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文章論述了金融推動新型農業主體快速發展的作用,并介紹了目前廣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情況及金融需求特點,接著分析了制約金融支持廣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瓶頸因素,最后就如何發揮金融的作用,助力廣西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廣西;金融
一、前言
黨的十八大報告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它不僅是農業先進生產力的典型代表,更是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核心主體,為我國新階段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指引了具體方向。就廣西來說,傳統的農業經營模式已經難以滿足現代社會需要,要加快我區的現代農業發展,與全國同步或提前實現農民收入倍增計劃戰略目標,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極其重要。金融是經濟的發展的核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要有效發展,金融的支持是關鍵。在下文中,本文就金融如何發揮作用,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助力廣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作一些闡述。
二、廣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情況及金融需求特點
(一)廣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廣西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業資源不斷表現出集約化經營特點,通過土地、生產資料、農業機械等生產要素逐步向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表現出經營規模化,主體多樣化,生產資金需求大等特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截止2011年底,廣西農民專業合作社有988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實有成員近40萬人,成員戶均純收入約24萬元。主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或特色產品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涵蓋糧食、水果、食用菌、桑蠶、茶葉、養殖、農機等行業及信息技術服務。到2011年底,廣西規模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371家,其中被認定為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31家、自治區級186家、市級824家,共帶動訂單農戶307萬戶,訂單總額368億元,輻射帶動農戶400多萬戶。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和農業龍頭企業相互扶持,相互融合,不斷衍生出“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一系列符合當地實際特點的組織形式,多樣化農業經營組織形式正在高速發展。廣西種養業發展到今天,家庭農場也在各地不斷涌現。截至2013年4月15日,全區工商系統共核發家庭農場營業執照154份。盡管目前廣西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離現代農業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存在如下不足之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不多,質量不高,經營規模還不夠大,經濟實力不夠強,仍然處于探索之中,急需培育發展壯大。
(二)當前廣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金融需求的新特點
一是隨著農戶個體金融需求向組織實體金融需求轉變,農業信貸需求從小額向大額化演進。當前,廣西特色農業及農業龍頭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對農業信貸資金的需求已超出農戶小額信用貸款1-5萬的范圍,大額資金需求顯著增加。農村種植業、養殖業等實體經濟發展迅猛,一些種養大戶、養殖大戶逐步轉變為家庭農場,成為法人企業,農村實體經濟類的資金需求凸顯。以廣西家庭農場金融需求為例,融資需求額度普遍較大,大部分的家庭農場融資需求在10~100萬元。
二是信用需求向多樣化的抵押需求轉變。以往在廣西農村領域農戶貸款多局限于信用保證類,但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抵押方式呈現出多樣化。農業龍頭企業希望以其應收帳款、經營收益權、訂單和存貨質押、土地使用權等作為抵質押物。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則希望種養預期收益、房屋、多戶聯保、龍頭企業擔保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行抵質押貸款。
三是短期化資金需求向中長期化轉變。目前,新型農村經營主體仍處于發展階段,融入資金多用于擴大生產規模,資金投入期也相對較長,相比農戶主要以短期融資需求為主,新型農村經營主體融資期限以中長期為主,需要銀行提供中長期的信貸支持。
三、制約金融支持廣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瓶頸因素
(一)缺少有效的抵質押物,融資困難
廣西的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尚處于發展初期階段,生產規模較小,流動資金需求較大,缺少有效的固定資產作為抵質押品。而農村的土地為集體所有,土地本身及使用權都不能用于抵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作為抵押在全國仍處于試點摸索之中,還不成熟,大部分銀行金融機構仍持觀望態度,還未開展這項業務。另外,廣西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多數為農業中小企業,固定資產規模少,即使作為抵押,也難以滿足對大量資金的需求。同時,一些擔保機構的門檻較高,多數新型農業主體很難滿足擔保要求。這些問題都導致新型農業主體在向金融機構申請貸款時困難重重,雙方形成了“借貸兩難”的尷尬局面。
(二)新型農業主體自身組織和管理體系尚不健全,加大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
由于發展階段、歷史因素和經營環境等原因,廣西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身存在諸多發展中的不足。一是自身管理欠規范,管理不到位,內控制度不健全,缺少長遠發展規劃。二是財務管理和市場運作不規范等問題,會計制度不健全,缺少正規的財務報表,使得財務信息的透明度和真實性較差,金融機構很難準確的掌握其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情況。三是經營證件不全。由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設立門檻較低,有的僅辦理了工商登記,沒有辦理稅務登記、法人登記等必要手續,缺少組織機構代碼以及未申領貸款卡。這些經營管理的不規范的問題,加大了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限制了金融支持,導致金融機構評級、授信、貸款以及監督難度較大,成為了金融支持新型農業主體的阻礙。
(三)金融服務創新落后,難以滿足新型農業主體的需要
隨著廣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多元化發展,特色化金融需求將增多,這些多元化經營主體有別于傳統的單一農戶,具有不同的經營特點和金融需求,客觀上要求商業銀行在產品設計、準入標準、信貸政策、風險控制等方面進行特色化的設計和安排。應針對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點,開發適合其金融服務需求的專屬產品,滿足不同經營主體貸款額度、期限、擔保方式及用途等方面的需求。但部分涉農金融機構對農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認識和研究不足,創新明顯不足,缺乏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 (四)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阻礙了金融信貸的投入
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工作相對滯后,僅有個別地區農信社零星建立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檔案,缺乏有效整合,導致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缺少信用信息支撐。難以全面掌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銷、成本、市場、盈利及風險等全面信息。另外,缺乏社會化中介服務。由于目前農村土地、財產等流轉所需的評估、登記、交易等配套中介服務不健全,現有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經營制度雙重約束,農村依法可抵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等面臨抵押、處置及變現難,嚴重阻礙了金融信貸的投入。
四、政策建議
(一)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押擔保方式,破解融資擔保難題
創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抵押擔保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和銀行金融機構協調配合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一是政府部門應積極搭建土地流轉抵押平臺,由政府設立土地轉包、抵押的管理機構,積極推動土地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的確權、頒證、登記、流轉等基礎性工作,為銀行金融機構提供土地流轉、土地經營權的相關信息。二是政府部門積極依托市、縣財政建立政府主導和社會資本參與下的多種形式縣域擔保公司和組織,鼓勵家庭農場牽頭成立農民貸款擔保協會等互助性擔保組織并給予財政扶持,為家庭農場以及廣大農戶等提供擔保。三是銀行金融機構要創新抵質押擔保方式,擴大抵質押擔保范圍,加快將林權、土地使用權等不動產和農業機器設備、農用車、農產品等動產引入農村信貸業務,破解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農村居民房屋、林權、農機具所有權和經營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抵押擔保難的問題。四是銀行金融機構還應積極探索推進以活物動產(生豬、家禽)和經濟作物等為抵押物的靈活融資方式。
(二)新型農業主體自身要加強內控建設,提升管理水平
新型農業主體自身穩健發展,有利于銀行機構降低金融風險,增強金融機構積極性。為此,新型農業主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應重視并改進自身的管理方式,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規章制度,構建符合要求的財務會計制度,增強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經營能力,以提高自身經營情況的透明度和金融機構的認可度。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加強管理和生產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高對政策導向、市場信息等方面的關注度,增強自身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逐步實現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經營,以自身良好的發展狀態,給予金融機構更多的投資信心。
(三)加強金融服務,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要
根據新型農業主體的金融需求特征,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結合實際,最大限度的提升涉農金融機構的服務能力。一是涉農金融機構應積極研發支持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村經營主體的信貸產品,在貸款期限、利率、額度、審批程序等實行優化和適當放寬,簡化辦貸程序和手續,延長貸款期限,提高家庭農場授信額度,擴大信用貸款范圍和規模,突破小額農貸不能滿足家庭農場生產發展資金需求的瓶頸。二是加大信貸投入力度。根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不同資金需求,銀行業金融機構要積極深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生產、加工、儲藏、運輸、銷售等各環節,切實加大信貸投入力度,滿足其合理的信貸需求。三是要創新農業產業鏈金融信貸服務模式。結合農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之間相互合作、互惠互利的生產經營組織形式新需求,健全“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戶”、“企業+專業大戶”、“企業+家庭農場”等農業產業鏈金融服務模式,發揮龍頭企業的主導作用,提高農業金融服務集約化水平。
(四)建立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點的信用評價機制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用評級對于金融機構發放信貸防范風險具有重要的作用,應不斷完善補充廣西新出現的農業經營主體的信用評價,將新形成的農業經營主體及時納入信用評定范圍,建立健全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特點的信用評價體系,規范開展信用評定工作。對于獲得縣級地方政府獎勵以及投保農業保險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當提高信用資
質評級檔次,給予信貸額度和利率優惠。
(五)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健全中介服務,為新型農業主體獲取金融支持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積極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工作。加大農戶和農業企業信息數據庫建設的力度,探索將農民合作社納入農村信用體系建設,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在信用評定基礎上對示范社開展聯合授信,增加農民合作社發展資金。進一步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積極拓寬信用信息來源渠道,綜合運用法律、經濟、宣傳、輿論監督等手段,加大對逃廢金融債務的處罰力度,完善信用的正向激勵和逆向懲戒機制,營造重信用、講誠信的社會風氣。成立社會化中介服務機構,健全中介服務,為目前農村土地、財產等流轉所需的評估、登記、交易提供一個良好的服務場所。
參考文獻:
[1] 廣西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近萬個抱團提高競爭力廣西新聞網
[2] 廣西1300余家規模龍頭企業發力現代農業廣西日報
[3] 廣西工商部門傾力支持培育和發展家庭農場廣西日報2013-04-17
[4] 張云金融支持現代農業的模式創新[J]金融研究,2013(15),12-15
[5] 徐棟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亟待發力金融時報,2013年03月18日
[6] 趙云鵬優化對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中國城鄉金融報2013年1月1日