的偏好,而自然人和私營企業還具有關聯交易的傾向[26]。柴瑞娟(2010)認為“股權相對集中”是村鎮銀行最佳的股權制度安排,也是未來必然的選擇。并且提出了投資主體多元化、降低主發起行持股比例、提高單個投資主體持股比例的政策建議[27]。
4.4 發展過程中風險日益增大
王李(2010)分析了我國村鎮銀行經營發展中面臨的五大風險: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系統風險、信用風險、操作風險。同時,提出了加強我國村鎮銀行信貸風險管理的政策建議 [28]。何穎媛(2013)分析了信用風險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操作風險管理和市場風險管理。通過建立社會征信體系防范信用風險,加強資金的頭寸控制流動性風險,完善自身制度和操作規范來規避操作風險,確定利率定價標準加強利率風險監測與評價[29]。
4.5 監管不健全
王偉(2012)認為目前我國村鎮銀行在監管方面存在八方面的缺陷:監管理念陳舊、立法層次低可操作性差、監管主體資源不足、支農服務監管不足、市場準入監管過嚴、市場退出監管不具體、監管部門與地方政府協調機制尚未建立、監管主體框架過于單一 [30]。葉延(2013)重點分析了村鎮銀行的貸款監管問題,認為村鎮銀行缺乏貸款監管的立法,貸款監管機構面臨虛位和協調運作機制不合理的困境,在貸款實施中存在貸款集中度監管過嚴、信息披露原則化、利率混亂套用、信貸人員濫用權力、缺少可操作性貸款授信機制等問題 [31]。
參考文獻:
[1] Robert Deyoung,William C Hunter,Gregory F Udell.The Past,Present,and Probably Future for Community Banks[P].Working Paper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2003,(14).
[2] Allen N.Berger,Iftekhar Harsan,Leora F.Klapper.Further Evidence on the Link between Finance and Growth:An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Community Banking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Journal of Financial Services Research,2004.
[3] Athanasios,G Noulas,Subhash C Ray and Stephen M Miller,1990,“Returns to scale and input substitution for Large U S Banks”,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vol.22,no.1.
[4] Clark,J.A.,1996,Economic Cost,Scale Efficiency,and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 28(3),342-364.
[5] Berger,A.N.,Udell,G.F.The Economics of Small Business Finance:The Roles of Private Equity and DebtsMarkets in the Financial Growth Cycle[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1998,22(6):613-673.
[6] Abhijit V.Banerjee,Timothy Besley,Timothy W.Guinnane,“The Neighbor`s Keeper:The Design of a Credit Cooperative with Theory and a Tes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09,No.2 (May,1994),pp.491-515.
[7] Bergen A.N.and G.F.Udell.“Relationship Lending and Lines of Credit in Small Firm Finance”
,Journal of Business,1995,68,pp.351-382.
[8] Edwards F,Heggestad A.Uncertainty,Market Structure,and Performance:The Galbraith-Caves Hypothesis and Managerial Motives in Banking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3,87:455-473.
[9] Brickley,Linck & Smith(2003).
[10] Bassett,W.F.& Brady,T.F.,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Small Banks,1985—2000.Federal Reserve Bulletin,November 2001.
[11] 鄒力宏,姚瀅.我國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分析[J].金融與經濟,2008,4.
[12] 趙志剛,巴曙松.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困境與政策建議[J].新金融,2011,1.
[13] 李莉莉.關于村鎮銀行的制度設計與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7.
[14] 王修華,賀小金,何婧.村鎮銀行發展的制度約束及優化設計[J].農業經濟問題,2010,8.
[15] 沈克彪.村鎮銀行引入民間資本的股權結構研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1,4.
[16] 謝振山.村鎮銀行股權結構亟待優化[J].中國金融,2011,3.
[17] 李景波,胡德勝.論我國村鎮銀行的市場定位及政策支持[J].商業時代,2010,34.
[18] 柳松,林賢明.軟信息·核心競爭優勢與私法關系型借貸——以村鎮銀行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1,28.
[19] 田杰,劉勇,陶建平.社會經濟特征、競爭優勢與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布局[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
[20] 高凌云,劉鐘欽.對村鎮銀行信用風險防范的思考[J].農業經濟,2008,5.
[21] 于麗紅,陳霞.村鎮銀行信貸風險管理[J].生產力研究,2011,1.
[22] 謝地.村鎮銀行貸款“脫農化”問題亟待解決[J].經濟縱橫,2011,4.
[23] 馬元月.借鑒國際經驗 促進我國村鎮銀行的可持續發展[J].國際金融,2009,12.
[24] 魏建宇.我國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25] 汪云.村鎮銀行可持續發展措施選擇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
[26] 王曙光.產權和治理結構約束、隱性擔保與村鎮銀行信貸行為[J].經濟體制改革,2009,3.
[27] 柴瑞娟.村鎮銀行股權結構研究[J].法學雜志,2010,2.
[28] 王李,侯景波.我國村鎮銀行經營風險管理研究——以泰華農民銀行小微金融為例[J].金融與經濟,2010,10.
[29] 何穎媛.我國村鎮銀行脆弱性的測度及成因分析[D].中南大學,2013.
[30] 王偉.我國村鎮銀行監管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
[31] 葉延.村鎮銀行貸款監管法律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