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一
摘要:發展建筑業中小企業,是我國建筑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重點任務之一,也是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可回避的重大問題。建筑業中小企業在行業乃至在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當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建筑業;小企業;專業化經營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235-01
一、合理確定建筑業中小企業規模標準,將全部建筑業中小活動單位納入行業視線
按照國家統計部門劃分企業規模的標準,我國建筑業企業相當一部分專業承包企業和全部勞務分包企業都屬于中小型企業,國家原有標準上限顯然過高。規模標準上限過高,影響行業決策層的視線,忽視真正中小企業發展的訴求,影響這部分企業的健康發展。制定符合實際的行業企業規模劃型標準,是推進中小型建筑業企業發展的基礎。建筑業企業規模劃分標準的制定應當認真研究建筑業企業組織結構的特點,參照發達國家全面審視行業內各類企業組織類型的視角,不遺漏地將所有行業經濟活動單位納入統計范圍的做法,全面考慮行業狀態,以法人為劃型單位,以人數為主要依據,將幾人至幾十人的小型單位納入視線并單獨劃類,調低中、小型企業的規模上限,增加微型企業的規模類別,全面反映我國建筑業的產業狀況,進而科學地研究制定產業發展政策。
二、解決體制內中小企業發展不充分、中小建筑業產業活動單位體制外生存問題
大量建筑活動單位和個體戶置于法規約束之外活動,既無依法活動的約束,也享受不到國家的任何政策,對于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極為不利。同時,體制內的小企業發展極不充分。勞務分包企業的企業個數是有資質的施工總承包企業和專業承包企業的8%左右,營業收入只相當于有資質的施工總承包企業和專業承包企業總產值的0.9%,從業人員相當于有資質的施工總承包企業和專業承包企業的5.8%。這與各經濟發達國家建筑業普遍的金字塔結構——大型企業占到1%不足,99%的建筑業企業為中小型企業的行業組織結構偏離極大。中小企業體制外生存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環境,解決體制外生存的出路也在于改善政策環境,尤其應當解決如下四個問題:一是降低企業準入門檻,同時給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型和微型企業以簡便、低成本的工商登記方便;二是大大降低這部分企業的稅負,這類企業很多是依靠勞務取得收入,屬于行業中勞務最為密集的部分,建筑業又屬于艱苦、高危行業,應當參照國家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給予最低稅負甚至免稅待遇;三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其需要的公共服務,包括政策咨詢服務、融資信貸服務、承發包信息服務、培訓及技能鑒定發證服務、專業技術信息服務、職業技能轉移續接認可服務等;四是解決多年從事建筑活動的農民工城市入籍及相應的身份待遇問題。對于在建筑行業從業超過一定年限的農村戶籍人員,可以解決其城市戶籍身份問題,并可隨當地居民及企業規定享受醫療、失業、養老、住房等方面的社會保障。
三、促進中小企業更好地實現專業化發展,改變中小企業成為施工總承包主體現象,形成健康的總分包關系
專業化企業存在的陷阱,最大的風險莫過于專業化公司陷入專業化陷阱。
首先是選擇好的業務。建筑行業是一個專業非常寬,價值鏈非常長的行業,業務的選擇既可以從專業的角度進行選擇,也可以從價值鏈的環節進行選擇。建筑行業不同的細分行業特點各異,最近幾年無論是總承包還是專業承包的企業,都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但從長遠看,總承包和各類專業的市場會存在顯著的差異,一些行業建筑物的存量越大,未來的市場空間越小,比如建筑總承包,而一些細分行業會隨著建筑物存量的增大,市場空間同比例上升,比如裝飾裝修行業,建筑智能行業,土木工程橋梁的維修保養,高速公路維護等等。
二是專業化的企業要有空間拓展能力和遠距離控制能力。專業化意味著要在某個細分市場有比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在比較寬的區域空間進行市場開拓,要在全國,乃至全球進行專業性的業務開拓。與業務的空間拓展能力相匹配的是企業遠距離業務管理、業務控制能力,沒有這樣的控制力,業務失控所帶來的經濟和聲譽的損失也是企業不能承受之重。毫無疑問,與遠距離的空間拓展能力相比,遠距離管理控制能力相對應的是高經營成本、管理成本、更好的專業設備、專業材料配送能力,要支付這些高成本,企業要么需要品牌溢價,要么需要更高的專業效率,否則很難實現對客戶更高的性價比,沒有合理的性價比,企業的專業化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
專業化的企業需要創新,即專業能力或者模式的不斷創新,使其與非專業企業相比保持領先的地位。有生命力的專業能力的不斷提升,更好的滿足客戶需要,與非專業企業相比保持領先性。同時,需要提升資金運作能力。相比多元經營的企業,專業化公司的經營往往與行業的發展密切相關,很難實現不同行業之間發展程度的平衡。
三是專業化的企業需要專業化的文化和團隊,尤其是企業的領導者或者團隊,需要堅定專業化的力量。建筑業專業化企業面臨經濟周期性的問題,沒有堅定的信念,就會半途而廢,很多專業化的公司走到半道,就心生猶豫,要么走向多元化的新困境,要么倒在專業化的門口。
沒有專業化就沒有多元化,無論是小型建筑業企業還是大型建筑業集團,這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大建筑企業需要追求內部專業化,調整雖然艱難,但必不可少,對志存高遠的小企業,專業化不僅是成功的起點,也將是他們走向成功的捷徑。因此最終要實現的政策目標,不是高資質企業承包、低資質企業干活,而是在總承包企業總體組織、管控下的專業化協作總分包;不是增加分包層次造成建造成本的層層加碼和對利潤的層層盤剝,而是專業化的高效率;不是因為總分包關系的建立增加建造成本,而是通過總包的有效組織和高度專業化的分工協作降低成本,進而走出建筑業長期以來被社會屢屢詬病的層層轉包、違法掛靠的怪圈。
[責任編輯:紀姿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