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洲
摘要:“郡縣治則天下安”,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實現我國“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奮斗目標的關鍵環節,而產業競爭力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撐和根本,提升縣域經濟產業競爭力,必須做細做實主體功能區規劃、發展優勢產業集群園區、培育企業家精神、拓寬產業發展融資渠道等。
關鍵詞:主體功能區;產業集群;企業家精神;融資
中圖分類號:F0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083-01
“郡縣治則天下安”。我國有兩千八百多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縣域經濟實力較強的省域往往其綜合競爭力排名也都居前,如:江蘇、浙江、山東等省份。分析全國百強縣的發展共性可知,除地理人文特征、政策優勢和搶抓機遇外,產業競爭力強無疑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因此,“強省必先強縣、強縣必先強產業”成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壯大的共識,提升縣域經濟產業競爭力對于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縮小城鄉和區域發展差距、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做細做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優化縣域產業布局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于2011年正式頒布,將我國960萬平方公里國土空間劃分為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大類主體功能區。因此,提升縣域經濟產業競爭力也需要根據縣域人文傳統與資源稟賦不同,統籌安排產業布局,做細做實縣域主題功能區規劃:將山區縣或農業縣劃為限制開發或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發展旅游休閑生態農業等產業;將產業基礎較好、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的縣域作為重點開發區,著力打造上下游完整產業鏈的產業集群式園區;將空間容量有限、通行成本增加的中心城區劃為優化開發區,爭取在新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方面形成集中連片發展。另外,還要對承擔重要生態職能而在發展工業經濟方面受到制約的縣(市)或鄉鎮、村等,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創建“全國生態縣”等。
二、建設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優勢產業集群崛起
實踐證明,園區成為發展經濟、吸引投資的關鍵平臺,而園區內產業的集群式發展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除經濟較發展地區外,許多縣域經濟的園區建設往往存在產業結構雷同、經濟功能相似、規模普遍偏小等問題,更多同處于產業鏈上游的企業之間惡性競爭還相當殘酷,致使產業無法實現集群式發展。因此,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以生態文明理念搞好園區規劃。園區謀劃需要重新定位,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應將生態理念融入園區規劃與建設中,從生產、流通、消費全過程探索園區生態轉型之路。二是園區要成立由領導帶隊、企業參與、以專業招商人員為主的專業化服務團隊。目前,通過招商引資提升產業競爭力成為后發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捷徑,為吸引優質投資商,必須打造相關產業的專業化招商團隊。為此,昆山開發區根據其主導產業分別成立了電子信息、精密機械等專業化招商隊伍,對招商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后“持證上崗”,[1]這種專業化運作強有力的提升了其招商成功率和縣域產業競爭力。三是創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未來有競爭力園區的發展趨勢都要形成上下游緊密銜接的產業鏈,共同的利益訴求有利于搭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吸引相關企業共同投入解決技術、市場、資本、知識產權、品牌等共性問題,這種戰略聯盟不僅提升了產業創新能力,增強產業集群的聯動效應,還能使園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
三、培育企業家精神,增強產業發展活力
提升縣域經濟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核心和關鍵恰是企業家精神。因傳統人文地理差異,相比經濟先行地區,內陸地區多數企業主普遍存在著“小富即滿”、“小富即安”心態,缺乏“敢攀登、爭一流”的企業家精氣神兒,敢冒風險永不言敗的企業家精神還遠未形成,亟需地方政府出臺扶持政策,培育企業家精神。一是為企業家成長“搭橋鋪路”,鼓勵企業家勇攀高峰。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組織協調能力,將企業家培訓納入各級政府培訓計劃,幫助企業家們開闊視野、增強企業做大做強的信心。還可以對不同企業分類指導,幫助他們制定“跳一跳、夠得著”的發展規劃,形成重點企業集團一馬當先、中小企業萬馬奔騰的競相發展局面。二是大力宣傳表彰優秀企業家,營造企業家光榮的濃厚社會氛圍。對投資大、提供就業崗位和納稅多的企業經營者在經濟上給予獎勵,在政治上給予應有的地位和榮譽,吸收有突出貢獻的企業家進入機關事業單位發揮更大作用。三是激發民眾創業激情,打造企業家梯隊。可以考慮成立“全民創業扶助基金”,真正激發起民眾的創業激情,涌現出一批支撐縣域經濟競相發展的支柱產業;制定實施“小巨人成長工程”。定期篩選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重點扶持,培育一批、成長一批、成熟一批,并形成梯次發展。
四、搭建多元融資平臺,創新產業發展投融資機制
縣域產業發展往往層次較低、實力較弱、規模較小,在謀求轉型升級時多數遭遇融資瓶頸,因此,縣域產業亟需政府出面牽線搭橋,幫助搭建多層次融資平臺。一是設立縣域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明確安排財政性資金用于促進縣域產業發展,重點支持優勢特色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項目推進、引進高層次人才等。二是創建企業信用信息中心,拓寬社會資本投資渠道。從稅務、海關、社保、銀行、司法等多方面采集企業信用信息并向社會無償提供,暢通資金供求渠道,不僅解決企業融資“瓶頸”,還能拓寬社會投資渠道。三是充分發揮商會、行會、工商聯等社會團體作用,成立企業之間的互助基金會,創建各種形式的企業家聯誼會,相互溝通信息形成良好的信任機制等。四是借鑒北京等地做法,成立再擔保機構,放大資金使用額度,解決企業融資難題。當擔保機構不能獨立承擔擔保責任時,再擔保機構將按合同約定比例承擔相應責任,通過再擔保公司,擔保公司可將放大倍數從3至5倍提高到8至10倍。[2]
當前,實現“兩個一百年”和“中國夢”的奮斗目標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力量的堅強紐帶,然而,“小康不小康,還要看老鄉”,縣域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必須扭住縣域經濟產業競爭力這一核心,才能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并最終實現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倪 琳.“后危機時代”昆山經濟的發展與創新[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0(10):148-149.
[2] 伍廣明.擴大溫州市擔保業擔保能力,力促行業健康發展[N]. 溫州商報,2012-09-17.
[責任編輯:王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