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輝+秦蘭艷+吳婷
摘 ? 要:世新大學是一所以傳播為特色的私立大學,前身為北平新聞專科學校,于1956年遷至臺灣并更名為世界新聞職業學校,后經1997年改制,升格為私立世新大學。創校以來,學校秉持著“學校為學生而辦,學生為讀書而來”的辦學原則,以“德智兼修,手腦并用”為校訓,致力成為以傳播為發展主軸,并貫穿所有學科;理論與實務并重;校園民主、學風自由的高等教育學府,至今已連續6年獲評為臺灣教學卓越大學,穩健發展為一所全方位的綜合性大學。為深入了解世新大學在辦學特色、學校制度建設、人才培養、教育國際化、與大陸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情況,本刊專訪了世新大學校長賴鼎銘教授。賴鼎銘校長畢業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并獲得圖書資訊學博士學位;1990年回臺灣后在世新大學任教,歷任世新大學副教授、教授,兼系主任、圖書館館長、教務長;2008年8月-2014年8月,擔任世新大學校長,目前是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專任教授。訪談中,賴校長提出,理論與實務合一,發展傳媒特色;自主管理,發揮院校三級治理功能;多方位輔導,打造杰出人才;引進優質國際化師資,實現校園系統的國際化;推進教育信息化,注重師生交流;加強與大陸高校合作,促進兩岸師生交流
關鍵詞:臺灣世新大學;辦學特色;人才培養;兩岸合作交流
一、理論與實務合一,發展傳媒特色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賴校長,感謝您接受我們的采訪。世新大學是臺灣著名的傳播學校,首先,請您結合世新大學的概況,談談貴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
賴鼎銘:世新北平大學最初于1933年在北平成立,當時名為北平新聞??茖W校,著名作家林海音就畢業于該校。后來由于戰爭,學校被停辦,由成舍我先生于1956年在臺北復校,并更名為世界新聞職業學校,其辦學理念在于培養“德智兼修,手腦并用”的新聞傳播人才,促進新聞事業發展。創校以來,我校秉持“學校為學生而辦,學生為讀書而來”的辦學原則,堅持自力更生,憑著勤儉穩健的辦學方針,在全體師生共同努力之下,辦學績效卓著,深受各界肯定,再度于1997年更名為世新大學。
首先,傳媒是我校最大的特色。目前,我校有4個學院,分別是新聞傳播學院、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和法學院,共有1.1萬多名學生。其中,新聞傳播學院的規模最大,共有6000名學生,8個系,分別是廣播電視電影、傳播、傳播管理、新聞、動漫、圖文傳播、公共管理、廣告學系。目前,我校的畢業生已經達7萬多名,遍布臺灣各個地方。其中,媒體界人士(像電視主持人、主播、明星、記者等)多半都是世新培養出來的,政治界也有很多世新的校友。我校新聞傳播學院在臺灣是數一數二的,在歷年的傳播業績調查中均名列前茅。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我校的管理學院、人文社會學院和法學院都在逐漸發展起來,我校也成為一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大學。
其次,世新大學是臺灣的教學卓越大學。臺灣教育部門每年都會對大學進行以教學為主的評鑒,我校就被評選為教學型大學。臺灣教育部門次長林聰明曾表示,一些研究型大學雖然在國際論文評鑒(SCI,SSCI等)上有很大進步,但這些學校也不應該輕忽教學。臺灣一些公立大學,以前以研究為主,現在得回過頭來發展教學,而我校早就是以教學為主的大學了在這一點上,我們與美國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比較類似。
再次,在人才培養方面,我校注重杰出人才的培養。比如,我校推出的“卓越小龍”計劃,透過競爭機制遴選優秀學生,進行拔尖訓練,目的在于打造杰出人才。該計劃實質是一種拔尖訓練,通過此計劃,我們可以訓練“主播龍”“記者龍”“動畫龍”“雄辯龍”等。此外,我校的教學方針是理論與實務并重,校訓是“德智兼修,手腦并用”,所以要求學生具備非常強的實踐能力。這也是我校與臺灣一些公立大學有所區別的地方,公立大學可能更注重培養研究型人才,但我們不同。傳播是講究實踐、應用的一門學科,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我校會安排業界的董事長或者總經理來給學生們授課。我們每年大概會請幾百名業界老師進入校園參與授課,業界老師與專任老師的比例達到1∶1的水平,由他們合力培養學生。世新大學最大的特色在于追求自由、多元,在這里,學生很活潑,老師以學生為本位。
二、自主管理,發揮院校三級治理功能
《世界教育信息》:臺灣很多私立大學在大學治理方面都很有特色,請您介紹一下世新大學在大學制度建設和治校管理方面的情況。
賴鼎銘:臺灣的私立大學在治校管理方面比較自由。首先,我們有董事會,這一點是效仿美國的,校長對董事會負責,而且有比較大的權責。其次,校長是由董事會任命的,副校長、院長、系主任則由校長任命。校長一般會組織一個遴選委員會,讓遴選委員會進行副校長、院長、系主任的遴選。再次,學校在聘用教師的時候要遵循“三級三審制”原則,即由各系自己尋找合適的人選,并通過教師評審委員會審查之后再申報到院,通過了院的審查以后校委會就會征詢校長的意見。因為這些教師基本上是通過做演講,并由老師和學生們評選出來的優秀教師,所以校長基本上會尊重院系的決定。這就是我們的大學自主。
在教師升等方面,我們有升等審查委員會,從系辦到院辦、再到校辦,之后校長會選出幾名優秀教師進行院送外審或校送外審,審查合格后上報臺灣教育部門。也就是說,我們是學校自審通過的學校,即教育部門允許我們自己進行審查,這點已跟西方接軌。
三、多方位輔導,打造杰出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您剛剛講到注重杰出人才的培養是世新大學的一大特色,請您談談貴校在人才培養、追求卓越方面有什么好的做法和經驗。
賴鼎銘:我們很重視大學本科教育。剛進入大學的大一新生,我們稱之為“新鮮人”。他們面對的是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生活,學習性質、學習環境以及學習方式也與過去截然不同,對大學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如果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或迷失目標,將對學生整個大學4年的學習活動產生巨大的影響。基于這樣的考慮,我校借鑒歐美名校的創舉,實施了“新鮮人守護神制度”,針對大一新生施予加強輔導。不同于導師制度,新鮮人守護神制度將每班分為3組,每組授予一名守護神輔導老師。因此,每位守護神老師只要輔導10余位學生,而且配置一名大三以上、熟悉學校學習環境且過去表現優異的學長或學姐擔任守護神助理,協助老師輔導守護大一新生。學校要求各守護神老師每學年給予每位同學的輔導時間至少達36小時,使每位新鮮人獲得充分輔導。守護神老師需對學生的各項生活問題,如租房、交通、感情、經濟等進行了解,以充分達到輔導成效。這項制度受到了臺灣各大高校的肯定并派員前來學習。
在人才培養方面,除了之前提到的為培養杰出人才而進行拔尖訓練的“卓越小龍”計劃,世新大學還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前,人們的觀念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近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各項技術認證越來越受到重視。教育不是要訓練書呆子,我們鼓勵學生在教室跟老師學習,在社團跟同學學習,同時也邁入社會進行學習,如打工或者當義工等。在我看來,一個完整的學習就應該如此,而不僅僅是待在象牙塔里。我們和業界的關系很密切。除了前面提到的聘請業界的董事長、總經理為學生上課外,我校還給學生提供了很多的實習機會。所以,我們的學生具有兩大特點:第一,在學校可以快樂地學習;第二,走出學校之后,可以得心應手地工作。
四、引進優質國際化師資,
實現校園系統的國際化
《世界教育信息》:當前,國際化在全球高等教育發展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趨勢。那么,您怎么看待高等教育國際化?同時,貴校在國際合作交流、國際化戰略實踐層面有哪些舉措?遇到哪些挑戰?
賴鼎銘:我所認為的國際化有3個內涵:第一,指學校的學生外文很好,語言能力很強;第二,指我們對國際局勢的掌握,如經常安排學生出國了解國際局勢、國際信息等;第三,指學校本身的國際化師資力量。其中,國際化師資又分為兩類:一類是拿到國外博士學位的本土教師,還有一類是外籍教師。臺灣的國際化師資通常定位為后者,即外籍教師,這和香港的國際化師資定位相似。以香港大學為例,在香港大學中,內地的教師約占29%,歐美國家的教師約占23%~24%,此外,還有其他國家的教師。這樣的組合可稱為國際化,而且生源也是國際化的。所以,國際化一定是指整個校園系統的國際化,老師與學生均來自不同國家。國際化一定要與國際接軌,甚至要比發達國家還要強。目前,就臺灣和大陸的情況來看,最大的問題是,以我們現在的薪資很難吸引來自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優質師資及頂尖的教授。大陸雖然有“千人計劃”,但國際化的優秀師資仍不足。
在促進學校教育國際化方面,世新大學還需繼續努力。同時,我們希望我們能夠自主調整學雜費,這樣才有足夠的經費去吸引更多的國際化師資。
五、推進教育信息化,注重師生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教育產生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如最近涌現的MOOCs。請問,您對此有何看法?
賴鼎銘:網絡學習在臺灣也叫數位學習,在這一方面,每個大學都在推進。關于MOOCs,我校也在推進,可是并不是很成功。我認為,數位學習是把“雙刃劍”。我們發現,在職回來進修的學生更傾向于MOOC課程。因為它的彈性較大,通過網絡進行學習,在時間上比較自由。但是在校大學生,或者本科畢業之后馬上讀碩士的學生,更喜歡傳統的授課方式,更喜歡面對面授課的氛圍。
除此之外,我認為MOOCs最大的問題就是容易導致情感交流的缺乏。老師跟學生之間不只是知識的學習,最珍貴的是大家互相辯論、互相學習。例如,美國文理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的師生比是1:8,即一個老師盯著8個學生。這樣,老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是否在認真學習。而且老師與學生的交流不只是在知識方面,還包括做人等方面。而在MOOCs中,老師不能與學生進行即時的交流,也無法督促學生學習,要求學生有強大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樣,學生之間也缺乏更多的交流,無法展示每位學生各自的強項,進而讓學生互相學習。此外,MOOCs無法對學生進行評估與認可。這些都是MOOCs無法解決的問題。所以,我認為MOOCs應該只能作為一種學習的輔助,不可能取代校園。
六、加強與大陸高校合作,
促進兩岸師生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兩岸交流越來越頻繁,世新大學跟大陸的交流合作情況如何?
賴鼎銘:目前,我校在大陸有67所姐妹學校,如吉林大學、東北大學、蘭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同濟大學等。我們的交流模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進行一個學期的短期交流;另一種是“三加一”模式,如我們與福州師范大學的一個學院合作,該學院的學生在大陸學習3年,第四年的學業則在世新大學完成。通過這種模式學習的學生,由福州師范大學授予學位,但學生可以接受我校的培訓。除這兩種模式外,還有一種方式是交換生制度,我校跟大陸的“985”學校每年有20余位交換生進行交流學習。到2013年為止,已經有134位內地學生到世新大學攻讀學位,包括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學士學位。
《世界教育信息》:交流過程中,在您看來,兩岸的學生或者學校之間有什么共同點和差異嗎?
賴鼎銘:我們擁有相同的語言,沒有溝通方面的障礙。但是,兩岸的時代格局的發展以及制度均有所不同。此外,相對于大陸來看,臺灣的海歸較多,兩岸人才類型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是在大陸,社會對教育的支持力度非常大,能夠為學校建設投入較多的資金。此外,兩岸的學生也存在著一些差異。一般來說,大陸的學生比較勤奮努力,而臺灣的學生則更富有創意,更講究團隊精神。所以,兩岸學生各有優缺點,需要互相學習、互惠互利。
《世界教育信息》:您覺得兩岸在促進教育合作交流方面有什么好的發展機遇,存在哪些困難與挑戰?
賴鼎銘:教育的合作交流產生的真正影響是相互的。近些年來,大陸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政府對教育的支持力度也非常大,所以大陸學校具有較為充足的教育經費。而臺灣與大陸相比,缺乏充足的經費但卻擁有很多優秀的師資。所以我認為,大陸學校應該好好利用臺灣已有的經驗與人力資源的優勢,派送學生赴臺學習交流,亦或吸引優秀師資到大陸進行授課,達到兩岸的合作互惠。
另外,臺灣仍有人對大陸存在著不合理的刻板印象,所以大陸也應該給臺灣學生更多的交流機會,讓他們了解大陸,消除兩岸隔閡。
編輯 郝星培 李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