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陽
摘要:黑龍江省是一個農業資源十分豐富,農產品出口多的省份。然而,黑龍江省在農產品對外貿易發展中還存在著出口結構不合理,適應國際市場變化能力較弱,出口產品競爭力不強,出口農產品質量與進口國要求差異大等問題。出口農產品的深加工、提高農產品出口的市場適應能力、實施品牌戰略、支持綠色品牌發展、積極拓展多元化市場、建立健全農產品出口貿易服務體系等方式可以增強黑龍江農產品的競爭力。黑龍江省還應盡快建立完善雙邊框架下農業保護政策。
關鍵詞:黑龍江省;韓國;貿易;農產品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010-02
一、黑龍江省對韓農產品出口現狀
黑龍江省對韓農產品貿易以出口為主導,2011年從韓國進口農產品規模僅為35.32萬美元。目前制約黑龍江省與韓國農產品貿易的主要因素是貿易規模近年來沒有明顯擴大,黑龍江出口的產品結構不具有多樣化特征。
黑龍江省與韓國總體貿易額及貿易規模趨勢是好的,穩中有升,但農產品出口規模逐漸偏下并且在對韓國出口貿易總額中所占比例呈逐年下滑的態勢。2006年,黑龍江省對韓國出口的第一大類商品,從歷年不變的農產品變為工業產品,這是工業產品首次超過農產品成為韓國進口黑龍江省的主要產品。至此,黑龍江省對韓國出口農產品的總額在數量上不斷減少并且在黑龍江省對韓國所有商品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逐年下降。2010—2012年,黑龍江省出口韓國的農產品在對韓國所有大類商品出口總額中所占比例不足五分之一,農產品出口規模三年僅一億美元左右。
黑龍江省出口韓國的農產品不具有多樣化特點,所以在競爭力方面后勁不足。出口產品結構單一是制約黑龍江省農產品出口擴大規模的主要因素,糧食是黑龍江省對韓出口的主要農產品,在對韓出口農產品中占比最大。根據進入21世紀十年來的黑龍江省對各農業出口企業的出口額的統計數據,韓國是黑龍江省玉米出口貿易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其次是大米與大豆,在新鮮果蔬方面,出口貿易額受國際其他國家競爭影響,在韓國市場的占有率不斷被壓縮。
二、黑龍江省對韓農產品出口存在的問題
(一)出口農產品質量不高
稻米、玉米等糧食產品是黑龍江省對韓國農產品出口的主力軍。但由于在優質品種的培育開發、科學合理儲藏、進行包裝以及運輸方面的相關農業的科技比較落后,以及黑龍江省大部分農民的種植作業是以家庭為單位,實行一家一戶制,造成了生產出的糧食產品相比于大型農場作業所得糧食品質參差不齊。外加大部分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由于資金投入及資金回流問題,不得不更加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要收購大部分質量相同的原材料所付出的人力成本及時間的消耗量相當大,所以大部分企業采取的是“重數量,輕質量”的生產加工銷售方式。直接導致了黑龍江省農產品企業出口韓國的糧食產品品種不統一,品質更是魚龍混雜,造成從黑龍江省出口的糧食商品遠遠滿足不了韓國方面對農產品品質的高要求。
(二)出口農產品科技加工附加值低
國際上,在發達國家,產出并且出口外銷的農產品百分之九十都會經過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加工,而黑龍江省農產品加工率僅為百分之四十,并且大部分為產出后的粗加工;國內,與國內經濟發達地區相比,黑龍江省存在加工能力弱,加工規模小,難以進行精加工,而且對農業科學技術研發的資金、人才投入也相比發達地區要少,存在很多大問題。據統計,2011年科技進步對黑龍江省經濟總體增漲提供了百分之五十的貢獻率,而對農業增漲的貢獻率僅為百分之三十。從黑龍江省對各產業幫扶的整體來看,黑龍江省財政支出對農業科學研究的投入不夠,“產學研”最優模式還沒有能夠有機結合,三者嚴重脫軌,無法產生化學反應。企業很少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只是出口僅僅經過粗加工的產品。以大米為例,黑龍江出口韓國的大米主要是未經深加工的糙米為主,韓國進口到國內再進行深加工。這樣類似原材料出口的方式,使得黑龍江大米出口收益很低。
(三)知名農產品品牌不足
黑龍江省大多數農產品加工企業規模小,盲目追求短期利益,造成品牌意識、競爭意識薄弱。一些農產品加工企業對品牌的認知度不夠,不肯加大品牌投入的力度,再加上企業對商標的廣告宣傳力度不足,由于規模原因也沒有更大的能力進行大力的廣告宣傳,造成消費者對農產品品牌的低認知度。此外,企業之間缺乏相互聯系,信息不對等,使得優勢龍頭企業和優勢農產品無法帶動相關周邊企業,無法進行資源的最優重組。地方政府對有地方特點的農產品進行高端品牌建設的認識度不夠,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缺少對企業品牌創建的扶持、引導以及政策支持。沒有品牌效應,就很難形成規模化生產,同時各企業也只能從數量上進行價格競爭。
三、黑龍江省對韓農產品出口對策
黑龍江對韓國農產品貿易中存在的壓力與挑戰是在對韓國農產品貿易生機勃勃的表象下暗藏著的。企業與政府要主動改善自身條件,在主觀上做到進步,不斷完善自己,政府積極幫助企業突破自己,化壓力為動力,進一步挖掘貿易潛力。
(一)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突破質量關
黑龍江省必須積極推行農業產品鏈條標準化改變,使農產品從農田到成品加工再到每家每戶的所有過程標準化。使黑龍江省的農產品標準盡快與國際接軌,滿足出口韓國的條件,提高自身的檢測標準。政府要繼續加大對農業及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培訓力度,積極對優質產品進行推廣,鼓勵種植,生產楷模示范區,指導農民進行規模化生產,組織農業生產企業實施標準化的生產方式。
(二)推進農業生產產業化,發展規模經濟
黑龍江省農業經營模式是小規模、粗放式的散戶經營,極少有大型農場進行規模式、標準化的生產,這種經營方式限制了對農業生產潛力的挖掘和農業生產力的發展,當今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發展趨勢就是非關稅貿易壁壘越筑越高以及競爭的激烈化、多面化,要想與外國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產業化優勢,已有一定的社會基礎資源共享,市場反應靈敏的大規模農場進行肉搏,就要進行大規模的產業結構升級,改變延續幾千年的傳統的一家一戶的方式進行產業化經營。結合黑龍江省實際情況,辦法是先重點培育一批有實力、懂經營、有先進理念的大型龍頭企業,對他們給予財政、稅收和信貸上進行的支持,然后將他們與農戶、農業基地聯合起來,按照韓國等進口國的需求,實現共同生產和經營條件下建立標準化的養殖、種植、生產和加工一條龍的產業鏈。三者聯合形成的合力將產生有益的化學反應,形成1+1+1>3的作用,對于增強黑龍江省農產品出口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及推廣
在通訊極為發達的今天,要想擴大黑龍江省自己農產品的知名度,僅僅靠提高質量是不夠的,要打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觀念,大力建設農產品綠色品牌,通過網絡媒體、平面媒體等多種方式擴大農產品品牌的知名度,用已具品牌優勢的農產品進軍挑戰嚴苛的韓國農業產品進口非關稅壁壘。在當今國際農產品市場,低價競爭已成為眾矢之的,有嚴苛的反傾銷措施,依靠勞動力豐富,土地價格低廉這些優勢已經不足以進軍韓國農產品市場,低價優勢早已成為余暉,而不是真正的優勢,農產品已經進入以品質求生存,靠品牌求發展的新時代。黑龍江省農業企業要學會樹立品牌意識和提高商標認知度,用綠色名牌產品打開韓國挑剔成性的市場,并注意利用知識產權來保護自己相關權益。
參考文獻:
[1] 楊 英,范亞東.黑龍江省農產品出口問題分析及對策建議[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1).
[2] 張蕙杰,王瑜潔.韓國的農產品貿易政策中國食物與營養[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0(5).
[3] 劉桂榮,殷 杰. 韓國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及進口食品監管制度簡介[J].檢驗檢學刊,2010(7).
[4] 潘 娟,崔 磊.黑龍江省農產品貿易持續發展的探討[J].黑龍江對外經貿,2009(3).
[責任編輯:金永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