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喜珍
摘要:土地改革是關系到農村民生的基礎制度,隨著近年來河北省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土地制度也在不斷的完善。在河北省縣域產業集群化的發展和作用下,農村土地流轉取得了較大進步,而農地流轉的規模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縣域產業集群化的發展,兩者相輔相成,共同致力于農村土地改革的發展,以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和生活質量。縣域產業集群化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的建議: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健全法律法規;完善土地流轉市場。
關鍵詞:農村;土地流轉;縣域產業;集群化;影響
中圖分類號:F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080-02
我國于2008年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上述文件中指出,在基于自愿、有償和依法的情況下,農民可自主出租、轉包或以股份合作的形式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變更,從而促進地方經濟以適度規模的經營形式發展。在農村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處于市場經濟環境中的農村生產要素得以優化,進而改善農村困苦的生活狀況。產業集群發展可有效作用于農村流轉制度,兩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構成農村流轉體制的全面化、多樣化發展。
一、縣域產業集群化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積極影響
縣域產業集群作為一種新制度形式,可在各交易過程中降低交易費用,而此舉又在另一方面促使農地流轉制度往多樣化發展,進而實現各區域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農地流轉情況。縣域產業集群化對農村土地流轉的積極影響如下。
(一)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為農地流轉制度多樣化提供了供給方面的因素
以往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導致農村土地出現嚴重細碎化,其生產值遠低于規模經濟的實際要求,對農戶的規模投資、持續投資都造成一定影響。現代化的縣域農業產業集群共包含了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其中第一產業為主體產業,而第二、第三產業為輔助產業,因此縣域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也是相關產業綜合發展的共同結果。隨著農村經濟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越來越多的農戶愿意將私有土地外包,尤其以東部地區農村為代表,而此區域農村經濟體系較為發達。當剩余農地閑置時,促進了農地的土地流轉和客體交易,進而衍生出相關的創新制度。例如:一些地區是通過市場方式對土地流轉進行創新,主要表現為農戶自主經營和政府穩定與調整并行的流轉方式,以廣東南海和浙江紹興等區域為代表的農村區域采取的是土地合作制方式;而部分地區采用的是政府集體收回土地然后重新分配的方式,便于規模經營的更好發展,以山東平度為代表的“兩田制”方式及蘇南模式所進行的機械化集體耕作。
(二)農業產業集群為促進農地流轉制度多樣化提供了需求方面的因素
由于互補性和關聯性,因此農業產業集群中的企業會大量聚集在一個空間范圍內進行相關經濟活動,通過相互協作和分工合作的方式形成密切的企業合作關系。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激發了以往農業生產內部的創新,構成了較多新的組織結構和配伍形式,例如:專業化的生產大戶、公司+基地+農戶以及頭企業+農戶等。此類組織結構的發展與創新對農地制度提出了挑戰,致使農村農地制度朝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具體有以下表現:一是集群內的農業經營企業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從客觀上來歸并農村中的細碎化農地,進而實現農地的規模化經營,主要以水產養殖和水果種植農地為代表。因此,歸并細碎化農地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內農地流轉制度的發展,使其逐漸發展為多樣化和全面化。二是集群內部建立起的抱團經營和分工協作體系致使產業集群競爭力的增加。在集群經營的共同作用下,經營主體的之間產生各種關聯性,促使農地流轉制度的轉變,進而發展出全新的農地流轉制度,主要表現為農地信托、土地股份合作制、農戶與企業合作制等。在農業產業集群的作用下,農地流轉制度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農地流轉方式基于農業產業集群要求進行規模化經營調整,歸并了農村內細碎化農地,進而有效促進農地經濟績效快速、穩定的增長。
二、縣域產業集群化對農村土地流轉的不利影響
雖然縣域產業集群化發展推動了農村土地流傳制度的進步,但在實際運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從而為農村土地流轉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一)農戶從中獲益較少
在土地流轉的作用下,區域內原本閑置或零散的土地被集中到企業或種養大戶手中,由于這些人具有較好的管理和技術經驗,可有效實現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各個商家或企業在獲取土地后,通過引入新技術、新品種和新管理,農產品在此作用下取得新的品牌效應和經濟效益,土地流入方便可獲較大贏利。但農民在此過程中獲利較少,農地按每畝租金來算,一年多則上千少則幾百,較土地流入方而言獲利少之又少。一些農民雖然在產業基地內工作獲取報酬,但其收入始終未按照市場經濟和供需關系進行適當調整,因此農民作為土地流出方并未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獲取更多利益。簡而言之,在農村土地流轉的作用下,農民的收益并沒有得到較大提高。
(二)法律和政策的桎梏
根據2005年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可知,農村土地流轉期限不得多余承包期。但以目前農業產業的生產效益來看,特色農業的經營和生產周期都相對較長,顯著大于土地承包期。雖然在上述文件中表明,受讓方有權在承包方依法收回土地或土地流轉合同未到期的情況下獲取補償,但在文件中并未提及具體的補償標準,因此難以計量受讓方應得的經濟補償,容易導致爭端的出現。在此背景下,土地流轉的受讓方也會產生利益失衡的擔憂,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受讓方的投資動力。此外,國務院還陸續出臺了關于基本農田的相關保護政策,要求各相關單位禁止采挖基本農田,制止了基本農田進行挖塘養魚和載種果樹的活動,以用于確保我國糧食的種植和安全。但與此同時,相關政策的出現也不符合農業產業集群化的發展要求,制約了農地的大規模開發。在管理機制尚不完善的情況下,農民團體并不重視土地合同的簽訂,導致不規范合同的出現,容易造成權益糾紛,造成仲裁執行的困難。
(三)流轉市場不完善
許多地區并未建立起土地流轉服務機構,農村的土地供求信息堵塞,沒有專門的渠道對此類信息進行整理、搜集和發布,導致種植大戶難以與零散農戶溝通,而許多農戶又難以尋求到有求地需求的流入方,造成農村土地流轉率較低。此外,農民土地流轉意識的薄弱也導致許多土地流轉未進行規模化經營,以產業效率地下的分散性經營為主,并未實現農村產業集群化的發展。一些鄉鎮政府在土地流轉制度上未準確定位,存在過度干預或放任自流這兩種極端管理方式,主要表現為:一些基層政府在推進土地流轉時缺乏宣傳力度,不利于土地流轉的推進;而另一些基層政府并未遵循農戶意愿,為招商引資而進行強制性的政策推行,侵犯了農民所具有的自由行使權。
三、縣域產業集群化背景下農村土地流轉的建議
(一)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
當農村土地流轉后,農戶獲取的收益均為穩定性收入,在物價上漲或相關不確定因素的影響下,農戶面臨著資金周轉不開等較大風險,害怕出現供給不足的現象,不利于農地流轉制度的推進和發展。因此,基層政府需逐漸建立起相關農村社保制度,完善和發展農村社會救助、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農村社會保障服務、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工權益保障的社會保障體系。此外,基層政府還可進行農村勞動能力相關培訓,使農戶在培訓過程中完善自我,進而形成“守法紀、會經營、有文化、講文明、懂技術”的農民團體,引導農戶轉移出承包土地,進而促進縣域產業集群化的發展。
(二)健全法律法規
基層政府需堅持遵守《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規,嚴格按照“自愿、有效、依法”的流轉原則,規范農村農地的流轉程序。可制定出土地優惠政策,充分鼓勵和促進有利于增加農民收益的土地承包經營,進而在保護基本農田的基礎上發展出特色農業產業的集群化發展。隨著近年來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地的流轉被國務院納入到法律保護范疇,因此基層政府需借助法律的力量,保障農民的農地使用權,使農村農地進行可持續發展。需明令禁止政府機關以行政手段對承包地進行調整。針對經營周期長而承包期小的特色農業產業,可適當調整農戶的承包周期,允許農戶延長或繼續出讓承包農地,以保證農村土地流轉的穩定性、可靠性和持續性。
(三)完善土地流轉市場
農村土地具有保障農村家庭生活的社會功能,同時也還承擔著社會生產功能。從目前形勢來看,河北省大部分縣域農村流轉市場尚不完善,缺乏專業的服務機構。因此相關政府機關需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轉市場,使其公平化、有序化、開放化發展,充分發揮土地流轉交易中的中介服務機構,通過土地使用權交易經紀機構、土地估價機構、用地咨詢機構等第三方服務機構來輔助土地流轉市場的發展,維持土地市場交易秩序,最大化地提高農村土地的流效益。
參考文獻:
[1] 毛廣雄.產業集群化轉移:世界性規律與中國的趨勢[J].世界地理研究,2011(2).
[2] 張 鵬.建立農村土地流轉機制推動農村經濟發展[J].河南農業,2011(18).
[責任編輯:高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