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琦+劉雨+劉麗華
摘要:外語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包括創造性組織課堂的能力和創造性傳授知識的能力。外語教師應該通過靈活的課堂教學和組織有效的課堂活動及探究能力充分發揮創造性教學思維,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關鍵詞:外語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教師自主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248-02
一、引言
何謂創造性思維(創新能力)?創造性思維指的是有創見的思維,即通過思維不僅能揭示事物的本質,還能在此基礎上提出新的、建樹性的設想和意見。創造性思維與一般性思維相比,其特點是思維方向的求異性、思維結構的靈活性、思維進程的飛躍性、思維效果的整體性、思維表達的新穎性等。[1]簡而言之,創新能力就是發現解決新問題,提出新設想,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造性思維具有突破性、求異性、非邏輯性、新穎性、靈活性、綜合性等特點。[2]笛卡爾有句名言,最有用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就外語教學而言,我國現有關于外語教學創新思維研究大多探討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或能力,還未見關于外語教師如何發揮創造性教學思維,提高教學效果的研究。
二、創造性教學思維的內涵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稱《綱要》)明確指出教學要“注重學思結合。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因此,根據《綱要》的要求,外語教學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本研究結合《綱要》的要求和創造性思維內涵及課堂教學的特點,將創造性教學思維的內涵分為教師創造性組織課堂的能力和創造性傳授知識的能力兩個方面,前者包括教師靈活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組織有效的課堂活動的能力,后者包括教師對知識的探究能力。
(一)靈活的課堂掌控能力
筆者曾做過一項關于教師自主教學與學生自主學習相關性的實證研究(參見安琦,2011),研究發現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有賴于教師靈活的課堂自主教學能力,即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課堂反應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節奏,并能夠充分利用課堂“突發”狀況采取及時、合理、有效的教學策略,進行“機會”教育,簡而言之,教師要具有臨場發揮的能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2011,277)所言“智育的成效取決于對各種教學方法的創造性的運用,取決于許多細節的靈活變換,而這些細節則受著具體環境的制約,是無法在教學論里事先加以規定的。”史耕山&周燕(2009)根據老一代優秀英語教師的素質調查,認為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不能總是套用一個固定不變的教學方法,要善于藝術地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教師要善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教學話語要講究藝術、得體等等。上述研究成果表明,教學既要符合一定的教學規律,又要能夠采用靈活的教學手段進行藝術升華;教師既要認真周密的事先安排教學的各個環節,又要能夠針對課堂的即時“狀態”,做出必要的調整,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思考,做學生學習的“導航者”。教師靈活的課堂教學要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以達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為目的,而教學目標的實現及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培養的達成則有賴于教師有效組織課堂活動的能力。
(二)組織有效的課堂活動的能力
國內一些學者研究了外語教師課堂教學,其中王麗娟(2008)發現學生對外語課的興趣普遍經歷了一個從短暫性滿足到逐步減退、消失、甚至厭倦的過程,外語教學隨著時間,形成了一個“瓶頸”的發展模式。束定芳(2010)在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大賽閉幕之際寫到“課堂教學還是要給學生提供語言實踐的機會,說、看、聽、交流、辯論。如果這些活動本身有趣的話,學生就會渴望上課,渴望學習,否則學生就會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干別的事甚至逃課。”可見,組織有效的課堂教學的一個關鍵詞就是“興趣”,即教師要創造性地組織課堂活動,通過課堂講解及“師生”、“生生”的交流,創設一種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從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挑戰,從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楊惠中(2012)強調優秀的英語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富有創新精神,善于探索各種有效的、豐富多彩的語言教學形式,……尤其要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學會學習英語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秦秀白(2011)在第八屆華東地區外語論壇上做了“有關實施有效教學的幾點看法”的報告,強調“有效教學是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生態環境中實現的,是一個引發思考、啟迪智慧、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過程。”可見,有效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必由之路,其中的一種表現形式則是有效組織課堂活動,而后者又有賴于教師靈活的課堂掌控能力。此外,本研究認為外語教師要能夠及時、恰當、有效的應對課堂局面,使學生體會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和感染力,也就是說,教師要具有“打動”學生的本領。只有這樣,課堂學習才能“有效”,學生才有望從厭倦外語學習這一“瓶頸”中掙脫出來,變得渴望上課,渴望學習,因為沒有受到課堂“觸動”的學生很難領悟所學知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也就無從談起。有效的課堂學習只能有賴于教師充分發揮其創造性教學思維,靈活、有效地組織課堂來實現。
(三)探究能力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探究,一種創造。那么是不是說教師自然而然的就是一個研究者,創造者呢?事實上,缺少對知識的探究,不愿意挖空心思探索教學方法的教師充其量只能是知識的“商人”,而非創造者。根據維果斯基的社會文化學習理論,學習者在與比自己能力更強的人的引導和幫助下獲得最大程度的學習和發展(Vygotsky 1978: 86,引自周燕,2010),如果教師自身都不具備比學生更強的學習和探究能力,又怎么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從而幫助學生獲得最大程度的發展呢?教師只有具備了遠比學生豐富得多的專業知識,并使之成為思想的一部分,才能通過洞察、分析、比較、思辨,尋找到傳授給學生知識的最佳方法。同樣,沒有固定的教學方法告訴教師如何傳授某一門課程,教師只有根據所使用的教材、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探尋最佳教學方法。可以說,探究能力是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的核心內涵。具備探究能力的教師能夠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學習新知識,能夠把知識從零散變得系統,從雜亂變得有序,使學習過程從見“樹木”變成見“森林”,使知識“活”起來,使學習變成一種探究活動,使思考成為學習的自然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學生在主動探究和思考中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結語
外語教師具備創造性教學思維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外語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的內涵包括兩個方面,其一為創造性組織課堂的能力,具體包括教師靈活的課堂教學能力和組織有效的課堂活動的能力;其二為創造性傳授知識的能力,具體包括教師對知識的探究能力。靈活的課堂教學能力要求教師具有臨場發揮的能力,即能夠及時、合理、有效的調整教學策略以應對課堂“突發”狀況,并適時進行“機會”教育。創造性地組織課堂活動則要求教師創設一種“師生”、“生生”交流的學習氛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從學習和交流中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和挑戰。教師只有在能夠“打動”學生的氛圍下才能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最后,探究能力是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的核心內涵,缺乏對知識探究的熱情和能力,教師靈活的課堂教學和組織能力都將是無緣之木,無水之魚。教師的探究能力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方法,并感染學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安琦.外語教學中的教師自主與學生自主——一項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2] 秦秀白.第八屆華東地區外語論壇,2011.http://www.sflep.com/expert-column.
[3] 史耕山,周 燕.老一代優秀英語教師素質調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2):26-29.
[4] 束定芳.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我們教什么,怎么教?——寫在首屆外教社杯全國大學英語教學大賽閉幕之際[J].外語界,2010(6):26-32.
[5]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6] 王麗娟.課堂環境下的教師發展——影響中國外語教師課堂行為的因素研究[J].外語教學,2008(1):48-53.
[7] 楊惠中.關于大學英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2):293-297.
[8] 周 燕.教師是外語學習環境下提高英語教學水平的關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294-296.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